此之谓中国学研: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此之谓中国学研: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他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他革新北大

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他主张贯彻学术研究

他还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

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为打开开放的学术氛围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之谓中国学研: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字鹤卿

又字仲申、民友、孑民

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汉族,浙江绍兴人

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

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


虽说教育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但历史积淀中的中国文化的精髓

教育道路上不断总结的经验

依旧不能忘却和丢弃

应该在原有基础之上

结合时代特色,推陈出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

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历程

汲取他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如1920年前后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仅占1.2%左右。仅此有限的预算内经费还常被侵占挪用,也不能如数到位,导致教育经费奇绌,教育事业陷于难以为继的程度。

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加之身为北京大学校长,对政府官僚掣肘、摧残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和支持者,并从理论上加以引导。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


大学性质探讨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五育并举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五育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的教育、美育教育。

教育改革措施

贯彻“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此之谓中国学研: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此之谓中国学研: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人物成就

蔡元培对近代与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一、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此之谓中国学研: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