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舞剧《孔子》的导演孔德辛是孔子第77代大宗户,在谈及该剧的创作初衷时表示:“该剧将孔子放置于时代、国家和自然等环境中,用肢体语言表达孔子的喜怒哀乐,用丰富的音乐旋律和舞台意象呈现孔子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展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人格魅力、精神特质、智慧光芒,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总体而言,该剧的艺术追求较为高远,相对也能落到实处,既有回到历史现场的文化溯源目标,也有还原人物真实面貌的基本创作坚持,在人物塑造、舞蹈设计、情节铺陈和舞台呈现等方面都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让人深思的,更是该剧的现代寓意和文化使命。

一. 人物形象的去“神圣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基之一,其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也是孔子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由凡人被“神化”为圣人的过程。当代艺术创作需要以现代视角塑造孔子的形象,创作意义不在于还原历史继续孔子形象的符号性“神化”,而在于剥去孔子作为“圣人”的神圣光环,还原孔子作为凡夫俗子有血有肉的一面,让人从日常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发现孔子的伟大。

舞剧《孔子》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和《尾声·乐》六个部分,各个部分并不是各自孤立的碎片式拼贴,而是脉络分明、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

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序·问》以气势高昂的“执羽舞”开场,呈现了古代的礼乐文化,也营造了历史氛围,孔子一袭白衣独舞于书简之墙前,仿佛“大道之行”的千年一叹,开始了漫漫征程。《乱世》一幕对抗初现,一边是宫廷的奢华安逸、君王的骄奢淫逸,一边是孔子进谏无门、失落彷徨,孔子与奸臣和众臣的对抗之舞迅速构建了强有力的戏剧冲突,逆臣谋反的情节交代了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也为孔子的坎坷前途埋下伏笔。《绝粮》将孔子置于苍生百姓民不聊生的人间惨剧中,他悲痛不已但拯救苍生的斗志也被激发出来,在遭受围捕生命困顿的时候,他依然抚琴励志,甚至还“见到”了充满仁爱的理想世界——《大同》。《大同》中的“颂贤”、“采薇”、“礼贤”等舞蹈段落,可以说是从礼仁之道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君王重贤者等多个层面展示了孔子的乌托邦理想。然而,理想的“大同世界”很快被腥风血雨的《仁殇》一幕所取代,战火纷飞,杀机四起,孔子被黑衣人重重围困,于石像群中挣扎……美好的理想被黑暗的现实击破,这是全剧悲剧性最强烈的片段。身为手无寸铁的一介书生,孔子只是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但是,于绝望中一息尚存的他仍然带领众弟子坚守理想,才显示了他超凡入圣的精神境界。

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尾声·乐》中,孔子引领着众弟子继续向着理想前进,舞台上回荡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诵读声,舞台背景出现了小树苗逐渐成长为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这一场景,象征着虽然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但孔子的教育实践为他的大同世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孔子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落实到政治、外交、教育……乃至日常为人处世中,都具有深刻和系统的道德思想和伦理哲学内涵,然而,作为艺术创作,如果缺乏真实可信、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人物形象,只会变成空洞的宏大叙事和人为的拔高立意,从而丧失艺术美感。可以说,舞剧《孔子》在孔子去“神圣化”、回归人性层面的艺术创作还是较为成功的。

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二. 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需要用世界人民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需要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可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内需”,更具有文化外交的现代使命。

中国故事的讲述,离不开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再发掘与新探索。孔子,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儒家文化创始人,他的故事如何讲出新意,如何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了解孔子的伟大,是创作中的难点。以舞剧的形式演绎孔子的生命历程,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开创新范式的意义。

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顾名思义,舞剧,就是舞蹈和戏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然而这二者均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舞蹈,注重以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塑造人物,重在以情感人,戏剧则注重以人物动作(包括台词)进行人物和情节的创造,二者不可偏废。以历史人物为创作对象,最大的忌讳就是一味注重挖掘历史文献而忽略了孔子丰富的情感经历和内心冲突。

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舞剧《孔子》之所以能集“舞”成“剧”,关键在于以人物塑造为核心,不仅成功结合了舞蹈的叙事性和抒情性,也将宏大历史背景的全面呈现和人物心路历程的细微展示做了恰到好处的融合。因为故事的依托,剧中的舞蹈动作具有了高度的集中性、象征性和审美性,以《仁殇》中“幽兰操”一场为例,孔子在重重打击之后孑然独立,他俯下身子拾起书简后独舞,他在石像前的匍匐前进、苦苦思索……作为他东奔西走上下求索的生命缩影,这些舞蹈动作和肢体语言正象征着他的无声反抗,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悲剧人物的内心挣扎。

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舞剧《孔子》的舞台呈现十分注重悲与喜、动与静、实与虚的对比,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征途”中,黑暗与光明、挫折与希望的交替出现,是以喜写悲、以悲衬喜的艺术对比;动与静则更多是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对比,孔子在践行理想的路上,一边是动荡不安、不断受挫的现实世界,一边是坦荡宁静的理想世界;“实”的是被放大成整个舞台背景刻满文字的书简,“虚”的是音乐符号的无处不在,虚实之间,各有风景。可以说,这种充满戏剧张力的对比设置,也使得舞剧具有了很强的可看性。

此外,作为一场艺术盛宴,该剧的舞美、造型、灯光都别具风格。舞剧用占满舞台后方的一排排移动的竹简作为舞台布景,文字成为传递文化意象最直接的舞台语言,历史文化空间也得以形象建构。

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不同于话剧,舞剧因为没有语言和语境的障碍,更易于实现跨文化传播。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 “中华风韵”系列演出之一,舞剧《孔子》曾赴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很多国家巡演,受到来自不同民族、国家观众的喜爱,正是由于舞剧具有“跨文化”的优势,舞蹈情感表达的直接性、肢体动作的象征性……都成为孔子人物形象和剧作思想能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孔子的生命和儒家文化“活”起来,不仅需要创作的热情,更需要高超的创作技巧。舞剧完全可以用音乐和舞蹈告诉全世界的观众,孔子拥有和苏格拉底、柏拉图同样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可以为全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心灵寄托。

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舞剧《孔子》的文化使命不言而喻,它是以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石的民族文化认同,也是中国形象面向世界的文化展示。当前,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不断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已经成为中华千年文明和民族文化最好的“形象代言人”。舞剧《孔子》以舞蹈艺术形式,向世界讲述践行理想的中国故事,展示“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传播“和平发展、和谐相处”的中国理念。

2018年的这个初夏,舞剧《孔子》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成功上演,是舞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跨界交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民族品牌的“走出去”战略,需要更为深广的全球视野和文化底蕴。国窖1573携手舞剧《孔子》承担起宣扬中国文化的责任,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舞剧这种无须语言交流即可彼此心灵相通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种新的探索,也是传播中国形象的一种新的路径。

①程竹:《中国歌舞剧院:用舞剧诠释孔子》,《中国文化报》,2013年08月27日。

舞剧《孔子》的现代寓意与文化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