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產生背景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應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

儒家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髮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學著作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等。中國在明末之前一直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這些都和因動漫小說而名聲大噪的墨家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不要提到中國古代就是想當然的科技落後、八國聯軍或是動漫中異常火爆而現實中早已秦漢絕跡的墨家,這不符合歷史史實。

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中國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孔子是五行造身,兩儀成性。其餘聖人得金氣多者則剛明果斷,得木氣多者則樸素質直,得火氣多者則發揚奮迅,得水氣多者則明徹圓融,得土氣多者則鎮靜渾厚,得陽氣多者則光明軒豁,得陰氣多者則沉默精細。氣質既有所限,雖造其極,終是一偏底聖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節目耳。

孔顏窮居,不害其為仁覆天下,何則?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嘗一日忘也。

孔子年輕時做過魯國高官,治國極好,貪官紛紛逃往他國,他國領袖也變得很敬畏魯國。

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史記·孔子世家》載:“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代表人物

孔子、二程(程顥 、程頤)、朱熹、陸九淵、王陽明、周敦頤、張載、顧炎武、戴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