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州知府 范仲淹《岳陽樓記》

饒州知府 范仲淹 《岳陽樓記》初看題目,三者之間,似乎很難連成一個整體,但從歷史上深究起來,三者之間還真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相關關係。如若不信,就請聽鄙人漫漫道來。本世紀初,鄱陽縣人舉全縣之力,在縣城最高點芝山之巔,仿南昌滕王閣樣式,建造了一座遊覽觀光的大樓,冠名為鄱陽樓,其規模建制遠超過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岳陽樓,就是比滕王閣也並不遜色。但其知名度卻遠不如那江南三大名樓。當那三大名樓人聲喧譁,遊人絡繹不絕之際,鄱陽樓卻四門緊閉,門可羅雀。除了部分縣人之外,過府過省的國人,誰也不知道江南還有個鄱陽樓,更不用說那華裔華僑,以及那精通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鄱陽樓知名度如此小,何哉?沒有遇到范仲淹也。范仲淹者,何許人也?北宋政治家軍事家,大文學家也。北宋慶曆年間,滕子京因得罪了仁宗皇帝而謫守巴陵郡,但此人為人正直,不計得失,勤於政事,不幾年工夫,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倶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並託友人范仲淹為其寫一篇文章來記敘這件事。滕子京只是把岳陽樓的草圖以及洞庭湖的大致情景圖寄給范仲淹。范仲淹與滕子京乃同榜進士,同在御使臺為誎官,兩人在官場上可謂是志同道合,疾惡如仇,因抨擊宰相呂夷簡的用人不當,而被貶為饒州知府。如今友人所託,他欣然從命。未幾,范仲淹終不負友人之託,很快寫了一篇《岳陽樓記》給友人寄去。不料此文在岳陽樓上面世,竟引起當時文壇上八級地震似的轟動,它不僅將洞庭湖和岳陽樓知名度提升了千百倍,也使岳陽樓成為與黃鶴樓滕王閣齊名的著名樓閣,成了江南第三大名樓。千百年來,登樓賞景者是絡繹不絕,誦讀名文聲是悅耳動聽,范仲淹,岳陽樓,《岳陽樓記》,三位一體,象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國歷史上,在中國文化史上,閃閃發光,永遠發光。我們先看一下該文中的幾個片段:予觀乎馬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騒人,多會如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接著,範君用了兩個對比段,對比著寫兩幅絕然不同景色的畫面,如陰風怒嚎,如春和景明。這幾段文字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暫且不再研讀它,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范仲淹當時沒有到過洞庭湖,更沒有登過岳陽樓,何以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磗的雄文來?對此我們不得不翻開北宋的歷史,作一個小小的研究。北宋慶曆年間,大約相當於公元1041——1049年間,是北宋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發達,社會詳和的重要時期,如作者所說的政通人和,才有重修岳陽樓的大型工程。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公元1036年)上《百官圖》而得罪宰相被貶為饒州的。在饒州他主要政績是辦學,如五一禮堂後面的文廟就是范仲淹主持下修建的,鄱陽賓館門前的一對石獅子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瑰寶。他在饒州時間不長,只一年半的光景,政事之餘,便去登芝山遊鄱陽湖,或逛廬山望長江,其間,自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雲軒》等,同時,鄱陽湖,芝山,廬山等地優美風景在他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為他以後寫《岳陽樓記》打下了基礎。其實,在北宋時期,江西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經濟大省,交通十分便利。從京城南下的官員商賈,都是經九江湖口進入鄱陽湖,然後經贛江南下廣東海外的,如唐時的王勃就是經鄱陽湖去交址省父的,交址就是現在的越南,王勃經南昌時,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會,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閣序》。當時,湖南廣東等地還是荒蠻之地,交通閉塞,從蕭湘進入廣東海外幾乎是行不通的,因而南來北往的旅客,都是從九江中轉的,而從岳陽中轉的實在不多。現在,我們再來看《岳陽樓記》中的描述,“銜遠山,吞長江”,這遠山應該就是指廬山和芝山了,長江從西向東奔騰而下,經湖口匯合鄱陽湖水再奔騰入海,豈不是吞長江了嗎,至於“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就更是煙波浩淼的鄱陽湖的真實寫照了,“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這裡的“此”,便是指九江,南昌,饒州等地了。看看,《岳陽樓記》中的景點,在饒州,鄱陽湖,九江等地都能找到它的印跡,這不就說明了范仲淹,《岳陽樓記》和饒州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嗎。當年,岳陽樓有幸能遇上范仲淹為它寫記,使它成為千古名樓而揚名天下,至今不衰。如今,鄱陽樓在芝山已經默默矗立二十多年了,至今不為世人知曉,它在沉默中思索,它在期盼中呼喚,呼喚新的范仲淹們,把它抬進江南名樓之列,使它成為江南第四大名樓。 新的范仲淹們,新的王勃們,百萬鄱陽人民期待你的降臨。 
饒州知府 范仲淹《岳陽樓記》

饒州知府 范仲淹 《岳陽樓記》初看題目,三者之間,似乎很難連成一個整體,但從歷史上深究起來,三者之間還真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相關關係。如若不信,就請聽鄙人漫漫道來。本世紀初,鄱陽縣人舉全縣之力,在縣城最高點芝山之巔,仿南昌滕王閣樣式,建造了一座遊覽觀光的大樓,冠名為鄱陽樓,其規模建制遠超過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岳陽樓,就是比滕王閣也並不遜色。但其知名度卻遠不如那江南三大名樓。當那三大名樓人聲喧譁,遊人絡繹不絕之際,鄱陽樓卻四門緊閉,門可羅雀。除了部分縣人之外,過府過省的國人,誰也不知道江南還有個鄱陽樓,更不用說那華裔華僑,以及那精通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鄱陽樓知名度如此小,何哉?沒有遇到范仲淹也。范仲淹者,何許人也?北宋政治家軍事家,大文學家也。北宋慶曆年間,滕子京因得罪了仁宗皇帝而謫守巴陵郡,但此人為人正直,不計得失,勤於政事,不幾年工夫,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倶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並託友人范仲淹為其寫一篇文章來記敘這件事。滕子京只是把岳陽樓的草圖以及洞庭湖的大致情景圖寄給范仲淹。范仲淹與滕子京乃同榜進士,同在御使臺為誎官,兩人在官場上可謂是志同道合,疾惡如仇,因抨擊宰相呂夷簡的用人不當,而被貶為饒州知府。如今友人所託,他欣然從命。未幾,范仲淹終不負友人之託,很快寫了一篇《岳陽樓記》給友人寄去。不料此文在岳陽樓上面世,竟引起當時文壇上八級地震似的轟動,它不僅將洞庭湖和岳陽樓知名度提升了千百倍,也使岳陽樓成為與黃鶴樓滕王閣齊名的著名樓閣,成了江南第三大名樓。千百年來,登樓賞景者是絡繹不絕,誦讀名文聲是悅耳動聽,范仲淹,岳陽樓,《岳陽樓記》,三位一體,象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國歷史上,在中國文化史上,閃閃發光,永遠發光。我們先看一下該文中的幾個片段:予觀乎馬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騒人,多會如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接著,範君用了兩個對比段,對比著寫兩幅絕然不同景色的畫面,如陰風怒嚎,如春和景明。這幾段文字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暫且不再研讀它,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范仲淹當時沒有到過洞庭湖,更沒有登過岳陽樓,何以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磗的雄文來?對此我們不得不翻開北宋的歷史,作一個小小的研究。北宋慶曆年間,大約相當於公元1041——1049年間,是北宋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發達,社會詳和的重要時期,如作者所說的政通人和,才有重修岳陽樓的大型工程。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公元1036年)上《百官圖》而得罪宰相被貶為饒州的。在饒州他主要政績是辦學,如五一禮堂後面的文廟就是范仲淹主持下修建的,鄱陽賓館門前的一對石獅子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瑰寶。他在饒州時間不長,只一年半的光景,政事之餘,便去登芝山遊鄱陽湖,或逛廬山望長江,其間,自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雲軒》等,同時,鄱陽湖,芝山,廬山等地優美風景在他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為他以後寫《岳陽樓記》打下了基礎。其實,在北宋時期,江西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經濟大省,交通十分便利。從京城南下的官員商賈,都是經九江湖口進入鄱陽湖,然後經贛江南下廣東海外的,如唐時的王勃就是經鄱陽湖去交址省父的,交址就是現在的越南,王勃經南昌時,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會,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閣序》。當時,湖南廣東等地還是荒蠻之地,交通閉塞,從蕭湘進入廣東海外幾乎是行不通的,因而南來北往的旅客,都是從九江中轉的,而從岳陽中轉的實在不多。現在,我們再來看《岳陽樓記》中的描述,“銜遠山,吞長江”,這遠山應該就是指廬山和芝山了,長江從西向東奔騰而下,經湖口匯合鄱陽湖水再奔騰入海,豈不是吞長江了嗎,至於“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就更是煙波浩淼的鄱陽湖的真實寫照了,“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這裡的“此”,便是指九江,南昌,饒州等地了。看看,《岳陽樓記》中的景點,在饒州,鄱陽湖,九江等地都能找到它的印跡,這不就說明了范仲淹,《岳陽樓記》和饒州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嗎。當年,岳陽樓有幸能遇上范仲淹為它寫記,使它成為千古名樓而揚名天下,至今不衰。如今,鄱陽樓在芝山已經默默矗立二十多年了,至今不為世人知曉,它在沉默中思索,它在期盼中呼喚,呼喚新的范仲淹們,把它抬進江南名樓之列,使它成為江南第四大名樓。 新的范仲淹們,新的王勃們,百萬鄱陽人民期待你的降臨。 
饒州知府 范仲淹《岳陽樓記》

饒州知府 范仲淹 《岳陽樓記》初看題目,三者之間,似乎很難連成一個整體,但從歷史上深究起來,三者之間還真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相關關係。如若不信,就請聽鄙人漫漫道來。本世紀初,鄱陽縣人舉全縣之力,在縣城最高點芝山之巔,仿南昌滕王閣樣式,建造了一座遊覽觀光的大樓,冠名為鄱陽樓,其規模建制遠超過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岳陽樓,就是比滕王閣也並不遜色。但其知名度卻遠不如那江南三大名樓。當那三大名樓人聲喧譁,遊人絡繹不絕之際,鄱陽樓卻四門緊閉,門可羅雀。除了部分縣人之外,過府過省的國人,誰也不知道江南還有個鄱陽樓,更不用說那華裔華僑,以及那精通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鄱陽樓知名度如此小,何哉?沒有遇到范仲淹也。范仲淹者,何許人也?北宋政治家軍事家,大文學家也。北宋慶曆年間,滕子京因得罪了仁宗皇帝而謫守巴陵郡,但此人為人正直,不計得失,勤於政事,不幾年工夫,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倶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並託友人范仲淹為其寫一篇文章來記敘這件事。滕子京只是把岳陽樓的草圖以及洞庭湖的大致情景圖寄給范仲淹。范仲淹與滕子京乃同榜進士,同在御使臺為誎官,兩人在官場上可謂是志同道合,疾惡如仇,因抨擊宰相呂夷簡的用人不當,而被貶為饒州知府。如今友人所託,他欣然從命。未幾,范仲淹終不負友人之託,很快寫了一篇《岳陽樓記》給友人寄去。不料此文在岳陽樓上面世,竟引起當時文壇上八級地震似的轟動,它不僅將洞庭湖和岳陽樓知名度提升了千百倍,也使岳陽樓成為與黃鶴樓滕王閣齊名的著名樓閣,成了江南第三大名樓。千百年來,登樓賞景者是絡繹不絕,誦讀名文聲是悅耳動聽,范仲淹,岳陽樓,《岳陽樓記》,三位一體,象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國歷史上,在中國文化史上,閃閃發光,永遠發光。我們先看一下該文中的幾個片段:予觀乎馬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騒人,多會如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接著,範君用了兩個對比段,對比著寫兩幅絕然不同景色的畫面,如陰風怒嚎,如春和景明。這幾段文字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暫且不再研讀它,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范仲淹當時沒有到過洞庭湖,更沒有登過岳陽樓,何以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磗的雄文來?對此我們不得不翻開北宋的歷史,作一個小小的研究。北宋慶曆年間,大約相當於公元1041——1049年間,是北宋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發達,社會詳和的重要時期,如作者所說的政通人和,才有重修岳陽樓的大型工程。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公元1036年)上《百官圖》而得罪宰相被貶為饒州的。在饒州他主要政績是辦學,如五一禮堂後面的文廟就是范仲淹主持下修建的,鄱陽賓館門前的一對石獅子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瑰寶。他在饒州時間不長,只一年半的光景,政事之餘,便去登芝山遊鄱陽湖,或逛廬山望長江,其間,自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雲軒》等,同時,鄱陽湖,芝山,廬山等地優美風景在他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為他以後寫《岳陽樓記》打下了基礎。其實,在北宋時期,江西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經濟大省,交通十分便利。從京城南下的官員商賈,都是經九江湖口進入鄱陽湖,然後經贛江南下廣東海外的,如唐時的王勃就是經鄱陽湖去交址省父的,交址就是現在的越南,王勃經南昌時,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會,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閣序》。當時,湖南廣東等地還是荒蠻之地,交通閉塞,從蕭湘進入廣東海外幾乎是行不通的,因而南來北往的旅客,都是從九江中轉的,而從岳陽中轉的實在不多。現在,我們再來看《岳陽樓記》中的描述,“銜遠山,吞長江”,這遠山應該就是指廬山和芝山了,長江從西向東奔騰而下,經湖口匯合鄱陽湖水再奔騰入海,豈不是吞長江了嗎,至於“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就更是煙波浩淼的鄱陽湖的真實寫照了,“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這裡的“此”,便是指九江,南昌,饒州等地了。看看,《岳陽樓記》中的景點,在饒州,鄱陽湖,九江等地都能找到它的印跡,這不就說明了范仲淹,《岳陽樓記》和饒州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嗎。當年,岳陽樓有幸能遇上范仲淹為它寫記,使它成為千古名樓而揚名天下,至今不衰。如今,鄱陽樓在芝山已經默默矗立二十多年了,至今不為世人知曉,它在沉默中思索,它在期盼中呼喚,呼喚新的范仲淹們,把它抬進江南名樓之列,使它成為江南第四大名樓。 新的范仲淹們,新的王勃們,百萬鄱陽人民期待你的降臨。 
饒州知府 范仲淹《岳陽樓記》

饒州知府 范仲淹 《岳陽樓記》初看題目,三者之間,似乎很難連成一個整體,但從歷史上深究起來,三者之間還真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相關關係。如若不信,就請聽鄙人漫漫道來。本世紀初,鄱陽縣人舉全縣之力,在縣城最高點芝山之巔,仿南昌滕王閣樣式,建造了一座遊覽觀光的大樓,冠名為鄱陽樓,其規模建制遠超過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岳陽樓,就是比滕王閣也並不遜色。但其知名度卻遠不如那江南三大名樓。當那三大名樓人聲喧譁,遊人絡繹不絕之際,鄱陽樓卻四門緊閉,門可羅雀。除了部分縣人之外,過府過省的國人,誰也不知道江南還有個鄱陽樓,更不用說那華裔華僑,以及那精通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鄱陽樓知名度如此小,何哉?沒有遇到范仲淹也。范仲淹者,何許人也?北宋政治家軍事家,大文學家也。北宋慶曆年間,滕子京因得罪了仁宗皇帝而謫守巴陵郡,但此人為人正直,不計得失,勤於政事,不幾年工夫,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倶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並託友人范仲淹為其寫一篇文章來記敘這件事。滕子京只是把岳陽樓的草圖以及洞庭湖的大致情景圖寄給范仲淹。范仲淹與滕子京乃同榜進士,同在御使臺為誎官,兩人在官場上可謂是志同道合,疾惡如仇,因抨擊宰相呂夷簡的用人不當,而被貶為饒州知府。如今友人所託,他欣然從命。未幾,范仲淹終不負友人之託,很快寫了一篇《岳陽樓記》給友人寄去。不料此文在岳陽樓上面世,竟引起當時文壇上八級地震似的轟動,它不僅將洞庭湖和岳陽樓知名度提升了千百倍,也使岳陽樓成為與黃鶴樓滕王閣齊名的著名樓閣,成了江南第三大名樓。千百年來,登樓賞景者是絡繹不絕,誦讀名文聲是悅耳動聽,范仲淹,岳陽樓,《岳陽樓記》,三位一體,象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國歷史上,在中國文化史上,閃閃發光,永遠發光。我們先看一下該文中的幾個片段:予觀乎馬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騒人,多會如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接著,範君用了兩個對比段,對比著寫兩幅絕然不同景色的畫面,如陰風怒嚎,如春和景明。這幾段文字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暫且不再研讀它,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范仲淹當時沒有到過洞庭湖,更沒有登過岳陽樓,何以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磗的雄文來?對此我們不得不翻開北宋的歷史,作一個小小的研究。北宋慶曆年間,大約相當於公元1041——1049年間,是北宋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發達,社會詳和的重要時期,如作者所說的政通人和,才有重修岳陽樓的大型工程。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公元1036年)上《百官圖》而得罪宰相被貶為饒州的。在饒州他主要政績是辦學,如五一禮堂後面的文廟就是范仲淹主持下修建的,鄱陽賓館門前的一對石獅子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瑰寶。他在饒州時間不長,只一年半的光景,政事之餘,便去登芝山遊鄱陽湖,或逛廬山望長江,其間,自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雲軒》等,同時,鄱陽湖,芝山,廬山等地優美風景在他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為他以後寫《岳陽樓記》打下了基礎。其實,在北宋時期,江西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經濟大省,交通十分便利。從京城南下的官員商賈,都是經九江湖口進入鄱陽湖,然後經贛江南下廣東海外的,如唐時的王勃就是經鄱陽湖去交址省父的,交址就是現在的越南,王勃經南昌時,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會,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閣序》。當時,湖南廣東等地還是荒蠻之地,交通閉塞,從蕭湘進入廣東海外幾乎是行不通的,因而南來北往的旅客,都是從九江中轉的,而從岳陽中轉的實在不多。現在,我們再來看《岳陽樓記》中的描述,“銜遠山,吞長江”,這遠山應該就是指廬山和芝山了,長江從西向東奔騰而下,經湖口匯合鄱陽湖水再奔騰入海,豈不是吞長江了嗎,至於“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就更是煙波浩淼的鄱陽湖的真實寫照了,“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這裡的“此”,便是指九江,南昌,饒州等地了。看看,《岳陽樓記》中的景點,在饒州,鄱陽湖,九江等地都能找到它的印跡,這不就說明了范仲淹,《岳陽樓記》和饒州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嗎。當年,岳陽樓有幸能遇上范仲淹為它寫記,使它成為千古名樓而揚名天下,至今不衰。如今,鄱陽樓在芝山已經默默矗立二十多年了,至今不為世人知曉,它在沉默中思索,它在期盼中呼喚,呼喚新的范仲淹們,把它抬進江南名樓之列,使它成為江南第四大名樓。 新的范仲淹們,新的王勃們,百萬鄱陽人民期待你的降臨。 
饒州知府 范仲淹《岳陽樓記》

初看題目,三者之間,似乎很難連成一個整體,但從歷史上深究起來,三者之間還真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相關關係。如若不信,就請聽鄙人漫漫道來。本世紀初,鄱陽縣人舉全縣之力,在縣城最高點芝山之巔,仿南昌滕王閣樣式,建造了一座遊覽觀光的大樓,冠名為鄱陽樓,其規模建制遠超過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岳陽樓,就是比滕王閣也並不遜色。但其知名度卻遠不如那江南三大名樓。當那三大名樓人聲喧譁,遊人絡繹不絕之際,鄱陽樓卻四門緊閉,門可羅雀。除了部分縣人之外,過府過省的國人,誰也不知道江南還有個鄱陽樓,更不用說那華裔華僑,以及那精通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鄱陽樓知名度如此小,何哉?沒有遇到范仲淹也。范仲淹者,何許人也?北宋政治家軍事家,大文學家也。北宋慶曆年間,滕子京因得罪了仁宗皇帝而謫守巴陵郡,但此人為人正直,不計得失,勤於政事,不幾年工夫,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倶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並託友人范仲淹為其寫一篇文章來記敘這件事。滕子京只是把岳陽樓的草圖以及洞庭湖的大致情景圖寄給范仲淹。范仲淹與滕子京乃同榜進士,同在御使臺為誎官,兩人在官場上可謂是志同道合,疾惡如仇,因抨擊宰相呂夷簡的用人不當,而被貶為饒州知府。如今友人所託,他欣然從命。未幾,范仲淹終不負友人之託,很快寫了一篇《岳陽樓記》給友人寄去。不料此文在岳陽樓上面世,竟引起當時文壇上八級地震似的轟動,它不僅將洞庭湖和岳陽樓知名度提升了千百倍,也使岳陽樓成為與黃鶴樓滕王閣齊名的著名樓閣,成了江南第三大名樓。千百年來,登樓賞景者是絡繹不絕,誦讀名文聲是悅耳動聽,范仲淹,岳陽樓,《岳陽樓記》,三位一體,象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國歷史上,在中國文化史上,閃閃發光,永遠發光。我們先看一下該文中的幾個片段:予觀乎馬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騒人,多會如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接著,範君用了兩個對比段,對比著寫兩幅絕然不同景色的畫面,如陰風怒嚎,如春和景明。這幾段文字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暫且不再研讀它,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范仲淹當時沒有到過洞庭湖,更沒有登過岳陽樓,何以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磗的雄文來?對此我們不得不翻開北宋的歷史,作一個小小的研究。北宋慶曆年間,大約相當於公元1041——1049年間,是北宋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發達,社會詳和的重要時期,如作者所說的政通人和,才有重修岳陽樓的大型工程。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即公元1036年)上《百官圖》而得罪宰相被貶為饒州的。在饒州他主要政績是辦學,如五一禮堂後面的文廟就是范仲淹主持下修建的,鄱陽賓館門前的一對石獅子也是他老人家留下的瑰寶。他在饒州時間不長,只一年半的光景,政事之餘,便去登芝山遊鄱陽湖,或逛廬山望長江,其間,自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雲軒》等,同時,鄱陽湖,芝山,廬山等地優美風景在他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為他以後寫《岳陽樓記》打下了基礎。其實,在北宋時期,江西既是文化大省,又是經濟大省,交通十分便利。從京城南下的官員商賈,都是經九江湖口進入鄱陽湖,然後經贛江南下廣東海外的,如唐時的王勃就是經鄱陽湖去交址省父的,交址就是現在的越南,王勃經南昌時,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會,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閣序》。當時,湖南廣東等地還是荒蠻之地,交通閉塞,從蕭湘進入廣東海外幾乎是行不通的,因而南來北往的旅客,都是從九江中轉的,而從岳陽中轉的實在不多。現在,我們再來看《岳陽樓記》中的描述,“銜遠山,吞長江”,這遠山應該就是指廬山和芝山了,長江從西向東奔騰而下,經湖口匯合鄱陽湖水再奔騰入海,豈不是吞長江了嗎,至於“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就更是煙波浩淼的鄱陽湖的真實寫照了,“遷客騷人,多會於此”,這裡的“此”,便是指九江,南昌,饒州等地了。看看,《岳陽樓記》中的景點,在饒州,鄱陽湖,九江等地都能找到它的印跡,這不就說明了范仲淹,《岳陽樓記》和饒州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嗎。當年,岳陽樓有幸能遇上范仲淹為它寫記,使它成為千古名樓而揚名天下,至今不衰。如今,鄱陽樓在芝山已經默默矗立二十多年了,至今不為世人知曉,它在沉默中思索,它在期盼中呼喚,呼喚新的范仲淹們,把它抬進江南名樓之列,使它成為江南第四大名樓。 新的范仲淹們,新的王勃們,百萬鄱陽人民期待你的降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