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戏,一戏一生:赣剧名家李维德的戏剧人生

一生一戏,一戏一生:赣剧名家李维德的戏剧人生

李维德

活动预告:“楚剧对话赣剧”艺术交流活动将于 6月26日上午9:30在江西省话剧团小剧场举办,江西省赣剧院非遗办公室主任、国家一级演员李维德将和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童文春共话戏曲,分享艺术人生。南昌戏迷朋友可免费入场参与活动。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这是戏曲大师汤显祖写的《牡丹亭》里的词。不知何时,李维德陷入赣剧的魅力,或许是小时候对戏班子的匆匆一瞥,或许是对戏曲里喃喃细语的一丝执念。在他11岁那一年,开始了一名赣剧演员的生涯。这条路,他一走竟走了近半个世纪。

少年也曾知难而退

李维德的祖籍是山西,老家是黑龙江,但他却是土生土长的南昌人,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嗓音低沉浑厚,富有磁性。见到李老师的第一眼,精神十分抖擞,一身打扮也是潮范儿十足。俨然不像是我们想象中的戏曲演员,甚至看不出他的具体年龄,但身上又散发着戏曲演员独特的气质,像是被戏曲文化包围着,一股淡淡的书香文艺气息萦绕在身边。

小时候,李维德母亲买了一个半导体的小收音机,每天他听着收音机里的革命歌曲和样板戏,不知不觉中也跟着咿咿呀呀的唱,甚至将八个样板戏都熟记于心。有天赋,也有机遇。1971年的5月25日,李维德在母亲的建议下报考江西省赣剧院,因为嗓音不错,被剧院的老师一眼看中,成为众多赣剧院学员之一。就这样,他正式踏入了赣剧行业。

对于李维德来说,每天都能看见凌晨六点的南昌。因为早上6点他就起来开始跑步,吊嗓子,压腿,下腰,然后到翻跟斗,一样一样的练习基本功。作为一名赣剧演员,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刀枪把子,十八班武艺都必须样样精通。即使劈腿磨到毛细血管都破了,也要一直坚持每天不间断的练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成为一名让自己认可的好演员,也是需要一个时间积累和磨砺自己的过程。可是当时的李维德还不能理解,在进入赣剧院的第三年,他想要放弃这个令他身心俱疲的职业。“我当时真的觉得好苦,好累,我父母亲怎么会把我送到这个行业里?我真的不想学,不想再坚持了。”他从赣剧院回到家里对着自己的母亲抱怨着,哭诉着,可是他换来的不是母亲的同意,而是一顿抽打。母亲边打边哭,“你说你不干这个,你干什么?你干别的能行吗?院里老师都说你嗓音好,将来会有出息的。你为什么不能完成这件事?一个人能一直做一件事情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你懂吗?”正因为母亲的坚持,李维德夜晚在床上翻来覆去想了许久,又决定回到剧院。从那之后,他开始勤奋刻苦,在武功方面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名。那一年,他14岁,正值幼学之年。

一生一戏,一戏一生:赣剧名家李维德的戏剧人生

(左一李维德)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400周年活动现场

人生并非顺风顺水

宝剑锋出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李维德在经历了9年的空白期之后,得到剧院老师的赏识和指点,终于在1979年年底在剧中担任一个不知名的小角色。从这时候开始,他慢慢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奋斗的目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83年他参与出演一部大戏《三姐下凡》,剧中他饰演的杨光道,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和喜爱。崭露头角的他陆陆续续参加各种比赛,三次去香港,两次去新加坡,两次去英国,都是领衔主演且载誉而归。12年的磨砺,李维德才渐渐在赣剧行业中名声大噪,这其中酸楚谁人知,怕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他告诉自己,总算是熬出来了,不能愧对他母亲对他的一番教育。

有了好的开始,可是谁也不能保证往后的路就是一帆风顺。正值李维德戏曲生涯的巅峰时期,他的生活突然受到颠簸。1997年,北京戏曲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两家联合推荐李维德在北京举行专场演出和参评梅花奖。在评论会上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十分可惜的是最后梅花奖却与他失之交臂。梅花奖的全称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来说,梅花奖就是一个梦想。是一种取得一个成绩让他人认可的标准,能够感受自己价值的体现。可是李维德错失了,甚至以后可能不会再拿到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非常大,痛苦,埋怨,自责,一系列的心情排山倒海向他压来。李维德开始对自己感到失望,开始逃避现实。他负气离开了赣剧院,那一年,他38岁了,即将步入不惑之年。

当李维德再次重回剧院当老生,已经是2010年了。这时候的赣剧院也不再是当时的赣剧院了,与他同一时代的赣剧新秀涂玲惠,陈俐都相继离开了。当年叱咤风云的两旦一生,也只剩下他。物是人非,他也不是当年的他,回到剧院的李维德又扛起赣剧院的担子,带领着年轻一辈的演员继续风雨飘摇的赣剧之路。

离开剧院的十三年里,李维德在企业做过文化培训的工作,做过一些大众生意,例如自己开公司、开饭馆、开养殖场等等。那段时间,他全国各地到处跑,北京、深圳、重庆、湖南都待过。他很忙,忙到以为可以忘了自己曾经是一名赣剧演员。可是他的身体还记得,不管在哪个行业工作,他还是会下意识的提提腿,下下腰,练习自己的基本功。记者追问他,为什么还会选择回来呢?他说:“在我学习戏曲这么多年里,有一个人是我最感谢的最感激的,她就是我的老母亲杨玉波。不管我演的是什么角色,只要是有我的演出,她都第一个支持我,每一场她都会去。她都已经80多岁啦,是我的忠实粉丝。其实当时我在外面漂泊很久了,老母亲时长挂念我,苦口婆心的一直劝我回来。在社会上摸爬打滚了好几年,我自己也有回去的念头,我时常想是不是我就这样在社会上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到老的生活,我想要有一个根,我得想想落在哪里。我明白自己仍然对戏曲割舍不下,无法忘怀。”经过这么多年的磕磕绊绊,李维德才开始慢慢理解了人生,理解戏曲。那一年,他已经51岁了,已过知天命的年纪。

一生一戏,一戏一生:赣剧名家李维德的戏剧人生

李维德《邯郸记》剧照

传承保护还得看今朝

郭德纲相声中说过这样一段:“你三十岁来说相声,很有可能你还能说出一点名堂。但是三十岁你要是学戏曲,门都找不着,窗户都不给你。”一个戏曲演员都是从十一二岁开始练的。嗓子好可以过关,但是劈叉,下腰,这些功底却没办法让你过关。就像是100度的水烧开要经历从1度加热至100度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对戏曲演员而言,最难得就是基础。李维德老师说,“你一出手,同行一看就知道你有没有。你的一颦一簇,举手投足之间都能够体现戏曲功底。”每一代的传承都是从年轻一辈开始接手。

三尺红台,戏已入骨。人生何为实,何为虚。李维德老师这大半辈子都活在戏曲里,戏曲究竟是什么?“对我来说戏曲是一种情结,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有一天我不练了,就感觉自己缺失了什么,它已经深入我骨髓,无法自拔。”李维德老师娓娓道来。“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像是唱一首歌独唱就可以完成。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演两小时,其他演员也得陪着练两小时,从化妆、开演到结束,都是一起的。哪怕在舞台上跑个龙套也要一直做动作。一个演员上台之后,他需要伴奏不能干唱,还得要穿衣服、鞋帽,拿道具,还要灯光,话筒,编导,音乐,舞美这些综合起来才能完成这个作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来形容戏曲演员一点也没错,每一个职业都值得我们尊敬,都值得我们为它鼓掌。

已经60岁的李维德老师至今还活跃在赣剧的舞台上,并且把每一次的演戏都当做是一种享受,一种过瘾。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老师开始惆怅和担忧,他害怕古老的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他希望年轻一辈的演员能够把赣剧发扬光大,“这门艺术它很高,它也很仰。如果有一天我将离开舞台,我想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都倾囊相授。希望能把这个瑰宝继承下去,使得我们江西这么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品种不要枯萎和消亡。我不说它能有多么大的兴旺,只希望一直有人喜爱它,还能一直传承下去。今天不行,明天不行,总有一天会行的。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一生一戏,一戏一生。这便是李维德老师坚持了大半辈子的话。(网易江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