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城市給房,給錢,給戶口,你還願意留在北上廣麼?

不再是城市選擇人,而是人選擇城市。

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

點擊以上封面圖

你一定已經被一輪又一輪的“人才爭奪戰”刷了屏。

這個火熱的畢業季,應屆畢業生人數達到創歷史新高的820萬,“搶人大戰”更加如火如荼,特別是崛起中的各大“新一線城市”更是接連出臺人才引進政策——給房,給錢,給戶口。

拋向畢業生的誘人政策大禮包括:武漢提出“百萬人才留漢計劃”,推行“社區公共戶”、“人才住房券”等制度,甚至喊出“讓大學生以低於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房子”的口號;成都發布“人才新政12條”,推出“先落戶後就業”;鄭州向全球發出“史上最強”招賢令;西安實施“海底撈式”落戶服務;天津則是直轄市“史上最低落戶門檻”……就連一向處於人才高地的一線城市也加入戰局,北京和上海開始鎖定尖端人才,鞏固其一線城市的領跑地位。

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

- 6月22日,一場大雨中,武漢大學舉辦了2018年的畢業典禮(王翮 攝)-

儘管戶口門檻仍未完全放開,但一切似乎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人,特別是“人才”,不再是城市的負擔,而成了財富。這一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城市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告訴我,“搶人”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增長的動能在發生變化。在過去的將近20年時間裡,中國經濟增長走過的道路,其實都是靠投資來驅動的。尤其是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的10年,以4萬億支出計劃為發端,全國各地都在投資開發區,搞基礎建設。在這輪增長過後,全國普遍出現產能過剩,不僅是在生產領域裡面存在企業生產能力的過剩,公共基礎設施上也出現顯著過剩,開發區遍地開花,幾乎每個縣都有一個或者幾個產業園。城市政府普遍意識到,前一階段靠投資和負債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了,於是都想通過人力資本來給經濟找到下一波增長動力。

“搶人”的另一大背景,是“人”變得稀缺了。

中國經濟在維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以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大、社會總撫養比低為特徵的人口紅利已經步入漫長的衰減期。

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

- 5月16日,天津發布“海河英才”計劃,放寬對多類人才的落戶條件。“津漂族”小唐期盼成為其中的幸運兒(遊思行攝/視覺中國供圖)-

人口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研究認為,中國改革開放早期20年間經濟增長的1/4是由人口紅利貢獻的。而《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以2013年為拐點,我國16歲到64歲的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從逐年遞增,轉向逐年遞減。再加上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全面二胎”政策後人口出生率增長遠遠低於預期,這些都標誌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人口紅利的衰減。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趙忠認為,地方政府面對老齡化的壓力非常大,所以現在各大城市的人才爭奪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改變人口結構和人口質量。

不可否認,城市對人才的爭奪,有一定的功利性。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認為,這些城市一方面有經濟增長的壓力,同時還有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經濟結構已經快速地從以二產為主轉向以三產為主,從生活性服務業轉向生產性服務業。相應地,對人才的爭奪焦點也變了,就像這一輪人才爭奪戰裡體現出來的,從農民工轉向了大學生。李曉江說,在一定程度上,產業結構調整倒逼城市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而人才的聚集反過來也可以引導經濟結構轉型。

城市政府隱含的另一重功利性動機,是房地產市場的存量消化。陸銘也指出,雖然並無確鑿證據,但大家都看到一個客觀結果,哪裡開始搶人了,哪裡的房子就買不到了,有價無市,能感覺到這些城市去住房庫存的壓力。

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

- 成立伊始,武漢招才局的工作就十分忙碌(王翮 攝)-

可以說,在人才資源如此稀缺、競爭又如此激烈的情況下,不再是城市選擇人,而是人選擇他想去的城市。

陸銘曾在不同場合詢問年輕學生:你們喜不喜歡大城市?一般會有50%的人舉手,我不喜歡。為什麼?因為大城市環境差、房價高、道路擁堵;再問,如果沒有戶籍等方面的制度限制,你們畢業之後會不會選擇在這樣的大城市就業?這時候,大約有90%的學生舉手,會選擇在這樣的城市工作和生活。於是,有趣的問題產生了:50%的人不喜歡大城市,與此同時,90%的人會選擇留在大城市。

箇中原因也不難解釋。陸銘隨手拿起桌上一張餐巾紙畫起來:一邊是小城市,一邊是一線或二線大城市。如果去往大城市的收入減成本大於留在小城市,那人就會流動到大城市。大城市的成本包括兩方面,一是所謂“城市病”,比如擁堵和汙染;二是制度成本,包括戶籍制度,以及附加在戶籍上的公共服務。

對於城市來說,要想吸引人來,就要提升三個目標——增長,宜居,和諧——經濟要增長,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城市病要治理,以及放寬制度限制。三者相比,放寬戶籍制度是最簡單直接的。因此,戶籍制度改革是大勢所趨,全國各地都開始逐漸鬆動戶籍,而這一輪集中體現在“新一線城市”戶籍對大學生群體的放開。

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

- 王小覓(中)和她的成都創業姐妹花成立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今日照相館 供圖)-

短期來看,戶籍與福利是城市政府的殺手鐧,但長遠來看,人會往何處去呢?李曉江認為,戶口是跟著人走的。人如果不願意來,出臺再好的戶口政策,甚至“零門檻”,人還是不買賬的,歸根到底是對城市的選擇。

經濟學上有一個經典的“用腳投票”理論,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蒂伯特(Charles Tiebout)提出,是指在人口流動不受限制、存在大量轄區政府、各轄區政府稅收體制相同、轄區間無利益外溢、信息完備等假設條件下,各地居民可以根據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稅負的組合,來自由選擇那些最能滿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目前人才湧向“新一線城市”的趨勢,已經是一輪“投票”結果的初步顯現。

一定程度上,“新一線城市”的崛起,是“一線城市”吸納力溢出的結果。李曉江認為,因為“一線城市”人口管控和產業疏解的政策,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已經開始轉向了“新一線城市”。他告訴我,“北上廣深”這四大一線城市,人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北京和上海是在行政上採取了主動疏解政策,所以上海總人口從2015年起就開始下降了,北京總人口從2017年起開始下降。廣州和深圳幾乎都把所有能用的土地都用光了,新增的供給越來越少,實際上也影響到了人口的增長。廣州和深圳在2010年之後這幾年,相比2001年到2010年十年間,人口增速都在大大放緩。

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

- 成都的精品咖啡館越來越多(行者大仁攝/視覺中國 供圖)-

一些研究數據也支持了“新一線城市”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根據智谷趨勢分析,2009到2014年,中國有13個城市人口淨增超過100萬,人口流動集中在少數一線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而2011到2016年,人口淨增超過100萬的城市下滑到5個,人口淨增在25萬至100萬之間的增加到28個,人口遷移分散化趨勢明顯。

什麼樣的城市有可能在“新一線”競爭中成為中心?陸銘指出,一個全球性的趨勢是,“消費型城市”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城市的生活品質正在成為對人口遷移的吸引力。

像紐約這樣的城市,甚至可以用更低的工資把人吸引過去。“因為對於現代城市居民而言,是‘生活在城市’,而不僅僅是‘活在城市’。”

另一影響因素是“新經濟”的活躍度。隨著新能源、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新經濟”在中國已經逐步在經濟體系中佔據主導。阿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就業中心主任郝建彬更願意用“數字經濟”來界定,他說,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數字經濟體。他提供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今年年初的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7.2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2.9%。而從郝建彬最關注的就業問題來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數達到1.71億人,佔當年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達到22.1%。

如果觀察新增就業人群,也已經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群體了。郝建彬剛剛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參加了今年上半年的就業分析會,他告訴我,全國每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大概在1300萬左右,其中應屆大學生大約700萬到800萬,是新增勞動力就業市場的主力軍,佔比已經過半。而這些即將就業的年輕人,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整個互聯網的興起、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大爆發而成長的,他們都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的生活理念、消費理念、擇業理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

- 阿里巴巴“飛豬”辦公室內景,目前該企業有員工近千人(步恩撒 攝)-

“這一代人可能不會拘泥於傳統的擇業觀,而更願意去做網紅,更願意去做‘斜槓青年’;他們是不是還會受限於工作和地理上的約束,是不是還願意留在‘北上廣’,留在大城市,這些都要打上問號。”郝建彬認為,這一代年輕人,以及超過27萬億數字經濟背後,是巨大的就業容量,巨大的消費升級容量,以及巨大的創新創業容量,將帶來新一波紅利。

在6月5日世界銀行主辦的“工作性質的變革”論壇上,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提出未來就業的一大趨勢,即從“公司+僱員”傳統就業轉為“平臺+個人”。郝建彬說,原來的工業經濟下,工作是千人一面的,大家都是去生產線上做一個個螺絲釘,現在則開始從8小時工作制、依託公司這種方式,轉為依託創意,依託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平臺間切換。而依託平臺經濟的平臺化、數據化、普惠化特徵,人才也會流向更深一級的城市,甚至二三線以下的城市。反過來,這一趨勢也在考驗城市政府,如何面對新興事物,如何應對數字經濟紅利,能否從過去大量的資本投入,轉向現在的創新驅動。

是誰在城市間“用腳投票”?目前來看,集中在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甚至包括隨互聯網一起誕生和成長的“Z世代”,他們不再固守“擇一城而終老”的傳統觀念,而在城市之間轉換得更加自由,更加主動,頻率更快,範圍也更大。這代人的“擇業”與“擇城”,也將倒逼城市變得更加開放、包容、人性。

他們如何在戶口、工作、家庭、子女教育等因素間衡量,選擇落腳的城市?城市如何對他們拋出橄欖枝,又如何使他們有長久的歸屬感?我們分別去杭州、武漢、成都採訪了他們的故事,或許也是你的故事。

如果你還意猶未盡——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請來封面大使陸銘來敘述他眼中的“人才爭奪戰”。


如果有城市給房,給錢,給戶口,你還願意留在北上廣麼?

點擊上圖,聽一聽陸銘從經濟學家的視角為你道來地方政府的人才爭奪戰。


陸銘的一席話是否啟發了你?我們很想聽到你的聲音。

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

關於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說的話,請積極留言。

精選留言將有機會刊發在下期雜誌的讀者留言區↓↓↓

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

就是這個位置!

如果有城市给房,给钱,给户口,你还愿意留在北上广么?

本期

一鍵下單「誰是“新一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