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者得自由——一些自我管理方面的心得

自律者得自由——一些自我管理方面的心得

文/ 王静文

一、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这一理论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一万小时的锤炼。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远远未到拼天分的地步。

但,一万小时只是成为专家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得到即时指点和反馈,一万小时并不能保证你成为这一领域的大牛。

二、刻意练习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认为,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改造身体和大脑,产生像天赋一般的奇迹能力,从而铸就天才。刻意练习的三要素:有目的的重复练习、即时反馈、跳出舒适区。

1. 重复练习

有目的的不断重复,即积累,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复利效应并不是一个计算公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所有可积累的东西都能产生复利,包括学习、写作。

每天进一步一点点,积少成多。等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你将拥有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当这条飞扬的曲线穿越成本线之后,你就能够实现财富自由,拥有“睡后收入”。

2. 即时反馈

只有能得到反馈,我们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游戏之所以让人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就是因为你能得到即时反馈。

如果有专业的训练方式和名师指点,棋类、球类、乐器类等最容易进行即时反馈。

其实写作也能。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到,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沈从文是这么教写作的:随机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写文章,然后他会写点评,有时候评语甚至比文章还要长。遇到好的文章,他会推荐给报纸发表。

——对文字从业者而言,学习揣摩领导修改过的文字,差可视为即时反馈。

3. 跳出舒适区

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的划分。

A. 跳出舒适区最容易产生心流。一项任务的难度适中,跟你的技能相匹配时,最能产生心流(flow)

一个人的身体和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心无旁骛,不会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不会觉得累。

如果你在从事一项工作的过程中能让你产生心流,那么工作对你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这个时候,你就不需要所谓的“努力”和“坚持”。

B. 跳出舒适区,可以扩展你的能力范围。

巴菲特:“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

查理·芒格:“你必须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自律者得自由——一些自我管理方面的心得

三、深度工作

所谓“深度工作”,即“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与之相对的则是“浮浅工作”,即“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的事务性任务,对认知要求不高。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为什么浮浅工作更容易?最小阻力原则,能量沿着最小阻力流动。相比于工作,刷手机的阻力显然要小很多。

1.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

利用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时间,专注于最有难度或最重要的工作。对我而言,最珍视的早起的“神圣一小时”:每天6点左右起床,不刷手机,不看新闻,喝杯温水,做几个拉伸,开始最重要的工作。

2. 拥抱无聊

“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 5 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现了‘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这种碎片化的时刻,可以尝试构思一篇文章或进行一个逻辑推理(刘未鹏的暗时间理论),甚至就是简单的冥想。

3. 减少工作切换

不要总是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频繁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由于注意力残留的存在,你在切换之后很难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国富论》提到分工提高效率的原因:一是可以提高熟练程度,二是可以减少工作转换的时间浪费,三是可以发明更好的工具。

四、时间管理

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1440分钟,浪费一分钟,它就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再也回不来。

时间有限,学会珍惜。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比如清单工作法、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专注工作,5分钟休息)

李笑来提到的三种时间使用方式:一份时间出售一次;二是将一份时间多次出售(写一本畅销书或拍一部电影);三是购买别人的时间(比较优势和分工理论)。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打工者,一份时间只能出售一次。

如何卖出更好的价格?要么就是提高单位售价,要么就是提高销售数量。归根结底是通过个人成长升级,不断提高自己的时间价值。

五、注意力管理

相比于时间,注意力是一种更稀缺的资源。注意力高度分散是互联网时代的通病,这是不断打开新的网页和窗口形成的心理习惯。

1. 成为行动派

以“执行意图”代替“目标意图”。目标意图是“我要如何如何”,执行意图则是在大脑中确定好情景和行动:“进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八点到十点之间,写美联储加息报告”(if-then的思维模式,让自己看到目标实现的样子)。

人的记忆负荷是有限的,执行意图动用大脑默认网络模式,会让你不知不觉开始写作,产生强大的心流。

执行意图不鼓励模糊抽象的目标,而是希望你将目标拆解为具体步骤,用具体的时间地点引发动作,让你全神贯注,成为真正的行动派——对付拖延症的有效方法。

2. 做好情绪管理

情绪是有能量的。积极情感能帮助我们充满自信、提升自控能力、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消极情感会让我们效率低下,产生人际冲突。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心情愉快。改变能改变的事,接受不能改变的事。不要纠结于沉没成本。停止抱怨。抱怨除了引发负面情绪、让自己丧失斗志之外,不会改变任何事情。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你的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好这段距离”。

3. 强身健体

你没办法获得更多的时间,只能争取获得更多的精力。保证良好的睡眠,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尝试冥想和刻意放慢呼吸。

如:分三次吸气、分五次呼气,可以让你快速安静下来。

自律者得自由——一些自我管理方面的心得

六、维珍效率法(纸笔记笔记)

因为只有拿笔在纸上写东西的时候,你才能让自己集中注意力。

1. 做好资料积累

看到好的文章、观点、数据,都可以记录下来。做好自己的数据资料储备。相比于在电脑上记录,纸笔记录方便查阅且印象更深。

可尝试康奈尔笔记法,分三栏。右边是笔记的主要部分;左边是提炼要点或者加入点评,最下面一栏是总结。

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取决于他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应该多形成一些思维框架,并把不同的知识给建构进去和关联起来。

2. 做好生活记录

如实记录,定期回顾和复盘,你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跨度越长,越能发现一些深层的趋势和规律。

七、工作目标

只有目标坚定,才能内心宁静。

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被迫要和专业领域内的顶尖高手同场竞技,赢家全得成为可能。

可把“成为行业里略有名望并且受人尊敬的专业人士”作为自己的目标——筑好自己的护城河。

自律者得自由——一些自我管理方面的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