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中國人和東亞人為蒙古人種,而非漢族人種?

迴萬生60375391

個人以為:這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相對封閉的地理格局所致

在俄語和阿拉伯語中稱中國為契丹;歐洲人稱東亞人種為蒙古人種;大航海時代西方殖民者東來之際統稱印度以東的中國、朝鮮、日本、東南亞為東印度地區......為什麼作為東亞最大民族的漢族屢屢被無視,反倒代之以契丹、蒙古、東印度之名?

全世界所有國家和民族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我們稱自己為中國;歐洲人則根據和歐洲的距離遠近將亞非地區劃分為遠東、中東和近東。我們中國恰恰就位於距離歐洲最遠的遠東地區:在我們國土的東面是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西面是難以逾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北面是巍峨的蒙古高原;南面毗鄰東南亞的深山密林。這樣的地緣格局導致中華文明其實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雖然中華民族曾創造過無與倫比的文明,但西方人始終對其不甚了了。

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率先打破了東西方之間的封閉隔絕狀態——蒙古人一直向西擴張到多瑙河流域,與此同時蒙古人也南下入主中原。隔岸觀花的西方人被蒙古的戰鬥力深深折服,甚至當明朝驅逐了蒙古勢力後很多西方人依然茫然無知地以為中原還是蒙古人的天下。加之《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的傳播更加深了歐洲人的這種意識——當哥倫布踏上遠航之路時他以為中國還處在蒙古大汗的統治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中國人被錯誤劃分為“蒙古人種”,一直影響至今》

蒙古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是世界四大人種之一,約佔世界人口的37%,中國被劃分為此類人種。所謂的黑白黃三大人種劃分,並無科學道理,而是作為西方的一種政治概念登上歷史舞臺的。

在古代中西方友好,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和歐洲人一樣都是令人自豪白色人種。但是進入17世紀,由於清朝限制歐洲人在中國傳教,歐洲人對中國非常不滿,對中國人膚色的描述也不再有白色,而開始用黃色、棕色等標註。

從18世紀開始,中國人,包括東亞人的皮膚逐漸被統一稱為“黃色”,其肇始者德國科學家對人種的分類。當時他們把世界人種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白色人種,另一種是黃色人種,黃色人種的英文名為Mongolism,即蒙古人種。原因是中世紀時期,蒙古人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陰影,使得他們用這個名詞來命名黃種人,意味著對黃種人的歧視。中國、日本都被劃分到黃色人種。

在“黃種人”和“蒙古人種”被創造出來後,兩個概念迅速結合在一起,並普遍被歐洲認可和引用。同時,歐洲人把匈奴人、蒙古人西侵歐洲的歷史記憶相聯繫,發展出流行一時的“黃禍論”。

近代歐洲人對“黃禍”的恐懼,主要針對日本人和中國人。加重西方人對“黃禍”的恐慌的事件有兩個,一是中國1900年的義和團事件,使在華歐洲人受到很大震動;二是1905年日俄戰爭,黃種之日本戰勝白種之俄國,讓西方各國大為震驚。

這種含有歧視意義的人種分類,卻先後被中國和日本認可。

至於西方人所宣傳的“黃禍”,晚清知識分子則將之視為中國巨大潛力的表現。梁啟超解釋說,“西人深畏中國人,向有黃禍之語互相警勵也”;鄒容《革命軍》中,判斷,未來必有一場“黃白種戰”,而中國人要同日本人聯合起來,才能戰勝白種人。

日本人之前並不認可黃種人的分類,不屑於和中國人列為一個種族。但是後來,日本開始侵略朝鮮和中國,為了滿足侵略需求,日本人打出了“黃種人”牌,大肆宣傳中日蒙朝都同為黃種人,應該合作共榮。

從“黃種人”“蒙古人種”概念出現以來,對中國人的觀念產生了極大影響。現在,大多數中國人以黃種人自居,唱著《龍的傳人》中“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歌詞。其實,西方人劃分膚色的本意是種族歧視。

當代學術界已充分證明,以膚色劃分人種的方法,既充滿種族偏見,又缺乏信實的學理支撐。我們不應該繼續使用“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這類偽科學概念。


甲歷史

我已經回答過一次了,但普及率有限,再說一次。

之所以被稱為蒙古人種很顯然與蒙古對西方的衝擊有關,西方也不是不知道他們稱呼中國另有其名,但還是稱呼為蒙古利亞人種。這個稱呼原本我們不應該接受,然而大家也看到了,我們的學者都接受了,因為他們就是那樣定義和稱呼了。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我一直說中國的問題首先是知識分子的問題,而且首先是腰桿子的問題。

我之前也強烈反對被稱為蒙古人種,因為很明顯,我們才是更純的黃種人。用蒙古作為黃種人代名詞不合適。不過當我破解了蒙古一詞之後,我就接受了。蒙古一詞在蒙語讀芒勾,我發現,芒勾是苗蠻體系的共稱,苗族的自稱以及最重要的神與之有關。苗蠻系民族地名裡充滿了蒙、勐語音,西雙版納以及老撾緬北這種地名非常多,勐海、勐臘等等。泰國首都直接叫曼谷。泰語裡芒勾是龍的意思。緬北還有一個錳古的地方。很顯然芒勾是苗蠻體系的普遍詞彙。考察蒙古族文化發現,其多數文化是北三苗帶入的,也就是O3這個基因。漢族和藏族同源的部分就是北三苗O3。其實與蒙古族裡的O3同源。蒙古族重3、9、13這三個數字以及男性嬰兒出生後掛左弓尚左的傳統與山西陶寺遺址以及漢族傳統完全對應。就是說蒙古族文化更多是苗蠻的,包括名稱。

苗族神芒勾


陶寺遺址十三根柱子


苗族頭飾十三柱

明朝是帶有強烈突出漢族色彩的朝代,所以有明一朝篤信十三,甚至朱元璋出殯都是開十三道門,十三個靈柩。

芒勾一詞泰語是龍的意思,泰語風則讀龍,然而龍確實產生於與風雨有關的文化。既拜龍又殺龍也反應了農耕民族對於風調雨順的需求。西戎其實就是龍的意思,陶寺遺址也屬於龍山文化。龍就是帝堯體系的共有名稱,百越民族的龍其實讀竜,他們更多還是蛇崇拜。沒有發展成龍。龍是內陸支老三苗蠻群體和老大極北基因N系共有的。所以紅山文化為N系,也存在龍。芒勾一詞其實東方伏羲祭司勾芒的反念。這類反念非常多,可能是因為與沿海支決裂雙方都有反念操作。比如敦煌為混沌反念,耶律為黎越、禮樂反念。



臺灣原住民保留的蛇崇拜

知道了蒙古源自芒勾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知道其由來還接受那就是骨頭問題了。


國病

所謂的蒙古人種,是西方殖民主義思潮氾濫的時候,一幫西方的人類學者,憑藉他們當時的先進知識,和他們在人類學領域的絕對話語權,提出的一個歧視性的人類分類學的“學術名詞”。蒙古人種是相對於白色人種的雅利安人種而言的,西方學者認為白色人種是高貴而優秀的人種,黃種人沒有白種人高貴。西方學者對黃種人的認識,是基於對中國人的認知程度,當然也包括東亞的其他民族。

十八世紀的德國人類學者克里斯托佛、邁納斯,提出了人類學的二元理論,由於當時人類學的侷限性,他把地球人命名為白色人種和黃色人種,白色人種的代表類型是“韃靼—高加索”人種,而黃色人種的命名,他不想用中國人來命名,因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太悠久,必須避開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儘可能多的貶低中國人。蒙古人曾經征服半個世界,也曾經對中國有過短暫的統治。而蒙古鐵騎橫掃歐洲以及屠殺,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其實,蒙古人在歐洲白人的眼裡不是尊敬,而是心有餘悸的巨大恐懼,他們把蒙古人稱為野蠻人。不要以為歐洲白人對成吉思汗很尊重,歐洲白人對成吉思汗的映像是野蠻和屠殺,在歐洲白人的眼裡蒙古人其實就是野蠻人的代名詞。所以,克里斯托佛、邁納斯就想起了蒙古人,他成功的避開了歷史文化悠久的中國人,故此他把黃種人命名為“蒙古人種”。想想看,邁納斯的人類二元學說,把黑種人視而不見沒有納入人類的範疇。

冷清個人認為,中國人在牽涉到人類學的時候,我們的專家學者應該回避“蒙古人種”這個詞彙,冷清的建議是提出中國人是“華夏人種”概念,幾百萬人口的蒙古人也代表不了十四億中國人,尤其“蒙古人種”這個人類學名詞,帶有隱晦的歧視性。關於“華夏人種”的學術提法,需要一大批中國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醫學家、人類基因學家,大家共同來認可並推廣,最終讓“華夏人種”名詞徹底替代“蒙古人種”名詞。反正,冷清在相關的歷史研究文章中,一概不使用“蒙古人種”這個詞彙,說到中國的人種問題時,冷清皆表述為“華夏人種”。


冷清先生

蒙古人種的提法是西方學者提出來的,比較籠統、隨性,對人種的區分沒有實際意義。

過去的一百多年,西方基本上掌握了世界的話語權,蒙古人種的提法也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的。而國家過去貧弱,也只有借鑑人家的定義。隨著西方話語權的減弱,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前的很多說法,都在慢慢被推翻,或者重新衡量,當然也包括這個蒙古說法,現在這個說法已經大為減少了。

畢竟,中國也越來越自信了。


蘇綻

因為洋鬼子無知。更因為洋鬼子對打敗自己的對手深感畏懼,所以,才誤把炎黃人種的一支少數民族當成人種。並且,自卑自賤無道無德的惡性洋奴也跟著瞎吆喝。其實,蒙古人、匈奴人、滿人、越南人、朝鮮人……雖不是漢族,但都是同根同祖同脈同源同根的炎黃子孫。屬於“炎黃種族”!


譙郡大聖

漢人?蒙古人?…………多不是,我們是中國人,華夏民族,炎黃子孫。

首先我們討論一下我們民族的由來,遠古沒有民族,只有部落。部落由一群遠古的近代人組成,我們經歷母系社會,再到父系社會。時代變遷,人變多了,耕種土地又有限,怎麼辦。土地問題引發爭執,勝者為王,勝者得到了土地使用權。敗者為了生存只有遠走他鄉。慢慢的形成新的部落。新的部落經過適應生存形成新的文化,獲得資源,壯大,吞拼小部落,或再打回去。慢慢的部落因為不斷壯大和文化不同才形成了一個個民族。有的去了草原,有的去了大山深處,有的去了沿海小島,但一直以中原為主,無論那個民族佔領中原,多奉中原為主。

按血緣來說,你是漢人?你是蒙古人?或者說你是滿人?還是說你是回族人…………?多不對!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生活一起,幾千年中我們的祖先相互征戰糾纏在一起。自遠古至今天我們同宗同源。按血緣和基因來說我們只有一個民族,華夏族。

之前有個純種漢人說法,純不純種漢人就是個偽命題。漢人就是多民族文化溶合後產物,戰國時期,各民族大混戰。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那些被統一的人民,統一文字,統一了度量衡單位。漢族初步形成。再到漢朝時確定民族特性和文化。所以漢文化擁有極強的包容性,一個有深度有廣度的文化。任何文化多能輕意被其吸收和同化。

那我們所謂的民族之分又從何而來呢,答案是文化。每個民族文化習俗不同,匯聚一起變成5000年華夏民族的熣璨歷史。

說完民族,那我們主要是說人種,我們是多民族組成,任何一個民族多不能代表我們全部。按膚色分,我們是黃種人;按文化分,我們是華人;按地區分,我們是東亞人。

謝謝觀看!——小草帽


湘西小草帽

西方世界打壓中國,實行“去中國化”、矮化中國的三個大棒分別是人類語言體系、人類非洲起源論、人類種群劃分。

1、西方語言學家按照他們的標準和邏輯推出“譜系分類法”劃分語群。提出“印歐語系”把印度明火執仗的拉進自己大門,實現對人類語言群體最多的漢語人群的壓制。其實歐洲語系應該叫“拉希語系”,拉丁、希臘語系。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沒有一毛錢關係。

2、非洲起源說,把全世界人類歸結到非洲少女“盧道爾夫人”頭骨化石身上。已被中國元謀發現的“蝴蝶人”打破。

3、蒙古人種(mongoloid race)的說法,完全是“西方中心論”的產物,是種族歧視的稱呼,本意是“先天性白痴”,是野蠻人。由於人類起源於亞洲,現在蒙古人種的稱呼已經廢止,代之以“亞洲人種”。主要分佈在亞洲和美洲。


中國觀察家

看了幾個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我這裡也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明確一下,種族和民族是兩個概念。

種族:又稱人種,是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性的人群。



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由於研究人類進化史和種族所形成的概念。



從兩者定義看,種族涵蓋的人群範圍遠超民族,也可以說,種族可以包含多個不同的民族。

其次,蒙古人種,又稱黃色人種,黃種人。是人類對種族研究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對黃種人的稱謂。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德國生理和比較解剖學家弗雷德里奇.布魯門巴赫五個人種劃分方案的文章中,這篇提出人種概念的文章出版於1775年。

弗雷德里奇.布魯門巴赫

他根據膚色,髮色和髮型,眼色,身高,頭型等體質特徵,以及原居住地把人類劃為五大人種:

1.高加索人種(白種人)

2.蒙古人種(黃種人)

3.埃塞俄比亞人種(黑種人)

4.美洲人種(紅種人)

5.馬來人種(棕種人)

其實,美洲的紅種人並不存在,美洲的印第安人是黃種人的一大分支,由於他們崇尚紅色,常用紅顏料塗臉,被誤認為紅種人。



邁克爾.基瓦克指出弗雷德里奇.布魯門巴赫用蒙古人來命名黃色人種是因為蒙古人頭骨最具黃種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後來這種命名就被沿用下來。

至於蒙古人對歐洲影響更大造成布魯門巴赫把黃種人命名為蒙古人種的說法,並沒有證據予以證明,不足取信。如果按照影響力這種說法,白種人就不應該命名成高加索人種了。

因而,個人認為,蒙古人種的說法只是人類種族研究學中在歷史上的一個分類方法中的特定稱謂。沒用漢族代表黃種人是因為布魯門巴赫覺得蒙古人更具代表性的緣故。

另附:現代四大人種分類為:(1)東亞人種(黃種人);(2)高加索人種(白種人);(3)尼格羅人種(黑種人);(4)澳洲人種(棕種人)


飄落的感覺2008

漢族不是一個民族,是多民族融合之後的群體,民族指的是同血緣,同文化,同習俗,同信仰。漢族除了文字相同外,沒有一樣是統一的,飲食習慣各地不同,生活習俗也不同,南北性格差異明顯,血緣來源也是非常雜。只能說是一個國的,根本算不得一個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