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方言算是咱們中國文化裡最有特色的東西了,相鄰兩個村的語言都不盡相同...

但有的時候工作人員太死板,看不起方言,覺得自己方言很土,就讓人很不爽了!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上個月,鄭州有一女士帶著年邁的麻麻去逛超市,結果麻麻走丟了。

女士著急,跑去求助超市廣播尋人:我麻麻只能聽懂河南話,咱們可以用河南話廣播嗎?

超市工作人員:不行!只能用普通話!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據說事後超市解釋,他們拒用鄭州話廣播,一是因為公共服務行業有使用普通話的規定。

但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走失的老人根本聽不懂普通話,你又何必用普通話去做無用功呢?如果走失的是歪果仁,你也要強行廣播普通話麼?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另一個原因,據說是超市覺得用方言廣播會“影響超市形象”。

……這我就不明白了,這是嫌自己的家鄉話土??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我覺得如果換個老外,它會很樂意用老外家鄉的“方言”來放廣播的....因為在它們心中,英語“洋氣”嘛。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後來涉事超市負責人回應,將通知各大門店討論此事,今後將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積極採納顧客好的建議,以便更好為顧客服務。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的確,對於方言咱們各有所愛,但是不喜歡自家的方言(或者認為“不夠洋氣”)就拒絕用方言廣播,還怕影響了超市形象……那就太沒必要了。

很多商場促銷時會刻意用方言來拉近距離,許多城市的公交系統也在適當加入方言。這不但不會影響普通話的推廣,反而使外地人覺得新鮮,讓本地人感到親切,不也挺好?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不自覺地唱了出來什麼鬼...)

而南方的童靴會站起來反駁:“胡說!明明是外婆!不是有首歌叫《外婆的澎湖灣》麼?”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這件事的起因是因為上海教育(滬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將原文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

因為外婆算是“方言”....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說句老實話,我是不太贊成改的...

因為姥姥在北京方言中因為語氣的些許不同,還有另一層罵人的意思,相當於哼、胡說、你敢,比如“就你也管我的事兒,姥姥”....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這讓我想起了朱時茂和陳佩斯的一段小品

朱時茂:要是知道你被抓了,你姥姥她。。。

陳佩斯:你姥姥的!

朱時茂:你怎麼罵人呢!

陳佩斯:你才罵人呢!

朱時茂:那我怎麼稱呼?

陳佩斯:你該稱呼她老人家。。。

老人在超市走丟,用方言放廣播尋人,卻被工作人員嫌棄方言土……

其實網友大多也是持有開玩笑的態度,不用太當真。

​對於這種事情不必較真,不論是方言與否,都是咱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有人會覺得鄉音土,但我覺得那是最親切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