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电影《家》用唱念跳的载歌载舞,赋予经典新时代华彩

音乐剧电影《家》用唱念跳的载歌载舞,赋予经典新时代华彩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反反复复被人排演,形成一次次轰动效应,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有着挖掘不完的艺术矿藏。巴金的小说《家》绝对就是这样一部旷世杰作,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已不知有多少版本的话剧、电影、剧集先后上演。而今,刘红梅执导的这部《家》,不但填补了中国没有音乐剧电影的空白,还以载歌载舞的样式,赋予这部名著新奇的魅力。

任何一部名著拍成电影都需要删繁就简。这部《家》也是例外。既忠实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对原小说的情节、场面、人物、话语等都进行了适当裁剪、加工提纯,使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观赏口味。而作为中国首部音乐剧电影,其展现出舞台与实景相结合的特色。声光电的配合之下,一幕幕舞台场景在巧妙转化。参演的演员们通过歌唱表演与台词述说、舞蹈动作与肢体语言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

音乐剧电影《家》用唱念跳的载歌载舞,赋予经典新时代华彩

本片发挥出音乐剧善于抒情的特点,将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情感关系,作为重点表现的线索,再现了一段段在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与腐朽之下催生的爱情悲剧。影片以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和瑞珏、梅芬、鸣凤等主人公的不同命运为主线,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人反封建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具体说来,影片是以演员们的唱、念、跳来诠释角色的性格与遭遇。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尽善尽美,皆能体现出剧组的用心。舞台场景随着剧情不断变化,或鲜红,或明亮,或灰暗,虚实结合中,展现梦境与现实的剥离。演员们的自唱与独舞、双人唱与双人舞、合唱与群舞,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时而哀沉,展示角色们的或柔情蜜意,或顺从无奈,或悲痛愤怒、或挣扎反抗,无一不牵动观者的心。为委曲求全一生的觉新,思想进步的青年觉慧,俊俏而又倔强的丫鬟鸣凤,温润如玉的太太瑞珏,一个个人物都被演绎的出神入化。

音乐剧电影《家》用唱念跳的载歌载舞,赋予经典新时代华彩

故事有着极强的舞台表现张力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架构得。讽刺、感伤、愤怒、抗争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开篇大少爷觉新的包办婚礼。舞台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觉新放弃了深爱着的梅芬,娶了根本没见过面的瑞珏。懦弱的觉新委曲求全、忧郁梅芬的痛苦煎熬、贤良的瑞珏逆来顺受。三个人的独唱,被在画面上有机交融,显示出三个人的婚姻悲剧在上演。其后,克安、克定等长辈为老不尊,来搅闹洞房花烛之夜,他们如同群丑唱着油腔滑调、显露出他们奸懒馋滑的丑陋不堪。

丫鬟鸣凤的被逼出嫁而自杀一段,极具艺术感染力。冯乐山用异常滑稽的唱与跳,来调戏年轻貌美的鸣凤,老色鬼的形象跃然而出。而画面上的乌云滚滚,衬托鸣凤被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处境。冯乐山对美色垂涎、陈姨太的恶意利诱、高老太的专横冷酷,先后投身而鸣凤拒绝来当小老婆,其歌声有着哀转久绝的凄凉,其舞蹈显示内心的悲痛欲绝。最终用投湖而亡来控诉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那盛开鲜艳的荷花,昭示其在淤泥中不染的高贵灵魂。

音乐剧电影《家》用唱念跳的载歌载舞,赋予经典新时代华彩

诸如上述令人印象颇深的段落在片中比比皆是。编导者在片中的歌唱,不但以歌剧、摇滚、爵士等西洋音乐来展现角色们的咏叹,还融入了川剧等中国戏曲元素。而在舞蹈方面则是以现代舞基础,吸收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某些特色,来强化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换言之,影片有着中西合璧之妙。参演的中戏音乐系师生,则表演异常扎实,歌、舞技术俱佳,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而这部音乐剧电影《家》的出现,无疑是为纷繁多样的电影市场汇入一股清流,可让人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