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
事實上在康熙眼中根本不存在什麼將貝加爾湖讓給沙俄的問題,而是他和沙俄聯手瓜分了這一本屬蒙古人的土地
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南部地區,靠近蒙古草原。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曾屬於崛起於漠北的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政權。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服東突厥汗國和薛延陀汗國後在漠北地區設置安北都護府,這是包括貝加爾湖地區在內的漠北地區第一次被中原王朝正式設置行政管轄機構。唐高宗年間後突厥汗國復國,於是這一地區又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控制。此後這一地區先後興起過回鶻、黠戛斯、契丹等民族,直到成吉思汗統一了這一地區之後從此這裡就成為了蒙古人的地盤。
蒙古人在最輝煌的年代幾乎征服了整個亞歐大陸,然而蒙古人的帝國不過是曇花一現:在中原他們被明太祖朱元璋趕回了草原大漠,在歐洲新興的莫斯科大公國日益蠶食蒙古人的地盤。到了相當於明末清初之際蒙古人已失去在歐洲和西亞的地盤,但此時他們仍控制著蒙古草原本部以及鄰近的西伯利亞、中亞等地。然而隨著地盤的縮小,脆弱的遊牧經濟又無法支撐一個統一的帝國,於是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部落割據的狀態。在清軍入關前後蒙古各部大體分為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這時貝加爾湖屬於漠北蒙古的地盤。
漠南蒙古由於和滿洲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在清軍入關前就已基本控制了漠南蒙古並利用漠南蒙古各部的力量和明軍作戰。而漠北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同清朝的關係就要疏離得多,尤其是隨著漠西厄魯特蒙古中的準噶爾部崛起後致力於完成蒙古各部的統一,這就對清王朝的江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與此同時由莫斯科大公國演化來的沙皇俄國也已步步東進侵入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這樣一來在東北亞就形成了清朝、準噶爾汗國和沙皇俄國三足鼎立的格局。
事實上準噶爾汗國和沙皇俄國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康熙王朝》中那樣是完全勾結的關係,而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防備的關係。對此康熙是有明確的意識的——在他看來:貝加爾湖地區乃至更為偏遠的西伯利亞地區乃是苦寒之地,對農耕民族而言利用價值不大。儘管滿清出自遊牧漁獵部族,儘管清王朝提倡滿蒙一家,但說到底滿、蒙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民族,清王朝首先要維護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蒙古人的。事實上《尼布楚條約》中對貝加爾湖地區的處置實際上是滿清和沙俄聯手瓜分蒙古帝國遺產的行為——康熙以此換取沙俄在自己和準噶爾汗國的對立中保持中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中國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王朝盛世一般也稱為四海清晏,中國的帝王建功立業了叫做威加海內,在中國傳統的天下觀裡,東海、南海、西海、北海北稱為中央之國的天然邊界。東海、南海我們經常在報刊媒體上看到,但是西海和北海就比較少見了,只能在一些史書上,才能偶然瞥見它們躲在歷史書的角落裡,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
(貝加爾湖成為安北都護府治下領土)
西海一開始指的是青海湖,後來中央王朝的勢力翻越了帕米爾高原,西海的位置就給劃到了巴爾喀什湖,在清朝末年被沙俄割佔。北海指的是貝加爾湖,蘇武牧羊就發生在北海,霍去病追亡逐北的漠北決戰時,曾帶領士兵“北抵瀚海而還”,然而此時的貝加爾湖還沒有劃到中央王朝的直轄行政單位。真正行駛管轄權的是唐朝的安北都護府。安史之亂後,安北都護府被裁撤,貝加爾湖畔成為遊牧駐地。直到元朝時期,貝加爾湖才再一次併入到中央王朝。元朝滅亡後,明朝勢力未及貝加爾湖,這片地區在北元政權的統治下。
(北海:貝加爾湖在北元治下)
北元政權在明朝的打擊下很快就滅亡了,蒙古分裂成了眾多部落。瓦剌和韃靼分別強大起來,騷擾明朝北境,使得明朝不得不在長城設置九邊重鎮,屯駐大軍以備蒙古。此時的貝加爾湖,由於地方偏遠(明朝恰好處於小冰河期,天氣寒冷),成為蒙古部落牧民的臨時駐牧地。
在貝加爾湖附近,是黃金家族當年達延汗後裔建立的喀爾喀蒙古部落(漠北蒙古)。在喀爾喀蒙古的東邊和南邊,是蒙古的察哈爾部、科爾沁部等(漠南蒙古)。在漠北蒙古、漠南蒙古西邊,是勢力逐漸強大起來的衛拉特蒙古(漠西蒙古)。
(後金興起時貝加爾湖是布里亞特的駐牧地)
滿清立國於1636年,然而在此之前的半個世紀的創業期,滿清對明朝、蒙古都進行了持續的打擊政策,最終迫使漠南蒙古與蒙古結盟。在1635年,漠西蒙古的盟主固始汗遣使向後金表示歸順。雖然是名義上的,但是當噶爾丹在1676年把準噶爾部落的首領的臺吉地位上升為汗王地位,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政權時,清朝就有足夠的理由責之以大義。所以,清王朝對準噶爾汗國的戰爭,在史籍中的定性是“平定叛亂”。
咱們說貝加爾湖,為什麼要說這麼複雜的蒙古部落的事呢?因為貝加爾湖所在的尼布楚地區被割讓給俄國,與這些蒙古部落有很大的關係。
喀爾喀蒙古雖然天高皇帝遠,在皇太極時代,看著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都歸順了後金,所以他們也不甘人後,喀爾喀三部"遣使來朝",每年各貢"白駝一,白馬八,謂之九白之貢"。但是此時,喀爾喀並沒有歸順清朝。清王朝眼前的大敵是南方的明王朝,對於喀爾喀蒙古還沒有來得及進行編制化管理,就遇到了1644年的驚天之變。
幾乎在同時,沙俄軍隊從1598年開始東征,短短不到半個世紀的功夫,沙俄侵略軍已經沿著草原帶深入到了北亞地區。1638年,沙俄在雅庫茨克建設了一座要塞,成為繼續向東侵略的基地,隨後沙俄陸續侵入布里亞特蒙古部落地區,即貝加爾湖地區,建設了尼布楚要塞。在順治年間,沙俄軍隊到達黑龍江流域,來到了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當時的清王朝面臨著嚴峻的內外部局勢,南方的三藩之亂牽扯了清王朝的大量精力,清朝貴族在吳三桂勢力正盛時,曾想過退回關外。這時,雖然有北疆邊民上報清廷有外夷入侵,清王朝也只能先進行外交戰,但俄國人要是能聽懂道理就不叫俄國人了。在三藩之亂結束後的第二年,1682年康熙開始組織軍隊收復東北。在1685年-1686年,清軍兩次擊敗雅克薩俄國殖民軍隊,逼迫彼得一世的姐姐遣使求和,清王朝允許沙俄軍隊退往尼布楚地區。
正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之時,清王朝為什麼會這麼做呢?這是因為,西方更大的威脅已經來到了清王朝的跟前。
1676年,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落崛起,建立了國家。在1678年佔領南疆,成為清朝西部地區一個強盛的政權。噶爾丹是一代雄主,他意欲恢復成吉思汗的榮光,要進軍中原,與清朝爭雄。為達成這個目標,要先統一蒙古各部。於是,1688年,噶爾丹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
(準噶爾汗國的擴張)
南遷的喀爾喀蒙古三大部落,在活佛哲布尊丹巴的協調下,不願意投降噶爾丹這個背後放陰招的小人,一合計就派人給康熙送過去了降表。
此時的貝加爾湖地區已經落入了噶爾丹手中,在貝加爾湖北岸和東岸,是沙俄殖民軍控制的地域,當地的遊牧民還經常與這些殖民者做生意,互通有無,這才使得沙俄殖民者在貝加爾湖地區能夠堅持下來。
因此,在康熙取得了雅克薩之戰勝利,接待了來自北方的喀爾喀蒙古三部落的使者之後,發現了一個問題:
1、噶爾丹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想統一蒙古,然後進兵中原。
2、噶爾丹勢力範圍與沙俄軍隊控制的地區接壤,兩股敵人有可能合流。
1688年,康熙派去本來要與俄國議和的大臣走到了漠北蒙古後,到了不懷好意的噶爾丹勢力遍佈的漠北蒙古後,就退回了北京,另外再商定談判的地點和時間。
與噶爾丹的戰爭不可避免,因此康熙要儘快安撫沙俄,免得沙俄在背後資助噶爾丹。清王朝當時對漠北地區的土地根本就沒有控制權,現在沙俄在尼布楚地區已成既成事實,清王朝採取了承認現狀的做法,換取了沙俄停止東亞地區侵略以及在將來的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時保持中立。
此時,沙俄僅僅保有貝加爾湖北岸和東岸的一片土地,大約20多萬平方公里。清王朝也是慷噶爾丹之慨,做了個順水人情。然而在貝加爾湖東南和南部地區,依然是清王朝的的領土。
貝加爾湖真正完全被沙俄奪佔,是雍正時期,1727年簽訂的《恰克圖條約》。由於沙俄殖民軍和移民在邊境地帶尋釁生事,清王朝屢次警告沒有效果,就斷絕了與俄國的經貿往來,使得俄國遭受重大損失,不得不坐到談判桌前。因為當時的沙俄在歐洲與瑞典、波蘭、土耳其都有爭端,國力大損,本來處於“康雍乾盛世”清王朝在國力上處於強勢地位,然而由於談判人員對化外之地的不重視和愚昧短視,使得俄國人通過這一紙條約,佔據了原本屬於中國的貝加爾湖東南和南部的1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貝加爾湖地區被割讓)
俄國的“邊境居民對這一條約高興得無法形容,因為他們看到這一條約不僅沒有使他們的土地面積縮小,反而更加擴大了,有的地方擴大了幾天行程的面積,有的則擴大了幾個星期行程的面積,從而給俄國帶來了不少好處。”,尤其是,這是在沒有經過戰爭的情況下獲得的勝利果實。自此之後,中國的北海,離開了中國的固有版圖,成為了俄國人口中的“貝加爾湖”。
所以,把失去貝加爾湖的責任都推給康熙不全對,雍正時貝加爾湖才徹底從中國領土上消失的。
而知而行
貝加爾湖,歷史數據證明 東漢時期就存在了,當時被鮮卑控制。從南北朝一直到隋朝時期,貝加爾湖先後被柔然、突厥以及東突厥控制,中間還改了幾次名,叫過“於巳尼大水”,也叫過“北海”。
大家看大唐版圖的話就會發現貝加爾湖的位置,在蒙元時期,它也曾出現在蒙古帝國的地圖中,隸屬於“嶺北行省”。但是在清朝,人們徹底失去了貝加爾湖。
這要從黑龍江附近的雅克薩說起,這是很重要的咽喉要地。1650年,哈巴羅夫進攻中國,一路來到了雅克薩,結果達斡爾人的武器很落後,雖然抵抗的很頑強,但是依然失敗了。於是雅克薩被俄軍佔領,還要求達斡爾人繳納實物稅!大大推進了俄國的經濟發展。\n\n1676年,俄國特使建議沙皇對付中國,沙皇雖然沒與中國打仗,但是沒少在黑龍江流域作惡,比如勒索物品或者是偷採資源等等。大清看到這局面,經常譴責它,但是俄國不聽。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中,俄國步步緊逼清政府,不僅建立城堡,還發展軍備。沙皇甚至開始偵查地形,增加兵力,連寨主都封好了!1682年,俄國變本加厲,繼續進犯北方。當地的族人愈加抵抗。
康熙十九年,看到沙俄的意圖,康熙做出了征剿決定。第一步先派人談判,第二步成立了黑龍江將軍,還提前構建了黑龍江城作為戰鬥基地。清廷很重視後勤儲備,花費了三年時間建設驛站、組建水師,還準備了軍糧,終於清軍勝利,俄軍狼狽撤退,雅克薩被收回。康熙看到此景很開心,認為北疆問題已經解決。
1687年,《尼布楚條約》即將被籤,中俄就邊界問題開始談判,雙方各不相讓。俄國希望將國界設定在黑龍江地區,中方則希望俄國後退,將被佔領的土地還回來。談判進行的很不順利,當時天氣寒冷,清軍已經圍困雅克薩將近一年的時間了,中間數度中斷談判。\n\n中俄僵持到最後,都有了讓步。俄國當時還記掛著土耳其戰事,所以放棄了國界要求等條件,也承認外興安嶺是屬於中國主權的一部分。康熙帝做出的讓步就是放棄貝加爾湖。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新疆不太平,準噶爾部噶爾丹蠢蠢欲動,周圍局勢動盪不安,噶爾丹還偷著跟俄國聯繫,如果中俄談判不得到解決,境況會更加複雜
同時網上也流傳:為何康熙打贏沙俄 仍簽署《尼布楚條約》
關鍵在於康熙要保持北部邊疆的安定,以全力對付發展勢頭正盛的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因此康熙才急於簽訂《尼布楚條約》,而沙俄雖然向準噶爾提供過一些援助,但終究沒有直接派兵援助準噶爾。
《尼布楚條約》是清朝與俄國簽訂的邊界條約。
雅克薩戰役後,清政府一方面在軍事上堅決抵抗,一面寫信給沙俄政府,建議談判。那時沙俄政府忙於在西方跟德意志、瑞典爭奪波羅的海控制權,在西亞跟土耳其爭奪黑海出海口;此外,沙皇彼得大帝正當年幼,其姐索菲亞當權,內部不穩,因此無力大規模地東侵,只好接受清政府的建議。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雙方進行談判。
雅克薩戰役
清朝代表是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沙俄代表戈羅文·費要多羅。在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的情況下,經平等協商,中俄雙方正式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以東至海的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屬於中國;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的地區,暫行存放,留待以後再議;凡一、二人越界捕獵或盜竊,立即械繫,送回本國處罰,凡數十人結夥,持械越界、殺人掠奪者,捕拿送回本國,處以死刑;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可以過界往來互市;訂約以前的逃人不必遣返,訂約以後,兩國不收逃犯。俄國人在雅克薩所建城障,應立即拆除,在此居住的俄國人,應全部遷回本土。
《尼布楚條約》的內容,曾用滿文、漢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五種文字刻成了界碑。這個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的東西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清朝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土地讓給俄國。尼布楚條約是中俄雙方在平等基礎上籤訂的一個平等條約。
《尼布楚條約》
關於這種問題,通常需要進行全盤考慮,不能片面的對待。康熙皇帝在打贏的情況下仍簽署了《尼布楚條約》,就像十月革命之後的列寧仍與德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佈列斯特條約》一樣,其中原因值得深思與研究。
以當時清朝的國力,本應能夠將沙俄侵略者逐出國門,但最終卻簽署了《尼布楚條約》。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清軍武器落後,清朝軍隊崇尚騎射,廢棄了明朝的火炮,因此對抗沙俄侵略者的火炮時死傷慘重;
二是清朝剛平定中國不久,其殖民統治尚不穩固,故不願與沙俄消耗。
以上就是貝加爾湖失去的原因和《尼布楚條約》簽訂的前因後果!
元謀微生活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第二次雅克薩之戰爆發。清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2000大軍,分水陸兩隊向再次盤踞雅克薩的沙俄入侵者發起猛攻。幾乎與此同時,康熙皇帝繼續向俄國政府提出舉行談判的建議。清軍進抵雅克薩後,在城外挖掘壕溝,構築堡壘等防禦工事圍困城中之敵。從城中出擊或突圍的沙俄軍隊多次被清軍擊潰。清軍圍攻雅克薩長達兩個月,雙方發生過好多次激烈戰鬥,沙俄入侵者內缺糧草,外無援兵,死傷慘重,就連匪首托爾布津也被清軍擊斃,最後只剩100多殘兵敗將龜縮在城內困獸猶鬥,苦苦支撐。清軍已經準備發起最後的強攻,取得徹底勝利已經指日可待了。
迫於清軍強大的攻勢,俄方不得不答應康熙的建議,同意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邊界爭端問題。清軍接到命令,於這年12月10日主動撤圍,等待兩國談判的結果。
雙方各自委派全權代表進行過多次談判,作為勝者的康熙授意清方代表作出了一些讓步,目的是安撫貪得無厭且侵略成性的沙俄,以便騰出手來徹底解決漠西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頭領噶爾丹發動的武裝叛亂。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9月7日,清俄雙方達成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協議,這就是著名的《尼布楚條約》。據說這是清代對外簽署的唯一一份平等條約。然而,從內容以及具體細則看,康熙在清軍大獲全勝的有利形勢下卻對沙俄作出了極大的讓步,或曰讓利。
條約規定,兩國以外興安嶺至鄂霍次克海、格爾必齊河至額爾古納河為界,確認了黑龍江與烏蘇里江流域都是中國領土。清朝將尼布楚地區以及原屬中國的東西伯利亞廣袤之地劃給了沙俄。條約的內容,曾用滿、漢、蒙、俄、 拉丁5種文字鐫刻成界碑,聳立在中俄邊界上。
東西伯利亞本為中國屬地,舉世聞名的貝加爾湖就在其南部,該湖號稱世界第一深湖、歐亞大陸最大淡水湖,面積為3.15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30米,水產資源豐富。
貝加爾湖在中國古文獻中被稱作北海,曾是中國北方各遊牧民族的主要活動地區,漢朝時“蘇武牧羊”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清朝時這片地區短暫為其轄地,《尼布楚條約》簽訂後,東西伯利亞以及位於其南部的這片巨大的、取之不竭的優質天然淡水資源都歸了沙俄。直到今天,貝加爾湖地區的主體民族仍以蒙古族的支系布里亞特人居多。
從《尼布楚條約》簽訂的時代背景看,其實清朝佔盡優勢,康熙“以打促和”的戰略手段已經基本實現,但是表面平等實則“吃虧”邊界條約的達成就在於兩國對出海口重要性的認知以及國策、最高領導人眼界有所不同或差異巨大,沙俄之所以能從東歐一路擴張到東亞,其實和其一向孜孜不倦地往東西方向尋找出海口有關,竭力從對外軍事擴張以及海外貿易上獲取利益,所以逐漸走上了一條東征西伐的殖民崛起之路;而封閉保守的清王朝則認為原屬黑龍江的雅克薩以及東西伯利亞地區本為荒涼苦寒的不毛之地,對一個閉關鎖國、能自給自足的古老封建農業帝國來說,無法耕種還要派兵守護的極北荒僻之地其實本無關緊要。
可以這麼看,雅克薩之戰的結果表明當時的清朝綜合國力暫時比沙俄強;而《尼布楚條約》的簽訂,預示著沙俄很快就會迎頭趕上並徹底超越滿清。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在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在漢朝時稱為“北海”,根據史書記載,是蘇武被流放的地方。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
中學在歌詠團唱的這首歌,歌詞至今不忘。童年時,陪父親聽麗的呼聲,也聽過蘇武牧羊,“蘇武”兩字用方言念出來,鏗鏘有力。對蘇武印象深刻,對他被流放的北海,更有興趣知道。因此,走上了這個被戲稱為“天然監獄”的西伯利亞之旅。
對西伯利亞的印象是遙遠艱苦的流放之所,寒冷的冰天雪地;還有,飛來新加坡過冬的很多候鳥,都來自西伯利亞。一隻小小鳥尚能飛到千萬裡之遙的我國,身為人類的我們,豈有去不了的?
西伯利亞鐵路全長9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不過,我們只是經歷了它邊上的那麼一小段。
從內蒙古的滿洲里上火車,開始貝加爾湖之行。火車必須走上30多個小時才能抵達西伯利亞的中心城市——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甫上火車,就被兩國的時差所困擾,稍稍影響了作息。(因為是夏天,中俄兩地相差四個小時)俄羅斯面積很大,一個國家的幾個地方時間都會不同。
在各自的車廂裡倚窗外望,在不斷後退的大片土地上,只見轉夏不久的初綠遍地綿延,既沒有莊稼,也沒有人家。看膩了窗外景物,晝夜顛倒地吃吃睡睡,大家就變換著打發著在火車上的時間,平時難得相聚或不認識的旅客就在此狹窄的空間裡串門子、話家常、哼歌。自然而然地,一支小小的歌詠隊就誕生了。火車把兩旁的景物拋在後頭,我們的歌聲也把時間送走。一路談談唱唱吃吃睡睡,時間倒也不難捱。忽然,是誰驚呼了一聲:看!貝加爾湖!
啊,這麼快就看到目的地了?大家興奮地擠在火車過道上往車窗外望,是湖沒錯,啊!原來目標已在眼前。手機相機齊出動,拍呀拍!忘情地拍,開心地看!這一段火車旅程好精彩。
貝加爾湖大如海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有2500萬年的歷史。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水深處達1600米。沿途只見清澈、靜謐的湖水,微波靜瀾地展現著它獨特的魅力。可面積那麼大(3.15萬平方公里),大得那麼浩瀚,我總認為它是海。可它又似攤開的綢緞般,只有一點皺褶,沒有浪濤。不過,隨著地理環境的不斷改變,多年以後,它的面積再擴大,有一天變成了海洋也難說。
那麼大的一個地方,蘇武當年是被流放到哪個邊角啊?有人說這不是蘇武當年的北海,從史書上看,只是有可能在此處,不過距離實在太遠了。也有人說,匈奴以前的勢力那麼大,有什麼不可能?我傾向於可能。讀班固的《蘇武傳》,我敬佩蘇武的錚錚鐵骨,他那維護國家尊嚴與民族氣節的情操,在冰天雪地裡吃苦堅韌的精神,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去的時候是夏天,白天還得披上風衣,晚間就更冷了。而貝加爾湖在冬天時,湖面結冰是可行車的。蘇武,他在那兒度過了19年的春夏秋冬啊!
抵達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已近晚間。伊爾庫茨克是最靠近貝加爾湖的小鎮,因為貝加爾湖位於地質板塊活躍區,所以大大小小的地震會時常來探望。這個小鎮一年就有2000多次地震,因此看不到高樓,只見到很多頗有年紀的木質結構房子,是一個乾淨又安靜的地方。地震,我在那兒的兩天裡,都體驗了,很輕微的,原以為是自己旅途勞累頭暈腳不穩,後來經當地人證實是碰上了地震。
住宿位於高級商業中心,外觀普通,內裡雅緻舒暢,房內盥洗用品樣樣齊備。櫃檯人員會講英語且彬彬有禮,與多年前入住莫斯科酒店時所看到的服務人員,那種一臉晚娘相,對客人提問不瞅不睬的態度完全不同。
次日用過豐富的西式早餐後即出外參觀景點,傍晚停留在以烤魚出名的李斯特揚卡(湖邊),入住於一家面向遼闊大湖的酒店。大家開心地匆匆放下行李就往外跑,可惜是陰天,不見夕陽。沒有潮聲,靜靜的湖水被風吹起一波波的紋路,悄悄地,就像擔心干擾到坐在一隅靜靜面湖沉思的人似的。
夜色逐漸圍攏,湖水的微光也慢慢盪開,風衣擋不住冷冷的空氣,只得回酒店,等著明天的更好。可是,半夜醒來,還是忍不住偷偷掀開窗簾看“海”,只聽到湖水重疊微撞的聲音,伴著一片黑黝黝冷颼颼的空靈,急忙縮回溫暖的被窩。
小火車之旅貝加爾湖的形狀是從北到南,狹長彎曲猶如一彎被削掉邊角的新月,我們只在偏南一角倘佯。次日一早,我們先從住處乘船過湖,到另一角的湖畔上火車。這種小火車會載著旅客沿湖觀賞美麗的湖畔風光,偶爾停下,讓旅客下車去踏踏青、拍拍照,盡情欣賞藍天白雲綠草繁花。
這段沿湖路線原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一部分,不過現在鐵路已改道,留下來的是旅客們的觀光路線,在夏天引領旅客發現貝加爾湖的美!湖畔懸崖峭壁,隧道巖洞處處可見。
沿途會穿過30幾個隧道,20幾公里長的護山牆;整個行程大約60多公里長,只不過佔貝加爾湖的那麼一點點。但是,滿足了,滿足了!滿足了雙眸,滿足了心靈,也滿足了照相機的應接不暇。鐵路的一側是瀲灩的湖水與天上俯視著的厚重白雲對望,另一側是綠野山林石壁,綠色草叢裡點綴著無數細小的繁花,猶如一片魅力無限的織錦,既秀美又柔和得令人真想躺下去,仰望藍天白雲美美地睡上一覺。
飽覽了這一角的難忘以後,還可以沿斜坡而下,踩著過往旅客走踏出來的小階級,走到湖邊去撥弄冰涼的湖水,撿一塊美麗的石頭,掬一把湖水,喝一口清涼(貝加爾湖水清澈含氧量高,可直接飲用)。然後再沿路走去,看看站在哪一個斷崖峭壁旁才是攝影的最佳角度;還有,走入一個個從石壁鑿出來的隧道山洞裡,驚歎佩服當年匠人艱鉅的工程之餘,邊尋找當年的火車路軌跡。再擺個姿勢,照張可以留念的影子。
貝加爾湖上的雲層厚厚的,俯視著藍藍的水,青青的草坡,還有,草坡上穿著各色風衣的遊人。大家驚喜地嘆息著美景,雲啊水啊草啊人啊,都有各自的快樂與忙碌。
水波幽幽,雲片悠悠,人們悠遊。這裡的一切,何等美好。有人說,就算被流放在這裡,也無怨無悔。那是指看到的眼前,那冬天的滋味呢?冬天這裡冰層厚積,寸草不見,你能在這裡呆上幾天?
小野花也有各自的獨特丰采。紫色的,黃色的,白色的,甚至綠色的,小小的開在草叢裡,挺立在巖壁上,沒有國色天香的丰采,卻有孤傲堅挺的我見猶憐。
下午三點,大家吃過簡單的便當午餐後火車再開行,旅客還是沿途上上下下,在綠水青山間自由走動。聽到火車汽笛響過三遍就得匆忙上車,否則火車不留人自留,那就得等待每兩天才開來一趟的火車。那時候,就可以真正領略貝加爾湖的白天和黑夜是什麼滋味了。不過,每個旅客都很乖,沒有掉隊。
中國名歌手李健是如此演繹貝加爾湖畔:那裡春風沉醉,那裡綠草如茵……多少年後,往事隨雲走,你清澈又神秘,像貝加爾湖畔……多想某一天,往日又重現,我們流連忘返,在貝加爾湖畔……
貝加爾湖畔,印在足跡上,刻在心中,現在夢裡。
滾動的風景
說起康熙大帝真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生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平定準格爾,還簽了清朝歷史上罕見的一個“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可是從現在來看這個條約其實也不怎麼平等,它把貝加爾湖讓給了沙俄。
談到貝加爾湖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蘇武牧羊”的那個貝加爾湖了,雖然在一開始這個地方是被匈奴佔有,從南北朝到隋朝也是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地盤。但到了大唐的時候,貝加爾湖首次被納入了唐帝國的版圖,在元朝這個地方也屬於當時的“嶺北行省”,可在清朝,貝加爾湖再也沒有握在中國人的手裡。
這件事情還要從1650年說起,當時清政府忙著平定內部動亂,無暇顧及東北地區,所以俄國人趁著這個機會佔領了雅克薩,到了1682年,俄國人就更加變本加厲的侵略東北地區。康熙十九年,康熙決定親征,在康熙英明神武的領導下,終於打敗了俄國人。
1687年,雙方決定簽訂《尼布楚條約》,中俄雙當就邊界問題一直爭執不下,俄國人希望邊界線設在黑龍江,中國人也希望俄國後退,退還被佔領的中國領土。所以中俄雙方的談判一開始並沒有很好的結束,清軍繼續包圍雅克薩。
到了最後實在不行,俄國人想著自己土耳其那邊戰還沒打完,清政府想著準格爾部不聽話,於是雙方都退了一步。俄國承認外興安嶺是中國領土,放棄將國界線設在黑龍江境內,而康熙則選擇放棄了貝加爾湖。
一樹梅花一放翁
有兩個原因,既有軍事考慮也有皇帝的自大,先說第一條軍事方面的。
1687年,《尼布楚條約》即將被籤,中俄就邊界問題開始談判,雙方各不相讓。俄國希望將國界設定在黑龍江地區,中方則希望俄國後退,將被佔領的土地還回來。談判進行的很不順利,當時天氣寒冷,清軍已經圍困雅克薩將近一年的時間了,中間數度中斷談判。 中俄僵持到最後,都有了讓步。俄國當時還記掛著土耳其戰事,所以放棄了國界要求等條件,也承認外興安嶺是屬於中國主權的一部分。康熙帝做出的讓步就是放棄貝加爾湖。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新疆不太平,準噶爾部噶爾丹蠢蠢欲動,周圍局勢動盪不安,噶爾丹還偷著跟俄國聯繫,如果中俄談判不得到解決,境況會更加複雜~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皇帝自己的原因。
對於以農耕為主的古代中國人來講,能夠種植莊稼的土地才是好土地,而那類只能長草而不能耕種的土地在古代被稱為“不毛之地”,是最沒使用價值的,貝加爾湖以西的土地就是這個類型的。而且,貝加爾湖以西氣候寒冷,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尤其對於還停留在農耕文明中的古代人。對於康熙來講,雖然在雅克薩打敗了俄國軍隊,但是為了體現自己所謂的天朝上國的尊嚴大度(古代中國皇帝是很要面子的),用一小塊“不毛之地”作為他們歇腳的地方來換取這類蠻夷的臣服,對於康熙來講是很合算的——畢竟自己是天朝上國,土地縱橫千萬,那類小塊土地只是九牛一毛;而且,在中國古代皇帝眼中,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家,其他各國都是蠻夷小國,都要臣服於大清,早晚要歸大清統治的,所以給出去一塊,隨著以後蠻夷臣服,早晚要回來的——雖然幼稚,但這就是中國皇帝的想法,由於閉關鎖國和封建八股而導致的盲目自大的“天朝思想”。所以,這就是康熙為什麼讓給俄國貝加爾湖以西的“不毛之地”的原因。
投資家網蔣東文
地大物博,不一定就是百分之百得好。俄羅斯、沙特,出口主要靠賣資源;但日本雖小,卻是科技貿易大國。同樣的,山西多煤礦,但比至於資源匱乏的浙江,山西經濟卻是全國靠後的。
即使我們中國現在已經擁有的土地,難道就管理好了麼?(環境破壞、食品安全、空氣汙染……更惶論臺獨、藏獨、疆獨)。藏富於民、民生為本、尊重民意、凝聚民心,才是根本。否則疆土再大而民不聊生,也會像蘇聯解體那樣……21世紀更是人才科技文化的較量。
因此,提出這個問題,既缺乏嚴謹,又不合時宜!實事求是得說,清朝治理邊疆的政策,比歷代中原王朝都有高明之處(尤其是蒙古、新疆、西藏),至於割地賠款,那是世界潮流之鉅變。外蒙古的獨立發生在1945年。至於外東北100萬的丟失是長期禁止漢人出關的狹隘目光。但甲午及日俄戰爭後,清朝還是允許漢人闖關東……不是為清朝的喪權辱國辯護,而是要客觀去看待。
以前失去的領土,要回很難,畢竟核武器時代了。其實,中原王朝(漢唐宋明)中後期真正掌控的領土,都遠不如清朝。康熙也是一位偉大帝王。
中國現在的版圖和人口,本身就是大洲級別的,治理很難。未來的世界也就是中美兩家的世界,(起碼目前來看,歐盟不確定,俄羅斯出了資源和核武器有優勢,印度國內問題也很多,至於日本,一旦中國真正復興,終將日本踢回歷史的原形)
相反,倒是越南、韓國、印尼、巴西中等強國,未來還很有潛力。21世紀是亞洲世紀,更是中國世紀。
雍雅清和
康熙將貝加爾湖讓給沙俄的主要原因就是不重視、看不上。更與主權談不上關係。另外,割讓貝加爾湖(漠北蒙古以北)的理論,讓我想起了有個人說《尼布楚條約》割讓了從北極到中國的1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謬論。所以,我把這個問題擴大一下吧,說說我們更北的領土邊界是哪兒。
(1)蘇武牧羊只能說明貝加爾湖是匈奴統治區
至於有人爭論的“蘇武牧羊於貝加爾湖”,本身的地點是有爭論的,史學界也有人說不是在貝加爾湖而是在“甘肅的民勤”!而且“蘇武牧羊”是誰讓他去牧羊的?答案是匈奴人,而不是漢朝人。因此,這段歷史根本算不上西漢曾管理過“貝加爾湖”地區的案例。只能說,它是我國的傳統遊牧民族曾經管理過的地區。我無所謂,畢竟司馬遷說匈奴也是黃帝的後裔,雖然關係確實遠了些。
但許多人恐怕不幹。有些人說丟失領土、談領土地域的時候,把平時不承認是一家人的遊牧民族算上,一不說,立刻把臉一抹,元清非中國。這樣不好。
(2)從女真人的歷史看對貝加爾湖也沒有感情
自15世紀30年代到16世紀,因為明朝的軍事力量、行政統治逐步撤出了黑龍江、吉林地區。明朝修建的各種衛所,也就主要由當地民族如蒙古、女真等管轄。這時,更北的女真各部落紛紛南下,到16世紀形成了三大女真部落群。
清朝主要興起于吉林、遼寧東部一代的建州女真。貝加爾湖地區則屬於蒙古控制區。
在東北方向,《尼布楚條約》簽訂於1689年9月7日,從法律上確立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地區,都屬於中國領土。這一地區,我國明朝政府在初期確實有過用兵、駐紮的痕跡、歷史記錄。但是再往北的記錄,就很難找到了。因為奴兒干都司雖然建立,但是存在時間太短了,只有25年的時間。那時沒有計算機、沒有汽車,巡查一次需要多長時間?連巡邊都很難做到。人家跟你要證據你拿啥?你拿啥?
綜上所述:北到北極的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算成《尼布楚條約》割讓出去的領土的觀點,很是奇葩。現在有些人造謠說元朝非中國。所以,還是請先統一搞清楚元朝是不是中國政權,再來說“割讓”問題。不能一方面“做大義凜然狀”說“元清非中國”,一方面又“做痛心疾首狀”說你們割了中國領土。你先拿出屬於你心裡的中國政權有這些地區的控制權、管理權記錄再說好不好。
坐古談今
答 | 獬執事
在講貝加爾湖之前,先講一個雍正朝發生的故事。當時雲貴總督與安南爭地,在現在看來,雲貴是清朝領土,安南是外邦,他們爭地可不得是國與國之間的領土爭議?然而雍正不以為然,最後了諭雲:“朕統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隸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王土。”直接就將爭議土地劃給了安南,讓其“替朕永守之”。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領土觀與近代錙銖必較的領土觀不一樣。在清朝皇帝眼中,雲貴是內地,是清朝領土;安南是外藩,一樣是清朝領土。既然都是清朝領土,安南人願意守衛、開發,那又有何不可?反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同樣的思路在康熙時代也是相似的。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中俄爆發雅克薩之戰,清軍大敗俄軍,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是平等條約,但清朝依然在領土上受了損失,失去了外興安嶺以北的小部分領土和以尼布楚為中心的蒙古東北部地區。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因為清朝與俄羅斯帝國談判時的態度本身就不是寸土必爭。當時康熙皇帝的諭令如下:“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楚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楚,可即以額爾古納為界。”
由此可以看出,在康熙皇帝心中,外東北雖然是龍興之地,但其北疆一帶的地位並不是很重要。比起與俄羅斯爭土地,噶爾丹才是心腹大患,故而從康熙到索額圖,第一任務就是早些和談,以騰出手來對付噶爾丹。
這一幕,與歷史上唐朝新羅的和約是一樣的,並不是唐朝打不過新羅,而是西邊有吐蕃之犯,而東北又不是唐朝的核心利益,放也就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