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死后在宫中停尸37年,康熙为何不葬?

非梦王子

关于清朝的两个女人,一个开启了清朝的盛世,一个结束了清朝百年时光。前者流芳千古,后者万人唾骂。一个是孝庄太后,另一个是慈禧太后,两人都有着太多的故事。


▲配图

孝庄太后心酸历程,年幼出嫁,辅佐两位帝王

孝庄太后从13岁就嫁给了皇太极,一直是过得小心翼翼。用了几十年时间,终于在后宫坐稳,没想到皇太极突然驾崩,朝野上下陷入一片混乱。在那样的情况下,退一步就是死,孝庄太后准备破釜沉舟,联合多尔衮等人扶持福临登基。

虽然福临当上了皇帝,但是还要受到多尔衮的制肘,毕竟皇位是他扶持上来的。没想到福临不争气,好不容易熬到多尔衮意外身死,他却要闹着去出家。孝庄太后最后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再扶持年幼的康熙登基。

顺治皇帝在位时,是满清入关的第一代,一大堆烂摊子等着去收拾。康熙登基时,虽然有所改善,那是对十岁不到的康熙还是很为难。四大辅臣处处为难,三藩虎视眈眈。孝庄又辅佐康熙除鳌拜平三藩,才开始放手让康熙去做。

▲孝庄与康熙

如果孝庄太后想做武则天,简直是太容易了。当时他没有选择如此,那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奉献给清朝三位皇帝。在封建社会身为一个女性,他承担的太多。

孝庄太后去世,尸骨悬棺37年,只因为一句话

1688年忙碌了一辈子的孝庄太后病逝,全国上下陷入哀痛之中。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在十几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孝庄太后在照顾。康熙跟孝庄太后的感情不是一般的好,孝庄太后生病卧床期间,康熙除了处理政务,每天都要来看望他。

孝庄太后临终之前,对康熙嘱托道: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与康熙剧照

其遗嘱的意思是说皇太极已经下葬很久,而根据卑不动尊的传统,现在不适宜重新开棺合葬。而如果另外再造坟茔,未免太过劳民伤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顺治,不忍心离他太远,就葬在他陵寝附近吧。

虽然孝庄太后是好意,但是实在是为难住了康熙。如果按照习俗来说,孝庄太后应该与皇太极合葬。但是他又不愿意违背祖母的遗嘱,那就和父亲顺治合葬?但是陵中最尊贵的位置已经留给了顺治,孝庄太后下葬的话太委屈了,康熙也会留下话柄。

一时想不到好的办法,就只能暂时把孝庄太后安置到“暂安奉殿”。这一放就是放了37年,一直到了雍正登基,才真正有了陵寝的下落。为何孝庄太后如此执拗?非不愿意和皇太极下葬!


孝庄太后难言之隐——与多尔衮的故事

孝庄太后比多尔衮大了一岁,她原名是布木布泰,最初入宫是为了投靠姑姑哲哲,刚刚13岁的布木布泰就这样与多尔衮结识。两人同住一个屋檐下,13岁在现在看来很小,当时已经是适合出嫁的年龄了,两人也是第一次互生情愫。

但是步布木布泰还是因为政治因素,嫁给了皇太极。等到皇太极驾崩的时候,已经育有三女一子,儿子福临也是六岁了。而多尔衮也是今非昔比,手上掌管着部分八旗。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他往哪边倒,哪边就有可能获得皇位,甚至是他自己都可以。

虽然他有很多的选择,最后还是支持布木布泰的儿子坐上皇位,而他则是以福临年幼为由,做起了摄政王。但是他的名字由一开始的皇叔摄政王,到后来的皇树父摄政王,再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

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多尔衮不仅是想做摄政王,就是想去做福临的父亲——太上皇。再加上之前扶持登基一事,外界有传言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两人到底有没有关系?

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关系的猜测

其实我认为有很大的可能,但是不是外界所传:因为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他才开始支持福临登基。而应该是多尔衮为了权宜之计,选择暂时支持福临登基,待到以后见机行事。但是为了争取暂时支持,孝庄太后肯定要有所牺牲。

多尔衮当时权利虽然大,但是想获得皇位并不容易,旁边还会有其他八旗不会同意。他希望借助孤儿寡母的孝庄母子,先耗死其他几旗。他坐上摄政王后也确实如此做法,与自己敌对的几个旗主先后被撤职。


▲配图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多尔衮在一次狩猎当中,不小心跌下马背就摔死了。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全部成为了福临的嫁衣。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之前的手下苏克萨哈更是举报其有越位嫌疑,福临将其在下葬三个月后挖出鞭尸。

多尔衮能够扶持福临登基,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不管他是什么心思。毕竟死者为大一切都要盖棺定论,但是将其挖出鞭尸则是太过了。况且多尔衮死于1650年,福临刚刚亲政没多久,后面必然有着孝庄的影子,她这是恨多尔衮。

所以说孝庄太后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原因也很明显了,是因为她知道自己不洁,无颜去见皇太极

▲配图

雍正登基之后,就有大臣开始上书,要为孝庄太后修建陵寝。雍正小时候也是被孝庄太后抱着溜过弯,对于祖奶奶感情也不浅,父亲都没处理好,到自己这里也要万般小心。

雍正在权衡利弊之后,把所有大臣叫来一同商讨。先是歌颂了孝庄的丰功伟绩,继而点出这么多年大清朝蒸蒸日上,说明祖奶奶放置的地方是块宝地,索性就在暂安奉殿建造陵寝。

悬棺37年时间之久的孝庄太后,如今总算是有了着落。


史之策

在清朝历史上,有两个最为著名的女政治家,二人口碑及世人评价却截然相反。

一个是晚清的慈禧太后,她扶立了光绪、溥仪两代帝王,一生恋栈权力,骂名不少,口碑不佳;而另一个是孝庄太后,她培育出了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尤其一手将8岁登基的小康熙,悉心培养成了一代有为明君,并懂得放权退居幕后,口碑却是令人称赞敬佩!

孝庄文皇后 (画像)



孝庄太后何许人?

孝庄,即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儿只斤·布木布泰,蒙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代。

明末,崛起的女真人政权后金(大清前身)和蒙古草原实行“联姻和亲”政策,结成政治同盟。13岁的布木布泰(即后来的孝庄)和她的亲姑姑哲哲一起,由蒙古草原被护送到盛京,嫁给了皇太极为侧福晋。

皇太极称帝后,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庄妃并没有受到皇太极的专宠。皇太极死后,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两派争夺皇位无果之下,阴差阳错的,6岁的小娃娃福临即位(庄妃和皇太极所生之子),成为顺治帝,庄妃也就成了皇太后,即后来的孝庄太后。

后来,顺治帝福临英年早逝(一说出家为僧,尚存争议),皇位接班人提上日程。


祖孙相依,担负江山

顺治帝遗命,8岁儿子玄烨继位登基,并给幼主安排了顾命大臣。



彼时,内有鳌拜日益专权之趋势,外有三藩隐患之忧,孝庄太后与幼小孙子康熙,可谓是临危受命,“祖孙组合”肩负起了大清江山。此后,身为祖母(奶奶)的孝庄,一直在台前和幕后帮衬着孙子康熙帝。

康熙帝玄烨,自小在祖母孝庄身边长大,经常受到祖母孝庄的教诲和调教,孝庄也十分疼爱这个聪明而古灵精怪的孙子。


而康熙帝是个孝子,对待祖母,也至为孝顺,对这个有时和蔼可亲、有时又严肃庄严的“老祖宗”,是既感恩又敬重,祖孙之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可谓祖孙情深。


孝庄死后,37年不下葬之谜

康熙帝14岁亲政,在位61年零10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孝庄太后病危,孙子康熙帝日夜不离,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哀求折损本身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康熙帝一直待祖母非常孝顺,可为何祖母孝庄太后死后,在宫中停尸37年而不下葬?

自古人伦之理,对亲人尽孝,生前“待亲孝顺”,死后“入土为安”,让死后的亲人得以入土安息是一种天大的孝顺。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呢?

按照满清祖制,孝庄死后应该要和葬在盛京(今沈阳)的丈夫先帝皇太极合葬。当然,古时历来就有“夫妻合葬,妇死随夫”习俗,即“生前同屋,死后同穴”,也一种团圆夙愿。


不过,孝庄太后临终有一道懿旨:

史载,孝庄临终前对康熙说:“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遗愿的大致意思有三:一是卑不动尊,太宗皇太极安葬已久,孝庄不愿去惊动他。二是如果在关外皇太极墓旁另建坟茔,既劳师动众、太麻烦了,也不符合“合葬之义”。三是留恋自己儿子和孙子(顺治、康熙父子),不愿意远去关外,只想坟墓离儿孙近。

总之,一句话:孝庄遗愿要求自己死后,不跟丈夫皇太极葬在一起。


悬而未决,雍正解决


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恰好是孝庄与皇太极成婚一百周年,曾孙雍正帝才把孝庄的暂安奉殿,重新动工修建,改为昭西陵。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孝庄太后陵墓,在昭西陵是单独放置的。

另外,野史或民间对“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的说法有几种,比如一说“太后下嫁”即孝庄下嫁多尔衮,没脸与丈夫皇太极合葬。二说孝庄不愿跟丈夫合葬,是因为她内心深处,一直爱着多尔衮等等,关于这些传言,亲爱看官朋友们,姑且听听就好。


峰子奇观

按说孝庄死后应该葬在盛京,也就是沈阳,因为她的丈夫皇太极葬在盛京。

以祖制,如果孝庄先死,等皇太极死时,可以把孝庄的陵寝打开,把尸骨取出与皇太极合葬。而实际却是孝庄后死,尊祖制孝庄死后,她只能在皇太极陵寝旁边另建陵寝下葬,不能打开皇太极的陵寝合葬。因为皇太极是皇帝,孝庄是皇后,皇帝是尊,皇后是卑,卑不能动尊。另建陵寝规模当然要比皇太极的陵寝小。不能合葬而且新建陵寝规模要小,使这位为大清做出巨大贡献的皇后心里不爽。



让孝庄更不爽的是,皇太极在时,孝庄并不受宠。论及感情,她和皇太极的感情远不及和儿子顺治的感情,更达不到与孙子康熙的感情。所以孝庄临终遗言,要和儿孙葬在一起,从情感上完全说得过去。



不过这就给康熙出了个大大的难题:把孝庄送盛京安葬,违背孝庄遗愿,康熙对孝庄感情深,当然不愿那么做。把孝庄葬在北京,安葬在顺治陵寝附近,孝庄是母亲,不能比儿子顺治的陵寝规模小。但是,顺治是皇帝,孝庄虽是顺治的皇太后,但她也只是皇后身份,皇后陵寝比皇帝陵寝规模大,这也不合适。



孝庄葬在哪里?这个问题在康熙那里无解。所以康熙就把孝庄生前住的宫殿拆除五间,在东陵风水墙外建“暂安奉殿”,将孝庄棺椁暂时停放那里,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朝才得以安葬。雍正和孝庄没有感情上的瓜葛,处理起来当然容易得多。

喜欢就加个关注吧!


豫有得

孝庄死后,在宫中停尸37年,康熙为何没有将孝庄下葬?

孝庄太皇太后在临终之时,告诉康熙,太宗的陵寝奉安已久,而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就不要再为自己重新动土了。况且自己还挂念着顺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希望在顺治孝陵附近安陵。

也就是说,孝庄在临死之前,安排了自己的后事,就是不想去昭陵。

这样就给了康熙出了难题,第一,不把孝庄埋到昭陵,不符合礼法;第二,把孝庄埋到昭陵,违背孝庄的旨意。

当然,如果说这就把孝庄的停尸37年,貌似也说不过去。因此,这被人认为更加印证了孝庄下嫁多尔衮说,

尤其是顺治七年(1650年)时,张苍水所写的七言绝句《建夷宫词》引起了轰动,从中也能窥得些许缘由。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

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孝庄真正不愿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

当然,这只是野史,关于清朝的野史还真是多,如果从头到尾,可以编一部满清野史了。根据现在的史料,还不足以完全证明这个野史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那么,孝庄停尸37年到底是如何解决的呢?

到了雍正登基的时候,针对这个问题,雍正先是从礼法上做突破,把以前的礼法典籍拿出来,让大臣从礼法上去解释,太后不和先帝合葬,有没有先例,不合葬是不是也合乎礼法,总之,礼法是人定的。就这样,因为孝庄没有没有掀开皇太极的墓,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礼法规矩,就是卑不动尊,皇帝先与皇后死去,皇后死后可以另建陵寝。

按照雍正的意思就是,把孝庄葬在北京,停灵的这些年,大清风调雨顺,因此,就在停灵的地方给孝庄盖了墓,礼法也符合了,孝庄的遗愿也完成了,还省钱了(雍正是一个务实的人)。把孝庄安葬到沈阳昭陵,也就是现在的北陵,路途本身就遥远,而且,以后祭拜也费劲啊!还是在北京好,香火不断!


史论纵横

孝庄太后,姓博尔济吉特,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太宗皇太极之妃,顺治帝福临生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太后生性俭朴不事奢华浪费,在康熙平定三藩时国库吃紧,孝庄太后严令后宫节俭,省下来的银两拿出来支持朝廷朝政。康熙帝八岁登基,在擒鳌拜之前没有亲政,在鳌拜的压制下没有丝毫的发言权,全靠孝庄太后的全力维护才保得康熙渐渐坐稳皇位并智擒鳌拜夺回朝政大权,后又强势撤藩,使得皇权最终回归帝君之手,大权不再旁落。在康熙为皇权回归己手的所有行动中,都有孝庄太后的支持和帮助。她全力配合儿孙的事业,是康熙帝尊敬她的根源。

康熙帝非常尊敬孝顺孝庄太后,因此在孝庄太后病危之时康熙帝亲自步行到天坛,祈祷上苍,愿折损自己的生命来增延祖母的寿命。康熙帝亲书: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可见康熙帝是何等的在意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死前遗言不要把她葬在皇太极墓里墓边,说是皇太极走的时间很长了,她不忍去打扰皇太极的清静,而且她很想自己的儿子顺治,要求康熙把自己葬在顺治帝陵寝的旁边。按清朝祖制,孝庄太后是必须和皇太极葬在一起或在皇太极陵寝旁建妃子的陵寝的。但她留下这样的遗言后,康熙不能不遵守,又还不能坏了祖制,因此只好把孝庄太后的灵枢安放在京东清东陵,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到雍正继位后,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建起陵园葬入地底。

康熙帝三十七年未下葬孝庄太后只是因为孝顺,尊从皇祖母的遗愿而己。


陈晨孕育育儿专栏

明朝的皇陵比较集中,即现在的明十三陵(唯有明太祖朱元璋除外)。但清朝的皇陵却比较分散,除了东陵、西陵外,还有关外三陵。

关外三陵在东北的盛京附近,安葬着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他们的几个祖宗。

其中,皇太极的陵寝叫做“昭陵”。

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妃嫔。按照礼仪,孝庄死后,理应葬入昭陵。

但孝庄太后死前留下遗言,不入昭陵。对孝庄一直孝敬有加的康熙皇帝自然只能照办。

孝庄为何不愿意葬入昭陵呢?她自己的说法是“舍不得顺治和康熙爷俩,因此不愿意葬入遥远的昭陵,而希望和顺治、康熙安葬在一起,也就是葬入顺治陵寝的所在地——东陵。

这可能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有二:

第一,孝庄为了维护顺治的江山,曾忍辱下嫁多尔衮。这对皇太极来说,是背叛。她自然不愿意在死后面对皇太极。

第二,满清入关之前,实行火葬。在关外三陵中,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都是火葬后安葬的。孝庄可能不愿意火葬,因此不愿意葬入昭陵。

康熙死后,雍正才按照康熙的嘱托,在雍正三年将孝庄太后正式安葬,其陵寝就在顺治和康熙陵寝的附近。

前面我提到,清朝还有一个西陵。西陵的开辟者,正是雍正皇帝。

雍正为何要重新开辟一个西陵呢?一直以来有一个谣传,说雍正的皇位来路不明,他死后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父皇康熙,因此不敢与康熙一起葬入东陵,只得重新开辟了西陵。

当然不是这样。

事实上,雍正开辟西陵的原因只有一个:他对东陵的选址不太满意。

当初,他也派人在东陵勘测过墓址,甚至已经破土动工了。可是突然发现,地质条件太差。陵寝的主体是地宫,需要挖进去。如果地质条件太差,坍塌了咋办?

另外,风水先生也推波助澜,说东陵的风水并不太好。

于是,雍正就彻底抛弃了东陵,派人重新选址,最终选定了西陵的所在地。于是,就在那里修建了陵寝。

之后的清朝皇帝们,本来按照乾隆皇帝的意思,要在东陵、西陵之间轮流安葬。比如,乾隆就安葬在了东陵,他的儿子嘉庆则安葬在了西陵。

可是到了后来就乱套了,基本是皇帝在东陵、西陵之间自由选择。


趣谈秘史

康熙号称“千古一帝”,力压“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堪称“大帝”。但是,若没有孝庄太皇太后的话,康熙绝对没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说不定很可能被鳌拜给干掉了。康熙继位之初,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势力最大,为人最嚣张,经常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很愤怒,直接想找鳌拜拼命,一了百了,学习曹芳之精神。此时,孝庄让这位孙子冷静下来,学会“忍”,然后待到时机成熟,再解决鳌拜问题,并向康熙出某划策,最终鳌拜被逮捕。



康熙从小就没父亲(顺治死得早),他只能与孝庄太皇太后相依为命,共同应付权臣,维护大清江山。所以,他门祖孙感情深,康熙自然不愿意下葬孝庄了。



此外,孝庄之前被多尔衮“欺负”,据说已经下嫁多尔衮,成为所谓的“摄政王妃”。如此一来,康熙无法下葬孝庄,若是葬在关外皇太极陵,似乎不厚道,明摆着对爷爷不敬嘛!


纵横国史

我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孝庄太后的丈夫是皇太极,当时皇太极已经死了四十多年了。就在孝庄太后病重时,她立下了遗嘱说,原本要与皇太极合葬的,但由于丈夫死去多年,不愿打扰。再加上东北路途遥远,不愿劳民伤财。最主要的是自己喜欢孩子们,即使死了也要留在孩子们身边。说明了就是不想和丈夫皇太极合葬一起。至于说孝庄太后为什么不愿意与老公合葬。我想可能是自己对不起死去的丈夫皇太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我们来谈谈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的事。大家知道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清太宗皇太极死后,谁来继承王位成为了当时最为敏感的问题,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 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互不相让,就在这时,还是妃子的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但这其中是否隐藏了一个不可告人 的秘密就是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对嫂子孝庄文皇后尤其痴迷。哥哥死了,嫂子又有求于自己,主动投怀送抱,那有不允之理。况且孝庄年轻守寡也有意于多尔衮,也知道只有取得多尔衮的鼎力支持,自己的儿子福临才机会登上皇位。因此孝庄太后和多尔衮在一起那也是合情合理啊。所以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顺利登基,多尔衮功不可没。据说有的野史认为福临是多尔衮与孝庄所生,不知是真是假?后来孝庄下嫁多尔衮。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有一种独特的婚嫁习俗叫“承继婚”或“转房”,就是哥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或者弟死了哥哥也可以娶弟媳。这种习俗不仅少数民族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也有。这有点说远了。所以说孝庄对于丈夫皇太极还是有愧疚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后说一下,康熙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由于父亲(顺治出家)的缘故,对于祖母的服侍更是非常周到,很多时候都亲力亲为。康熙每次出巡的时候,他都会派人给祖母问安并报告自己的行程,还曾经把自己亲手捕获的鲢鱼脂封送到宫中给孝庄品尝。他们一起巡幸五台山的时候,没到上坡路,康熙都会下轿给孝庄扶辇,孝庄病危之时,康熙也不舍昼夜地亲奉汤药,甚至在天坛祷告,愿意自己折寿而增加祖母的寿命。所以当知道了祖母孝庄太后的想法后,康熙犯难了,该怎么办呢?于是他只好把祖母之前住过的慈宁宫东侧五间大殿拆了,在孝陵外原样重建,作为孝庄的“暂安奉殿”,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康熙几乎每年都亲自前往探视。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也去世了。后来到了雍正继位时才发现曾祖母还没安葬,于是便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成为孝庄长眠之所。


乐乐爱收藏

我说一下我的看法,抛砖引玉!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一看孝庄的陵寝地清东陵,你会发现孝庄太后的陵寝建制,是非常的奇特,因为这个陵寝地大大的超过了祖制!比如陵寝殿里,雕刻着龙九子之一的螭首,这可是皇宫里面才能出现的雕刻,但是在皇后陵里,能出现可还是首次。大殿用的是重檐庑殿的顶,这个庑殿顶可是古代帝后建筑中最尊贵最顶级的形式了,没有之一!而围墙也是双重的!



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葬在一处,按照史书的记载,是因为孝庄临死之前嘱咐对康熙皇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所以孝庄死后,康熙只好先把孝庄,一直住的慈宁宫的五间殿拆了,全部运往在孝陵,按原样重新建造了一座宫殿,作为孝庄的“暂安奉殿”。因为孝庄生前多次跟康熙说自己很喜欢这个宫殿。



其实吧,康熙跟自己的奶奶孝庄,感情太深厚了,太深厚了。最早康熙登基成为皇帝时才八岁,父亲又过世的早,只有自己的奶奶孝庄太后,对康熙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同时又为康熙出谋划策,担当了谋士的角色,为康熙之后将皇权稳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孝庄自己本身又不贪恋权利,不像慈禧,连儿子的年号都叫——同治,就是一同治理天下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自己治理!说同治偷偷出去逛窑子,慈禧不知道,我不相信,这是故意的玩物丧志,正所谓,欲想取之,必先纵之!话题扯回来,所以,康熙对孝庄的感情是特别深厚的。而康熙又是个孝子,他觉得怎么弄都不合适,要把孝庄的陵寝弄得顶级顶级再顶级!

所以,给自己的奶奶建造的陵寝方案,康熙是看一个不中意,看一个不中意。皇帝的陵寝是生前就开始建造,皇后是死后先选地,再建造。于是只能先把孝庄的棺椁,停在了宫殿中,等选好了陵地,建造完宫殿后,再让孝庄入土为安,只不过这一停就是三十七年!其实是孝顺的康熙皇帝,是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安排自己的奶奶。



后来,等康熙驾崩,雍正即位。给康熙陵寝已经确定了,就是景陵地宫,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日子定为九月初一下葬,可是孝庄太奶奶还没有地呢! 八月,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允恭,向雍正皇帝提出:应该给孝庄文皇后建陵,刚刚即位雍正面临的是,父皇康熙没解决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万一出问题就成了不孝子孙了,再加上,一直传言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雍正能不如履薄冰吗? 就让大臣们先肯定孝庄的英明果断,然后,再提到孝庄的遗嘱,就决定在孝庄棺椁所在地,暂安奉殿建陵!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

这就是一放三十七年的原因!


云横秦岭家何在123

要附合孝庄太后的遗愿,要遵遁礼制,要考虑实际情况,葬在哪儿都不合适,因此而拖延。

首先是因为孝庄太后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康熙皇帝的特殊感情。孝庄太后在康熙朝其实应该被称为“昭圣太皇太后”,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康熙皇帝八岁登极继统,十三岁亲政。母亲早逝的康熙皇帝作为东北游牧民族入关一统中原的皇帝,在刚刚登极的时候面临的矛盾很多。作为祖母的太皇太后始终在背后支持他,并不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又暗中做了不少事来支持孙子。比如对于满洲亲关系的调停,还比如在平三藩时节俭用度以支持前线等等。因此康熙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感情很深,在祖母去世后不忍心按照习俗把棺椁送到关外去葬在祖父清太宗的陵墓中。

孝庄文皇后的一生正好经历了满清从关外的游牧部落到建立后金,然后入主中原的这个过程。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之女,在满蒙联姻的大趋势下嫁给了皇太极。儿子福临阴差阳错登上帝位,于是成为皇太后。在顺治皇帝在位时满清入关,在北京定都。接着儿子去世,孙子玄烨继位就是康熙皇帝。孝庄太后从科尔沁草原到了盛京即沈阳,又从盛京到关内的京师,所以她的葬地很难确定。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从夫而葬,葬在盛京的清昭陵。昭陵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孝庄太后的亲姑姑。

按制度孝庄太后可以以皇后的身份另设一陵作为昭陵的附葬陵墓。孝庄太后自己生前对孙子康熙皇帝说过,不愿意葬入盛京昭陵打扰奉安已久的太宗。而且表示心里留恋儿孙,希望离他们不要太远。这是最大的难题。所以停灵时间过久,最终才在遵化建了昭西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