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鄙人到國人,裡面有中華文明的故事

現在如果文化人初次見面,相互招呼,往往是這模式開始:

甲:“您貴姓?”,

乙:“鄙人姓……”

從鄙人到國人,裡面有中華文明的故事​鄙人在現代漢語中是謙稱,而鄙人的這個叫法在古代,則是賤民的意思。

在春秋戰國時期,“鄙人”就是泛指身份卑賤的鄉野之人,因此卑鄙就成了一個詞語。

“鄙人”是與身份高貴的“國人”相對應的。

說到“國人”就要說到“國”。

“國”,之前的寫法是國。

中國古代,最早,“或”字,就是“國”,因為沒有疆域的概念。
從鄙人到國人,裡面有中華文明的故事

戈是武器。

這個“或”,由戈、一,口組成,就是每人持有武器保衛氏族的人口。

之後,大的部落建立了城池 ,並居住其中。

從鄙人到國人,裡面有中華文明的故事​最早的“國”都不大,以城池為防禦,“或”就成了“國”。

這時的“國”實際上都城所在地,在城池外面還有土地,城池外面就是域。

從鄙人到國人,裡面有中華文明的故事

居住在城池內的人,被稱為“國人”;沒有資格和財力居住在城池內的人,被稱為“鄙人”。

“國人”與“鄙人”,在各方面的政治生活待遇都是差距很大,例如軍人是隻能由“國人”組成,“鄙鄙”的生命如被“國人”殺死,“國人”只需賠償財產抵責。

而當時的老百姓文化程度有限,也不會文皺皺地說“國人”啊,“鄙人”啊,用了“大人”和“小人”來形象地反映其社會階層的差距。

那麼“國”為何又演變成“國”?誰能說說這裡的故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