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猝死为何“青睐”年轻人?运动也应量力而行

运动性猝死为何“青睐”年轻人?运动也应量力而行

6月23日,百公里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在山东青岛崂山鸣枪开跑。

(王海滨/人民图片)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近年来,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逐渐增强,各地风靡的马拉松运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健身爱好者加入其中。另外,随着夏季来临,年轻朋友们对于运动健身的需求也明显增长。然而,在开展健身运动的过程中,屡有发生意外事件,特别是年轻人在运动中突发猝死,令闻者悲痛、倍感惋惜。

都说长期运动会使人健康,可是为什么运动性猝死会“青睐”热爱运动、体能充沛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积极预防,避免在运动中突发心脏疾病?为此,人民健康采访了心内科和运动康复医学专家,请他们从医学和运动学的角度做出详细解答。

运动中为何会突发猝死?

在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中,类似的事件也有不少。如201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一位男性参赛者在近40公里处突然心跳骤停倒地;2016年12月,厦门半程马拉松两名参赛者猝死;2017年5月,宁夏银川马拉松半程赛,一位参赛者倒在临近终点处抢救无效身亡……

运动性猝死有何先兆 如何做好预防?

赵威建议,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前,体育爱好者一要进行严格的体检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等必要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后,还要进行运动心肺功能的检测,以评价目前的心肺运动能力是否能适应长跑、足球等较为剧烈的活动。此外,要密切观察运动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如憋气、心慌、头晕和极度疲乏等,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快就医查明病因。

避免意外发生 怎样进行急救?

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意外发生,在专业的运动中都会配备专业的医疗救护队伍。赵威介绍,2015年的北马专门安排了骑自行车的流动医生载着防猝死设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跟随在跑道上服务。上文提到的那位心跳骤停的参赛者,也正是得到了旁边位医生跑友及其同道专业的心肺复苏,才得以坚持到等来急救人员。

她呼吁全民培训心肺复苏技术势在必行。因为心跳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及时地抢救复苏,4至6分钟后就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在确定现场安全、判断患者对呼叫没有反应、并于10秒内确定颈动脉没有搏动后,即应开始胸外按压。

“正确的按压姿势是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即胸骨下半部,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手指不接触胸壁。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心脏按压后还应在开放气道的前提下进行口对口等人工呼吸,心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赵威详细介绍胸外按压的正确姿势。

张萍同时指出,已知的高危患者安装预防猝死的除颤器也犹为重要。一些患有运动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如果没有体内植入式心脏除颤器保驾,容易发生非预期性运动中猝死。

防患于未然 运动应量力而行

那么,心脏疾病患者应该如何更合理、更科学的进行运动?赵威指出,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有氧运动为主的运动处方。

运动益处良多,参与仍需谨慎。人民健康提示,作为一名运动爱好者,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正确评估,只有科学地运动锻炼,才能规避心脏意外的风险,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欢乐。在了解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后,运动者也需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健身计划,重视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量力而行,才能防患于未然。(董童 杨迪)

运动性猝死为何“青睐”年轻人?运动也应量力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