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點擊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古詩知識】

在我國古代,一些人為了躲避戰亂,或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而選擇了隱居山林,過著迴歸自然、寧靜淡泊的生活,這類人就被稱為“隱者”。描寫隱者的詩作多采用烘托的手法,通過對隱者居住環境的描寫,反襯出隱者高潔的人格,含意豐富,令人神往。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此詩之妙在於寓情於問。一問:師父在嗎?二問:到哪裡去採藥?三問:在山中何處?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發問,抒發了詩人訪尋、欽慕隱者的急切的心情。可是這些問話都通過童子的答詞精簡了,從形式上看,是三問三答至少六句,詩人卻只用四句二十個字,“尋隱者不遇”的惘然若失、無可奈何的情景便躍然紙上。

譯文

我在松樹下面問童子,他說師父出外採藥去了。只知道就在這座山中,但云霧太深不知在何處。

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答人

唐.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詩人以自己的隱居生活和山中的節氣變化,向人們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高人形象。“偶來”,表明自己的行蹤顯非常自由無羈。“高枕”,則顯現出自己生活的恬淡無憂。“松樹”“石頭”,設物佈景簡樸,卻富於深山情趣。詩人不但在空間上獨來獨往,在時間上也是無拘無礙,此詩含意豐富,令人神遠。

譯文

偶然地來到蒼翠的松樹底下,恰有一塊光石可供高枕安眠。這山中原本就沒有什麼曆書,冬盡春來也不知又到哪一年。

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尋胡隱君

明.高啟

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

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

這首詩寫作者訪問隱居的友人,著重寫一路上領略到的春光。詩人用重疊的的手法,寫出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感覺。用“不覺到君家”一句,表現自己被春光迷醉,由此突出春景的迷人。

譯文

渡過了一道又一道春水,看過了一叢又一叢山花,我乘著船在春風和煦的江面上輕快地行駛,不知不覺就到了您的家。

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古詩中隱居山林的很多,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風景如畫令人神往

【點擊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古詩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