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梅花奖得主陈俐:这辈子始终对赣剧情有独钟

人物简介:陈俐,南昌人,祖籍临川。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教授,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曾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第十届、十三届中国戏剧奖·优秀表演奖、法国第四届巴黎中国戏曲节“最佳女演员奖”等荣誉。

戏剧梅花奖得主陈俐:这辈子始终对赣剧情有独钟

始终对赣剧情有独钟

我这辈子,对赣剧始终情有独钟。3岁时,我常常跟着父母去食堂吃饭,一上桌就爱奶声奶气大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选段。不仅唱得字正腔圆,还不怯场。12岁时,在母亲的支持下,我成为江西省文艺学校(现江西省艺术职业学院)赣剧班四班的一名学员,从此我便深深地爱上了赣剧。

1985年,江西省赣剧团(现江西省赣剧院)排演《盗草》,当时我还在学校,才17岁,被选中担任主演“白素贞”。《盗草》是赣剧经典剧目,为求创新,钟汉秋导演增加了一些高难度的舞台动作,如“高台倒插虎”、“转体僵尸”等。这些技巧动作在当时的戏曲舞台女演员极少敢用。“转体僵尸”要求演员笔直前倒,在距地面一尺多高时转体180度再着地。为了掌握这个高难动作,我摔了无数次,最后终于拿了下来。1986年,《盗草》进京汇报演出,引起热烈反响。记得当时《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权威媒体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北大、清华等高校学子也纷纷送鲜花、索签名、要合影,让我体验了一把当明星的感觉。

1989年,江西省赣剧团决定冲刺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精心排演了《盗草》、《书馆夜读》、《选马出征》三出戏。其中《盗草》是以武打为主,《书馆夜读》是文戏,《选马出征》是靠把戏。这三出戏难度很高,剧团也希望我能够出奇制胜,以三出不同行当的戏,挑战全国。

1990年,我带着三出戏进京作个人专场演出,一举夺魁,荣获第八届梅花奖。后来还拿了文华奖等奖项。

我是搞业务的,人很简单,年轻时候很拼命,为了排戏,吃过不少苦。我右手肘关节这道长疤,是我1991年演出《盗草》时,从两米多的高台上练动作“高台倒插虎”,没控制好,结果摔成粉碎性骨折,缝了11针。医生交代以后不能再作此高难度动作了,如果再出现意外,这只手就废了。后来到新加坡的演出,由于观众的强烈要求,我又再次演出了我的代表作《盗草》,当我从高台翻下时,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作为一名演员,那时,我觉得再苦也值了。直至今日,我右手的伤痛还时常发作,有时拿筷子都疼痛难忍。

但是我无怨无悔。20多年前我就说过“赣剧是我艺术的根”,今天我仍然是这样说。赣剧滋生于江西这方水土。作为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赣剧发端于弋阳腔,起源于赣东北地区,前身为饶河班和广信班。弋阳腔是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赣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让我难割难舍。

这几年我虽然进了高校,但对赣剧从没放下,排演了《窦娥冤》、《临川四梦》、《青衣》等新戏。《窦娥冤》2009年在巴黎进行赣剧专场演出,获第四届巴黎中国戏曲节演员最高奖——“最佳女演员奖”;《临川四梦》2010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荣获最高艺术奖项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青衣》则在2013年作为江西唯一参赛作品,入选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并喜获优秀剧目奖,我获得了优秀表演奖,这部戏的选段还应邀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上演出。(注:2018年,陈俐又代表赣剧第一次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戏剧梅花奖得主陈俐:这辈子始终对赣剧情有独钟

赣剧曾有广泛群众基础

赣剧历史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在石凌鹤等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江西省整合饶河班、信河班,于1953年成立江西省赣剧团。赣剧最为辉煌的时候,江西省赣剧团改名为江西省赣剧院,全国有10个赣剧团,六七百名演员,其中东北三省的赣剧团都是从江西学习移植赣剧而组建的。

赣剧特点很多,从艺术风格来说,赣剧是质朴的,不是粗率的;是激情澎湃的,不是冷漠悲戚的;是直击人灵魂深处的,不是喧闹低俗的;是恣肆汪洋的,不是孱弱轻浮的。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特殊的人文精神是弋阳腔艺术蓬勃发展的源泉,也使得弋阳腔获得了超越方言土语和地域文化局限的艺术贯穿力、亲和力,以及融合各种地域文化的穿透能力。

我尤其喜爱赣剧的声腔。赣剧融高腔、弹腔、昆腔等多个声腔为一体。赣剧高腔包括弋阳腔和青阳腔,前者高昂激越,多演《三国》、《封神》等历史故事连台戏;后者凄哀柔丽,多改唱明清传奇。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剧词通俗易懂;演唱以锣鼓击节,不用管弦,一人唱,众人和;曲体为长短句的曲牌连缀,并发展为“滚唱”,使其能解释剧词,反复抒情。赣剧弹腔则有二黄、西皮、文南词、浙调、上江调、老拔子等多种,多系地方化了的外来声腔,其中二黄、西皮古朴味醇、文南词柔美舒缓。此外,赣剧还有少数昆腔戏,系由苏、浙、皖等地传入,唱腔基本上与昆曲相同,唯带乡土特色。

赣剧是建立在丰富的地域文化之上的,它从民间一路走来,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发展。

作为江西省剧,赣剧雅俗共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凝聚发展共识。比如说乐平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乐平市几乎村村都有业余剧团,当地群众对赣剧的痴迷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民间有句俚语形容赣剧及其戏迷:“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到天明,还有锣鼓响”。据说,乐平赣剧在村村都有固定演出场所,分布在各乡村的古戏台412座,其中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戏台80多座。比如说鄱阳,目前共有19个赣剧团,100余个演出队,仅鄱阳县青年赣剧团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农村,2012年全年演出大小剧目1730场,观众300多万人次。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颇受欢迎。2009年,我第一个将赣剧带进了欧洲,在巴黎主演的赣剧《窦娥冤》反响热烈,演出结束时,法国观众鼓掌长达十多分钟之久,演员不得不多次谢幕。作为一名中国戏曲演员,我当时深深地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

戏剧梅花奖得主陈俐:这辈子始终对赣剧情有独钟

赣剧传承发展关键靠环境

但最近这些年,赣剧的发展,确实遇到了困难。这里面有传统艺术遭遇到的共性问题,也有赣剧自身的问题。

共性问题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慢腾腾的戏曲很难让人静下心来欣赏;戏曲依靠服装、脸谱、演员动作和古兵器来制造舞台冲突,吸引力不如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视频特效,观众流失严重;学戏辛苦、收入不高,导致人才缺乏,许多戏曲都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缺少宣传,青年人对戏曲很陌生,兴趣不高等等。

赣剧自身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有位学者曾说过一句话:“赣剧是赣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流,如果没有赣剧,赣文化就会有欠缺、不完善。”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赣剧是京剧的始祖之一,也是江西省的主干戏剧,是省剧。可是对于自己的省剧,如今江西人的热情似乎不高。湖南人对花鼓戏、河南人对豫剧、安徽人对黄梅戏,至今还热衷传承,老少皆爱。相比来说,江西的企业不愿意投资包装赣剧,有些媒体对赣剧也缺乏兴趣,观众看不到赣剧。

在这一点上,安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电视台常年播出黄梅戏,而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广黄梅戏。使人一提到黄梅戏就想起安徽。由于缺乏传承地方戏曲的氛围,赣剧发展缺资金,缺好剧本,缺好导演、好主演,更缺少新人苗子。

赣剧要发展,关键还是靠环境。一是领导要重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春节之际,省领导都要看望赣剧名家。当年我获“梅花奖”后,北京、广东等地来挖我,时任省领导鼓励我继续演好戏,把赣剧艺术传承下去。许多领导都对赣剧和省赣剧院的发展特别关心,给予了大力支持,那一段时间,赣剧也编排了不少新戏,搞得有声有色。

二是教育要跟上。江西省文艺学校曾开设过6期赣剧班,为赣剧输送了一大批中坚力量,遗憾的是,此后很长时间内全省大中专高校已无赣剧班。2012年,我倡议在南昌举办“赣剧进中小学”活动,在南昌市选取了10所小学试点,并在2014年举办了“赣剧新苗大奖赛”活动;从2007年开始,我们在南昌大学定期举办“赣剧艺术周”活动。两大活动让我发现,我们的学生不是对赣剧没有兴趣,而是缺乏普及教育,当然资金匮乏、专业老师短缺也制约了其效果。

三是研究要跟上。赣剧虽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觉得它的挖掘、整理、研究几乎为零。我调入南昌大学之后,先后举办了国际汤显祖研讨会和赣剧音乐研讨会,并整理出版了两本研讨会的论文专集。赣剧作为一个优秀剧种,需要通过学术研究总结提升,赣剧的推广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

四是机制要创新。对赣剧的传承和发展,不能只是停留在下乡演出这个层次,还是要出戏,出人,出精品。要鼓励创新,激励创排出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剧目,同时要培育青年观众。

作为一种艺术,赣剧发展空间很大。比如说音乐。作为多声腔艺术,早年弋阳腔是没有乐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艺术家对赣剧加以丝竹伴奏,排演了《还魂记》、《珍珠记》、《西厢记》、《西域行》等名剧,演出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如今,赣剧已有丰富的过场音乐和锣鼓经。比如说水袖。开始是由于古代女子笑不露齿、手不外露形成的,提炼到舞台上,才形成耍花。后来觉得情感迸发时需要更强烈的动作,就逐渐加长,从两尺加到三尺,再到现在我的水袖是九尺半,打开来特别唯美,整个舞台美不胜收。比如说剧本。赣剧原来都是一些经典曲目,这几年我们编排了不少现代赣剧,如《等你一百年》取材于兴国真实的革命爱情故事;《青衣》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徐帆主演的同名电视剧;《那杆秤》则是以“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十大法治人物”郑宜栋老人坚守67年替父还债的感人事迹为原型。这些现代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任何一种古老的地方戏,都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总结,根据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时代的发展变化、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来不断锤炼和升华艺术,以文化自信推陈出新。比如新编赣剧《临川四梦》,仅择取每梦中的精华片段,将原4本182出的篇幅,压缩为4个折子戏,让观众在短短2小时内领略到“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魅力。同时,4个剧目演绎4种声腔,如《紫钗记·怨撒金钱》用青阳腔,《南柯记·南柯梦寻》用弹腔,《邯郸记·黄粱梦断》用海盐腔,《牡丹亭·游园惊梦》则用弋阳腔。其亦现代、亦古典的编排,既传承古典文化的精髓,也赋予赣剧新的独特韵味。(述/陈俐 文/彭春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