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書?

為什麼要讀書?

為什麼要讀書? 作者 吳濤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和我們談起了“讀書無用論”的話題,他說道:“讀無用的書才無用。”聽了那個老師的話,我不禁感覺非常惶恐和慚愧。我上大學以後課餘時間所讀的書,幾乎都是無用的書。於是,我決定一定要讀一些有用的書。

我們本專業的書,除了課本我幾乎沒有看過其他任何東西。而且,當時除了課本,我也不知道該看些什麼。坦率地說,也沒有哪個老師給我們說過,除了課本我還需要看些什麼。後來覺著既然本專業的書沒什麼可看的,那就看些管理學、經濟學的東西吧。結果發現,自己雖然基本能看懂,可就是看完之後,沒有什麼印象。為了要使自己記住,於是開始動手記筆記。到現在,大學時候買的一些管理學和經濟學的書,我還放著呢。雖說早就被我打包捆起來了,但是捨不得扔,還想留著做個紀念。不過,讀有用之書,我心裡也沒譜,也不知道這些所謂有用之書到底有用還是沒用。後來勁頭越來越小,終於徹底放下了。

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的年代裡,沒有網絡。偏僻的阜新小城,也沒有別的娛樂。談戀愛也不可能,工科院校裡,僧多粥少。我又天性不喜歡運動,旺盛的精力實在沒有地方可用,只好還是讀書。恰好,我們學校圖書館書庫對大家開放,可以自由地去到書庫裡找書了。我到現在還能清晰地記得第一次進入書庫時的感受,我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多書,面對著琳琅滿目的圖書,讓我產生一種神聖的感覺。

自從書庫開放以後,我所讀的書,就越來越沒用了!雖然我現在不能準確地回憶起我上大學期間都讀了些什麼書,但是大體可以肯定的是,都是些文史哲類的書。當時讀這些東西,完全沒有想過讀這些書有什麼用。完全是興之所至,隨便讀。

因為不是為了有用而讀書,所以根本想不到要做什麼筆記,也沒必要正襟危坐地在閱覽室或者自習室裡讀書。我上大學期間,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躺著看書。因為我住在上鋪,一旦爬上去以後我就不想下來,乾脆就躺著看書吧。躺著,本來就是一個非常舒服的姿勢。躺著讀自己感興趣的書,那就更愜意了!到現在我還保留著好幾張大學期間躺著讀書時的照片。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很難改掉。我現在看書,基本上都是躺在躺椅裡,或者蜷縮在沙發裡。曾經有朋友問我,你讀那麼多書,竟然沒有得頸椎病,你有什麼訣竅?我一聽就笑了,我說道:那是你沒有看到我是怎麼讀書的。

為什麼要讀書?

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的一個四川同學給我的畢業留言就是真佩服你的“床上功夫”,的確如此,我上大學四年,身體平行於地面的時間絕對超過垂直於地面的時間。有一年春天,春暖花開,一個同宿舍同學對我說道:“這麼好的時光,你也不出去逛逛。”我說道:“花兒在開放,鳥兒在歌唱,人們工作忙,我,躺在床上——思想!”我還把它翻譯成英語:“Flowers are blooming. Birds are singing. People are working. I am lying on the bed: thinking!”

雖說我從小都喜歡閱讀,但畢竟無書可讀,而且初高中的時候也沒有時間可以放任自己閱讀,所以就連四大名著這樣的東西,都是在大學裡才全部通讀一遍的。假如這幾天我在讀《水滸傳》,和我們同學打招呼都變成了:“那廝且住,借一步說話!”假如這幾天讀《西遊記》,那就變成了:“孽畜,還不現原形!”有時候會神經兮兮地對大家說幾句“道可道,非常道”,有時候給大家背幾句“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

為什麼要讀書?

上大學期間不僅認識了司馬遷,讀完了《史記》,也喜歡上了莊子,還曾經非常認真地抄了一遍《逍遙遊》掛在床頭。上大學期間,也認真讀完了金庸,古龍的作品太多了,我大概看了四十多部。我們那個年代裡,還流行王朔的作品,我忘記了是從同學那裡借的還是從圖書館借的,四卷本。陳忠實、梁曉聲、賈平凹、路遙等人的作品,也都是在大學期間接觸的。

就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從馮夢龍到茅海建,從淩濛初到李澤厚,完全是沒有任何章法地胡亂讀了大量沒有任何實際用處的書。當時也沒想過為什麼要讀他們,讀他們有什麼用。當時絕對不會想到將來會從事文史研究,完全是出於閱讀的衝動。

為什麼要讀書?

雖說從今天我進入史學的專業領域來說,得益於大學期間的閱讀培養了我對歷史學的興趣。但是當時來說,我絕對意識不到這一點,我讀書的目的顯然並不在此。我後來進入到歷史學的圈子裡來,完全是偶然。假如我後來不選擇從事文史研究的話,我大學裡的閱讀還有什麼用呢?從具體的功用角度來說,肯定是沒用的。但是,即便我後來不從事文史研究,我想當我回憶自己的大學生活的時候,依然能感受到大學期間自由閱讀的快樂。正是那些書,伴隨著我度過了充實愉悅的大學時光。其實,這已經足夠了!讀書,並不為了別的,就是為了獲得閱讀的快樂!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讀書呢?答案就是:我閱讀,我快樂!

—————————————

野叟者,不誤正業的大學歷史老師,雖僻居荒野,但所講並非野史。

這裡沒有高頭講章,也沒有高深的論著。有的只是對歷史的點滴採擷,對文化的一點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總會有趣,總是力圖呈現出歷史豐富的本來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