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也不賺超過硬件的5%利潤”的雷軍竟是王石同路人!

“小米硬件綜合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如有超過的部分,將超出的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雷軍

“永遠也不賺超過硬件的5%利潤”的雷軍竟是王石同路人!

萬眾矚目,港股市場首支以“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的小米在香港四季酒店召開全球發售新聞發佈會。此次出席的高管有,小米創始人雷軍以及聯合創始人王川、黎萬強、林斌、洪峰、劉德以及CFO周受資等。

小米董事長雷軍表示,雷軍稱,小米承諾硬件淨利潤不超過5%。如果超過的話,將把超過部分返還給用戶。這是全球所有公司裡面,唯一一家做出這樣承諾的公司。雷軍還繼續表示:“我跟這些投資者講,小米的理念跟其他的硬件公司的理念非常不同,小米會永遠不賺超過5%的硬件利潤。這樣確保了無論在什麼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小米都具備非常強的競爭力。就是這樣的承諾,使消費者進入我們店裡面的時候,買小米的東西的時候,他會始終感受到厚道的價錢。”

“永遠也不賺超過硬件的5%利潤”的雷軍竟是王石同路人!

承諾不賺超過5%的利潤是業界良心,還是營銷噱頭?

筆者看來,兩者都不是!這是大徹大悟的商業智慧!

為什麼說,這不是業界良心?因為中國硬件企業很難達到5%的淨利潤!

事實上,在競爭激烈的硬件市場上,淨利潤率一直都很低。

創維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2017年1-12月實現營業收入72.55億元,淨利潤9433.57萬元,淨利潤率1.3%。

海爾公司2017年年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1592.54億元,淨利潤69.26億元,淨利潤率4.3%。

另據小米公佈的數據,2016年小米硬件淨利潤率為2.8%,達不到5%。

既然單獨製造硬件的企業,都很難實現5%的淨利潤率,包括小米也未能實現。那麼,雷軍為何要宣佈“小米硬件淨利潤率永不超過5%,多餘的部分返還給用戶”?

小米到底是不是又在做營銷?

既然小米的硬件利潤率仍未達到5%,所以就不存在“超出部分”,也就沒必要“返還給用戶”。

可是雷軍這個承諾給人的感覺是,只有小米的硬件利潤率控制在5%以內,其他同行都在搞暴利坑害消費者。

“永遠也不賺超過硬件的5%利潤”的雷軍竟是王石同路人!

所有看到小米這個承諾的人都會有此感覺。因此,在知乎上,很多網友紛紛表示:“小米又在用5%的淨利潤做營銷”。

可是,剛剛發佈的小米6X與OPPO的R11S配置一樣,卻便宜了數百元。此外,小米生產的空氣淨化器,號稱與一些國外品牌的硬件相當,卻把價格做到了1000元以內。這顯然是比對手更好的控制了賺錢的慾望呀?怎麼解釋呢?

所以,“小米的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的說法又不像是一場營銷,而是事實。因為相同配置,價格比同行低。

相同硬件配置,真的成本一樣麼?

有人說,小米手機和其他品牌手機,一樣的CPU、內存大小、屏幕大小、拍照像素大小,比其他品牌便宜很多,所以小米賺錢少。

這種說法真的成立麼?如果你認為,硬件的成本是由硬件的參數決定的,那就大錯特錯。一些主要零部件的價格是透明的,比如,手機的CPU、內存,因為這兩個部件都來自高通、三星,價格是固定的。

而屏幕、攝像頭模組、主板上的各種電阻、電容、其他電子元器件則有許多廠家可選擇。比如,OPPO的R11S、vivo的X20選擇三星的AMOLED屏幕就要比小米6X使用國產天馬的LCD屏幕貴很多,但是小米不會告訴你它用的是天馬的LCD屏。

“永遠也不賺超過硬件的5%利潤”的雷軍竟是王石同路人!

“永遠也不賺超過硬件的5%利潤”的雷軍竟是王石同路人!

此外,小米6X的上市時間晚於同行,這也導致了使用相關CPU、內存價格的下降,成本自然低於早半年多上市的手機。

除了你看不見的硬件成本差異外,研發、品質控制、售後服務等全產業鏈成本也不同。沒有研發投入的產品,依靠抄襲和模仿,自然不用分攤研發成本。盜版書,永遠比正版書便宜。

因此,看似相同的硬件配置,其實應該稱為“相同主要硬件配置”。而成本的差異就出現在“非主要硬件配置”上。一些看似相同配置的硬件售價比小米的高,可能淨利潤和小米的硬件相差不大,甚至還不如小米的賺錢。

綜上,小米對利潤的承諾,營銷成分大於事實。

可要是把這僅僅理解成小米的營銷手段,那就低估了雷總的商業智慧了。任何一種業界,火拼到最後,銷售價一定是無限接近成本價,除非你建立了壟斷,築起了護城河。相對於小米不足5%的利潤,蘋果公司的20%利潤率,可謂暴利了。問題是蘋果公司真的是靠賣硬件賺到手機屆90%的利潤麼?事實上,硬件僅僅是平臺,唱戲的是軟件系統,ITUNES系統給蘋果帶來的延伸收益才是收益可觀的真實原因。現在回頭看,小米僅僅是一家硬件公司麼?雷總都說,小米估值=騰訊×蘋果,並不是說小米的市值大於騰訊和蘋果的總和,表達的是小米是一家硬件、電商,以及互聯網全能型企業。

對於小米究竟是硬件還是互聯網企業,雷軍表示,自己不糾結小米是硬件還是互聯網公司,小米身上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徵,那就是小米是全球罕見既能做硬件、也有深厚互聯網基因、還是一家有電商基因綜合性企業,小米在去全球互聯網公司包括騰訊、阿里巴巴、Facebook等大公司裡面是唯一一家全方位的、綜合性的新物種公司。雷軍在IPO路演中稱,小米去年的互聯網收入99億人民幣,這是什麼概念呢?如果不考慮電商的話,這個收入也進了全球互聯網公司的前25名。“就是不考慮我們電商收入,僅99億的互聯網服務收入也進了世界前25名。小米的估值問題一直為市場所關注。此前,香港投行機構按小米的互聯網公司而非硬件公司的估值模型定價,預測小米估值高達700億-850億美元,IPO之後短期內小米市值將超過1000億美元。把小米看作是互聯網企業,主要是因為小米的主要利潤來自於互聯網業務,此塊業務毛利率接近60%。因此,控制所謂硬件利潤率不超過5%,真正的目的是:確保了無論在什麼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小米都具備非常強的競爭力!說白了,硬件送你都行,只要在軟件生態系統上,賺取合理回報就行!

小公司玩的是硬件,大企業玩的是生態。你本來用的是蘋果,可是你買了一個小米空氣淨化器那天起,你需要買個小米手機下載APP進行管理,再然後就是沒完沒了地不斷買進其他小米產品。理解了小米的承諾,你就瞭解了真正的生意經。

萬科王石:超過25%的利潤不做

王石才是“利潤承諾”的先行者。

“永遠也不賺超過硬件的5%利潤”的雷軍竟是王石同路人!

1992年冬天深圳的一次房地產沙龍研討會上,我提出了:“超過25%的利潤萬科不做”的說法。這裡的25%指的是年淨資產回報率。

就毛利率來說,高低不能說明經營效率和經營理念,卻同不同行業的特點息息相關,比如眼睛店行業毛利率80%,連鎖零售行業毛利率很少超過10%的。咋看,投眼鏡店比投資連鎖零售划算的多,實際上,淨資產回報率卻相差不多,因前者的維持門面費用高,存貨週轉慢,後者量大取勝,存貨週轉快。

房地產住宅產業屬於週轉慢的行業,尤其經營物業出租的。90年代中後期,萬科的淨資產回報率始終處於10~11%的水平,2002年之後逐年提高到15%上下,並且仍有繼續上升的勢頭,顯示萬科的經營效率在提高。但同萬科確定的行業標杆(美國帕爾迪還有相當的差距)。至於2007年多少,信息披露原則,不便預測,但25%是做不到的。

您曉得80年代在深圳的民間貸款利率是多少嗎?月息3.3%,請換算成年息。1992年下半年,全國房地產熱,投資房地產有句口頭禪:低於40%的淨資產回報不做。我針對這種流行的說法宣佈:高於25%的利潤不做。只是當時,沒有人理會,繼續拆高息追買節節上升的土地到了1993年宏觀調控,許多房地產企業發生經營危機,萬科的房地產業務卻已70%的速度增長,經四年持續高速增長到1997年躍居上市房地產公司排名第一。

你說對了,90%的企業都做不到25%的利潤。問題是,許多企業卻在追求超過30~50%,甚至100%的超額利潤。排除資源型或壟斷行業,追求超額利潤的企業的結果會怎麼樣呢?

每一個卓越的商人,都會看到很多市場機會,如果說為了200%的利潤資本家敢於拿性命做賭注,王石顯然不屬於此類人,他顯得那樣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捨問題,實際上我們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不是你會失敗,而是你會獲得各種各樣的成功,什麼都賺錢,這時候你反而會發現那些進入世界500強的公司,他的成功是他取捨的結果。”王石語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實的確如此,如何使GE這樣成熟的綜合性大公司像新興小公司那樣蓬勃發展?在傑克·韋爾奇接任通用電氣CEO的頭兩年,他出售了71項業務和生產線,其中包括中央空調業務、家用電器業務等GE以前起家的業務。幾年中,傑克·韋爾奇通過兼併、合資以及參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項。

戰略取捨的結果催生了韋爾奇的“數一數二戰略”,而這種取捨,也令通用具有了“在世界範圍內獨一獨二的業務,即使10年後都不會落伍”。

雖然人們會問GE堅持“數一數二”的經營策略,是否意味著它將放棄許多很好的商業機會?GE在諸多商業機會中的取捨是近乎直覺的悟性還是審慎的理性抉擇?GE在20世紀80年代所取得的傲人業績,高速的發展,得益於“數一數二”戰略的實施。

同樣,在王石看來,萬科的穩健發展,同樣得益於取捨之道。

“萬科曾經做過進口錄像機的生意,利潤達到200%~300%,這種超額利潤使得許多公司都擠進這個行當,供過於求,利潤急轉直下。我對1984~1992年的貿易做過統計,賺錢的用黑字表示,賠錢的用紅字表示,結果紅字多過黑字。這說明市場很公平,之前你怎麼暴利,之後你都要給我吐出來。”

此後,王石提出萬科超過25%的利潤不做。在那個屯地就能增長利潤的年代,萬科堅持快速開發,而這也讓萬科躲過了更多的危機。同時在1998年,萬科開始了一個捨棄的過程,退出了很多賺錢的行業,而現在被房地產界廣泛提及的減法,萬科早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雷總和王總,一個將公司帶到可以逐步挑戰三星蘋果的位置,一個將公司帶到了房地產界的世界冠軍,兩位的是大企業家,都看到和把握了商業的本質,都是商業智慧上的同路人。你讀不懂小米和萬科的承諾,你就讀不懂未來的商業格局。暴利是偶然的短期的現象,是不可持續的。任何行業都有價值迴歸的過程,你得為遲早要帶來的命運做最長足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