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忠誠的企業千篇一律,談價值的老闆萬里挑一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

——你手藝挺好的,我感覺很舒服,不過看你好像很累的樣子。

——我們早上10點上班,一個客人接一個客人,有時候忙起來,吃飯都顧不上,人一多,晚上10點都下不了班。

——這個我理解,服務行業嘛,尤其是現在生活都好了,更注重保養了,那你們待遇應該不錯吧?

——都以為我們待遇好,看著客流量大,其實一個月也就五六千,不像你們上班,起碼還有個雙休。

——哦,那你在這幹了多久了,沒想著自己單幹或者跳槽嗎?

——幹了3年了,在深圳開店沒那麼容易的,租金高得很。

——你手藝這麼好,肯定有美容院挖你吧,待遇高點你會不會去?

——看情況吧,如果待遇好,我就試試,主要我現在有孩子,孩子花銷特別大,不過我還是希望在這附近,我住這邊上,方便一點。

談忠誠的企業千篇一律,談價值的老闆萬里挑一

前段時間我同事寫了一篇探討“忠誠度”的文章,後臺收到了很多留言,頗具爭議。如果僅僅是關於“員工是否應該對企業忠誠”的是非題,未免顯得太過單一,那麼,大家究竟在討論什麼?

1.越來越被看淡的“忠誠”,其實從來無關忠誠,而指向價值

抱著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心理,去護膚的時候,我就和美容師聊起來,就有了開篇的對話,之所以把這段對話一字一句寫下來,是因為它代表了大多數職場人的選擇,生存、發展、調整,就業、升職加薪、跳槽、退休,從頭到尾,“忠誠度”並不在一段僱傭關係最核心的問題裡。

的確,現代職場,尤其從員工立場出發,大家似乎都不再那麼看重所謂的“忠誠”,看淡的開始,或許是因為隨著經濟發展、就業市場呈現出更加多元、多維的特點,人們的觀念更加開放,越來越期待個性展示,越來越趨向真實、自我。

當然,這些只是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僱傭關係的本質。

談忠誠的企業千篇一律,談價值的老闆萬里挑一

僱傭關係的本質是交換,儘管“剩餘價值”理論高高在上,但這並不妨礙大多數人追求 等價交換,並認可這樣的平等性。員工是這樣,公司也是這樣,員工提供勞動力並創造價值,公司得到價值並支付報酬。

作為員工,在乎的是報酬,是付出和獲得的正比性,比如這位美容師,她追求更好的待遇,但報酬不僅僅是錢,還有時間、距離這些附加因素,我後來很直白地問她會不會考慮忠誠度,她很簡單地回答說“不太會,還是看發展”。

這是多樸實的一個回答啊,我相信很多職場人,即便是高級管理者,在他自己選擇跳槽時,也不會太考慮所謂的忠誠度。有人說是看成長,其實主要就是看錢,有些人說是看錢,其實除了錢,人家更在乎平臺價值,但不管優先級選項在每個人心中怎樣排列,萬變不離其宗的都圍繞著“價值”二字,沒有價值光談忠誠度,是紙上談兵。

談忠誠的企業千篇一律,談價值的老闆萬里挑一

作為企業,成熟和靠譜的老闆從來不會把“忠誠度”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標準,說白了還是價值,“你這個人到底能不能為客戶、為我、為公司創造價值,如果不能,我留著你幹什麼?”這一點和員工做選擇時的想法,是沒有本質差別的。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我老闆說了,他就是覺得某某忠誠度很高,他更願意重用他。是嗎?如果這個人不太出活,老闆也能這麼說嗎?我們往往用“忠誠”概括、甚至有意無意隱藏了真正的原因,這就是我說說的,忠誠度從來不是重頭戲,價值才是。

比如說,我們看到很多老闆用“忠誠度”來表達的,其實是對員工靠譜程度的認可,要麼是這個人自帶流量,能給公司帶來資源便利,要麼他的專業過硬,老闆交代什麼事給他都放心,長久合作後老闆和他之間產生了相互依賴和信任。

毛主席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信任從來都是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如果這個人的職場表現擔不上“靠譜”二字,再大的忠誠也不會變成信任。

所以,當我們說“忠誠”的時候,其實我們說的是信任產生的根本原因——價值,員工是這樣,老闆也是。

2.“忠誠度”是塊遮羞布,只用忠誠給自己搭臺唱戲的,那叫戲精

我的同學A初入職場時,幾乎每一年都去一個新的公司,他說他沒有完全想好究竟願意在哪個領域深耕,所以選擇多嘗試。這段歷程後來看起來槽點頗多,但也充滿了無奈和必然。

後來他去了一家外企,雖然薪水和待遇都不如另一個B輪創業公司高,但是他暗下決心,既然找準了方向就好好幹。在那家企業的五年裡他晉升了2次,從專員到主管,再被破格提拔成部門經理,今年,他決定離職。有人問他,你這不是挺順風順水的嗎,幹嘛說走就走。

談忠誠的企業千篇一律,談價值的老闆萬里挑一

他說,其實這是入職後的第一個月就做的決定。那時候,他發現整個團隊的步調是脫離了市場高效率大環境的,同事們拿著讓自己不滿意的、吃不好也餓不死的薪水、慢吞吞“各掃門前雪”,下班點一到,大家排起長隊打卡,多一分鐘都不會待。

說是公司氛圍不提倡加班、尊重勞動尊重員工,其實很多人壓根就“人在曹營心在漢”,團隊業績平平。

可是為什麼他一開始不果斷離職呢?因為那時候的他發現,對於一個工作兩三年的小白,市場大部分的評價機制是看重穩定性的,有些HR會直接說,“你這種在一個公司沒待夠2年以上的,該學的東西未必學到了,我們用你有風險”,因為頻繁跳槽,一些好的機會失之交臂。

而他自己反思,那時候的專業水準確實不夠。與其在換工作上浪費時間不如去一家看起來還可以的公司努力,畢竟開始有專攻的方向了嘛。所以他選擇了這家公司,外企、納斯達克上市,平臺夠大。而這三年,他努力工作,即便面對並不樂觀的團隊合作,也盡力而為。與此同時,他參加了很多系統課程,週末就去行業峰會長見識。

談忠誠的企業千篇一律,談價值的老闆萬里挑一

支撐他的不是所謂忠誠度,而是這份工作能給他的自我成長上的時間和空間,他需要一個跳板。當然沒人會把這些話直白地說給hr和老闆聽,也沒有這個必要,各取所需,才是合作共贏的基礎,那些刻意強調“忠誠度”的人,有可能只是把這三個字當成遮羞布而已。

我們一定看過很多職場老白兔,永遠在原地打轉,做著基礎的工作、拿著基礎的薪水,用所謂的追求穩定掩蓋僵化的思維和不願意深度學習、努力精進的實質。

一些員工是這樣,那麼管理者呢?如果你細心觀察或者自查,你可能會發現,很多時候“忠誠度”也是老闆扯的謊。

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實習生到了一家公司,經常在會議上聽老闆表揚某個老員工,可是沒出兩個月,這個老員工辭職了,還是生著氣走的。後來實習生才知道,原來這個老員工雖然老是加班但是不太出活,老闆礙於情面就經常表揚,說他忠誠度高、敬業。上個月公司來了一個新人,業績突出,在提拔部門經理的時候,老闆選了新人而不是老員工,這讓老員工憤憤不平,最終離職。

老闆不是傻子,誰出活誰不出活一目瞭然。即便礙於種種原因他要強調“忠誠度”,但是在做選擇的時候,忠誠度從來不會是老闆優先考慮的那個,只有當員工業績突出時,忠誠度才會錦上添花。而這個時候,老闆用“忠誠度”表達的,其實是上文說到的信任。

談忠誠的企業千篇一律,談價值的老闆萬里挑一

老闆內心的真實想法可能是這樣,我作為老闆,你這個員工首先很出活,其次是跟了我這麼久,我們已經建立了默契,我慢慢信任你了。那我怎麼表達呢,說你能幹、忠誠,這也給其他人一個效仿的方向。但事實上呢,是出活、默契、信任給“忠誠度”搭了戲臺,而那些用“忠誠”給自己搭臺唱戲的,那叫戲精。

所以,忠誠度這塊“遮羞布”,不光是某些員工的,也是某些老闆的。

3.團隊的最高境界是士為“自己者”死,高明的老闆很少談忠誠,而是把員工變成合夥人

新東方和真格基金的創始人徐小平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有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你有這樣的合作伙伴當然很棒,但這不是一個團隊的最高境界,因為士為知己者死,依然是被僱傭的心態,依然是我在為你幹活,團隊的最高境界是士為自己者死,不是知己,也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談忠誠的企業千篇一律,談價值的老闆萬里挑一

當老闆有這樣的認知,很難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忠誠”說事,他了解並且順應人性,就會從利他角度出發來帶領下屬、管理團隊,他們讓團隊更出活,也讓員工更安心。通常來說,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用“高成長性”抓人心。

成長、發展幾乎是所有職場人的願望,都說公司不是學校,但是大部分的老闆都會或多或少扮演老師的角色,畢竟,最希望員工成長和出活的人,是老闆。如果這時候求仁得仁,員工肯學肯拼又踏實上進,就會創造一個雙贏的結果。

老闆有心栽培,自然會給下屬更多資源和機會,這也是一個反向管理的過程,下屬可以爭取老闆的決策資源來提高自己的出活率,從而實現對老闆的管理。管理老闆,也是德魯克等一批頂尖的管理學家提倡的,這個過程裡,上下配合、協同,事半功倍。

當然,老師也有暴躁的一面,用狠批和責罰的方式讓員工進步,也是老闆的一個選擇,只是有一樣,老闆確實有過人的洞察力、技高一籌的專業水平、提供更大平臺的野心,否則,沒有幾個人願意在負能量裡實現所謂成長。

第二,注重實際回報、讓福利待遇留人心。

去年,有網友曝出新媒體頭部大號“咪蒙”在公司群中的截圖——每月給員工3000元住房補貼。

談忠誠的企業千篇一律,談價值的老闆萬里挑一

咪蒙的公司一開始在深圳,後來搬去北京。找房子讓很多員工對北京沒有安全感,整個公司都表現出一種苦哈哈的感覺,咪蒙就和副總裁討論解決辦法,一開始想找集體宿舍,公司刷漆買傢俱,每套房子補貼一萬塊錢,但後來種種原因執行不了,最後就決定發補貼,普通員工每月3000元,中高層更高。

作為老闆的咪懞直接說,是想用這種方式給大家一些安全感。有人立馬感嘆,這是中國好老闆啊。

曾經有句話在網上很火“我上班就是來賺錢的,別和我談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也許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但物質是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比起給員工畫大餅,給實際的回報才是老闆的誠意。

第三,早為合夥製做好準備,把員工變成合夥人。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很有狼性的公司,員工的穩定性都很高。究其原因,正應了徐小平的“最好的團隊,是士為自己者死”的論斷。員工不完全認為自己是在給老闆打工,他們有公司的股權、期權,他們也是公司的老闆之一,他們在為自己拼搏。

比如阿里巴巴,早在2013年,持股的員工比例就在65%以上,也是在同一年,阿里巴巴正式公佈合夥人制度。而那一年,萬科也讓一千多名中高層成了首批萬科合夥人。鬱亮曾說過:“職業經理人已死,事業合夥人時代誕生。”

談忠誠的企業千篇一律,談價值的老闆萬里挑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超級個體、小組合作、合夥人形式的組織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而作為老闆,把這些趨勢看在眼裡、用在管理上、變革中,及早為某些必然趨勢做準備,既能激勵員工、也為發展儲能,何樂不為?更重要的是,用這種方式留住了人心,才能保證企業更好的發展。

最後

比起價值,忠誠度並沒有那麼重要,之所以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更有可能的是,某些時候,老闆和員工都需要這塊遮羞布。但真正高效的團隊,很少談及忠誠度,他們在乎的都是價值,高明的老闆留人心,用成長、物質、好的制度,對員工更有效。

提供價值,留住人心,這對老闆、員工、企業來說,是一樣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