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面臨傳承之困

秦安小曲面臨傳承之困

高志堂(右)與兒子一起唱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又稱秦安老調,是主要流行於天水市秦安等縣境內古老的漢族曲藝品種,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安小曲的演唱最早在明嘉靖年間就已出現,至今有500餘年歷史。在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衝擊下,秦安小曲傳統的口傳心授方式,已不利於今天的普及和推廣,正在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今年72歲的高志堂,從15歲就開始學,唱了一輩子秦安小曲。到現在,每當開口,他總覺得越唱越帶勁兒,越唱越享受。1947年出生的高志堂是秦安縣李堡村人,他說他現在所唱的秦安小曲傳到他這兒是三輩人。高志堂從15歲開始學唱秦安小曲,到如今他已經唱了57年。他現在的唯一心願就是把老先生留下來的作品傳承下去。

從早唱到晚,唱也唱不夠

秦安當地流傳一種說法,秦安小曲由道教音樂演變而來,早在有秦安縣的時候就已經先有了秦安小曲。秦安小曲採用秦安當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為一人自彈中三絃自唱;常用的曲牌有“越調”、“越尾”等40多個。與西北大部分地方的傳統戲劇和曲藝有所區別的是,秦安小曲擺脫了秦腔、道情、曲子戲等戲劇粗獷、高亢、激越和鼓子、說唱、彈唱等小曲小調的悲壯、蒼涼、哀情,更多地表現了一種類似江南小調的纖巧、清甜、纏綿、低徊的韻味。

高志堂說,秦安小曲所演唱的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也多有才子佳人方面的內容,題材非常廣泛。秦安小曲的唱詞對人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唱起來要文文雅雅,有起有伏。

在秦安,過春節、耍社火的時候也會表演,家家戶戶有個大小事情都要請人唱小曲,有時親朋好友來了家裡也會唱上幾段。

人多有人多的唱法,人少有人少的唱法,最少兩個人,一人彈三絃,一人敲著碰鈴唱。人多的時候,用三絃、板胡、二胡、笛子、“四片瓦”、“嘎啦機”伴奏演唱。高志堂自己就會製作三絃,按照老先生留下的方法找材料、買蟒皮,做了有100多把。

高志堂說,只要唱起小曲,就是從早唱到晚也唱不夠。越唱越愛唱,嗓子也越唱越洪亮。

上百種曲牌,一些已經失傳

《大撿柴》、《杏元和番》、《蘆花計》、《東吳招親》、《皇姑出家》、《亞仙刺目》等,是高志堂唱得比較好的段子。但實際上,秦安小曲牌調有上百個,可惜一些已經失傳,再也找不到蹤跡。其中還有一些唱詞還在,但是調卻沒有了。

秦安小曲學的人很多,但唱好的人卻沒幾個。要唱好,必須要到老師傅那兒去多學。另外,沒有十多年的功夫唱不好秦安小曲的,不下功夫,絕對學不好。高志堂自己為了學習,當年曾拜訪過許多老藝人。

希望能永遠傳承下去

高志堂自己只讀了小學一年級,識字不多,他讓兒子、徒弟、外甥等一些文化水平高的人,把他所記得的唱詞全部記錄在本子上,讓大家學。

高志堂說,對全縣來說,秦安小曲是個寶貝,他很希望全縣上下都能重視,能讓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他想要把老師傅的調子再找回來,完完整整地學會,傳給他的徒弟,讓徒弟們全部都學會、唱好,他希望徒弟們一輩接一輩的,要學精學好,能比他學得好、唱得好,把老先生的作品留得住,這才是他的目的。

他說他現在已經70多歲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他的徒弟能把秦安小曲發揚光大,他就很高興、很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