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异地转运“人体冷冻”手术完成 72岁患癌老人被-196℃液氮保存

中国首例异地转运“人体冷冻”手术完成 72岁患癌老人被-196℃液氮保存

家属隔着玻璃窗,目送老人正式被转移到-196℃的液氮罐中

离别

72岁患癌老人捐献遗体

参与“生命延续”计划

这位被深低温保存的老人叫刘爱慧,72岁,是又一位参与银丰生命延续研究计划的志愿者。

她的丈夫周老先生今年73岁,在看到刚刚程序降温结束、安详躺在睡袋中即将被液氮保存的妻子时泣咽难抑,“老伴儿,你的愿望实现了”。

“我和老伴生活了五十多年,她曾是个普通工人,一辈子不讲吃不讲穿,朴实善良”,周老先生说,“她一直乐于助人,懂得奉献,做善事,捐献遗体用于科学研究是她想做的一件善事。

周老先生说,妻子一直有这个想法,曾与他商量,“我也和孩子们商量了,一致支持这个重要的决定”。

“老人对生命科学有信仰,也有信心”,小女儿说,“我们几个孩子都非常孝顺,老人的意愿,也是我们全家人的意愿”。

隔着玻璃窗,刘爱慧老人的至亲亲属——有与她相守相爱53年的丈夫,有她含辛茹苦养大成才的四个儿女,还有她视若珍宝的小孙女等十几人依依不舍,目送老人正式被转移到-196℃的液氮罐中。

现场

异地转运对实施计划提出难题

专家随时待命拼抢宝贵7分钟

银丰研究院专家经过深入讨论,决定志愿者临床死亡后应用“ECMO”技术进行异地转运,这对实施计划提出了更高的条件。

中国首例异地转运“人体冷冻”手术完成 72岁患癌老人被-196℃液氮保存

灌流手术画面

19日下午14点30分,是刘爱慧老人被转移到液氮罐中的最后程序,十余位家属隔着玻璃窗见证她被转移到-196℃的液氮罐中的过程。

中国首例异地转运“人体冷冻”手术完成 72岁患癌老人被-196℃液氮保存

临床应急响应准备 受访者供图

感触

老伴儿:将来也会选择这条路

周老先生双手撑住玻璃流着泪轻声呼唤老伴的名字;小儿子颤抖着手,用手机记录下这短暂的瞬间。多年为妈妈求医问药四处奔波的大女儿流着热泪说:“妈妈,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这是她最好的归宿,我还可以再看到她”,周老先生喃喃自语。

周老先生在向银丰研究院专家团队表示感谢的时候说,“既然老伴来了,将来我也会选择这条路。”

小女儿说,“我们对低温医学研究取得巨大的进步和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与复苏研究很认同,科学有成熟的一面,有不确定的一面,有人投入进去,才有发展。母亲爱我们的这个家庭,是小爱。如果(现在做的)对科学有帮助,这是大爱。”

关注

接到电话咨询200多次

对30多名志愿者进行研究

2015年,61岁的重庆女作家杜虹罹患胰腺癌去世,家人遵从其遗愿,将其头部冷冻保存在专门从事人体冷冻研究的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美国总部。两年后,2017年,49岁的山东普通义工展文莲不久前因肺癌在济南去世,之后她立即在银丰研究院接受了人体“冷冻”手术,成为第二个被低温保存的中国人,这也是首例在中国本土冷冻并等待复活的“病人”。

李庆平介绍,2017年8月14日我国本土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信息被披露后,银丰研究院吸引了社会各界及公众的密切关注,截至2018年4月,银丰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共接待参观2000余人次,接到志愿者咨询电话200多次,接待志愿者来访40人。专家团队对全国30多名表示去世后想参与人体低温保存的志愿者进行研究。

李庆平介绍说,研究院面向参与人体低温保存研究的志愿者不收取任何费用,人体低温保存的经费都是由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进行资助的,基金会面向生命延续研究计划的会员进行资金的募集,会员可以根据的自己的意愿及经济情况进行捐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