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本來16枚導彈能擊落一架美國飛機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越戰本來16枚導彈能擊落一架美國飛機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戰爭的導火索究竟是什麼?希特勒又為何會對猶太人如此仇恨?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戰爭中的啟示與實錄......


▼▼▼

越戰本來16枚導彈能擊落一架美國飛機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在1966年的越南戰爭夏末行動中,美國空軍的低水平作戰方法,導致其在高炮和地空導彈的火力下損失慘重。同時北越在地空導彈密集區阻擊美國空軍的能力也登峰造極。在隨後的9月,首批25個QRC-160電子戰吊艙抵達戰場。而第355戰術戰鬥機聯隊藉此開始了一個被稱作“Vampyrus”的實驗項目。QRC160是一種小型、低阻吊艙,掛在F105右側機翼最外側掛架上。每個吊艙含有4部干擾機,2部用於干擾扇歌雷達,2部用於干擾高射炮雷達。

越戰本來16枚導彈能擊落一架美國飛機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在實驗項目一開始,吊艙便表現出極高的性能並且易於操作。1966年10月8日試驗任務早期,當時12架裝備了吊艙胡F105分成三個四機攻擊編隊攻擊位於阮溪胡油料儲存設施。第一個裝備了電子吊艙的F105D飛行代號是“Tanksan”,承擔壓制高炮任務且分成了兩個小隊Tanksan1,Tanksan2和Tanksan3,Tanksan4。Tanksan1和Tanksan2沒有處於工作狀態的吊艙,但Tanksan3和Tanksan4有。任務期間,Tanksan1被雷達引導的高炮擊中,被MIG21發射的導彈攻擊(未命中),還被一枚地空導彈攻擊;同時Tanksan2受到了雷達引導的高炮的密集攻擊但未命中。Tanksan3和Tanksan4,其吊艙處於正常工作狀態,略微報告了些常見的無引導高炮。其他兩個吊艙處於正常工作狀態的編隊則都沒有報告來自地空導彈或者雷達制導的高炮襲擊。

越戰本來16枚導彈能擊落一架美國飛機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F105飛行員發現一個吊艙能使SA2脫靶,但不足以避免彈頭爆炸所造成的傷害,所以不得不同時用好幾個吊艙徹底干擾,使SA2完全脫靶。(QRC160干擾範圍為飛機兩側+5°~—-25°)

位於泰國的第388和第355聯隊很快發明了一種編隊隊形,編隊中吊艙干擾模式重疊並互相加強,且旋轉模式開啟。於是F105開始在更高高度上進行突防(在中小口徑高炮射程以上)。同時,吊艙有效減少了地空導彈帶來的損失。這使得F105後來以越來越大規模的突擊編隊進入北越,更多飛機編成密集編隊從而使防護力和覆蓋範圍最大化。

越戰本來16枚導彈能擊落一架美國飛機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當時美軍兩個聯隊在隊形和突防高度上選擇不同。第388戰術戰鬥機聯隊的F105快速爬升到15000英尺~18000英尺的高度,並且以大機群飛行,飛行編隊中吊艙密集組合,並且間隔兩分鐘。第388戰術戰鬥機聯隊更高飛行高度可以更好的防護高射火炮,但掛彈的F105在這個高度上飛行並且編隊難以機動。達笠基地的第355戰術戰鬥機聯隊的F105爬升更慢,先爬升至6500英尺高度隨後慢慢上升。直到1967年6月,他們還在8000~12000英尺高度上飛行。第355戰術戰鬥機編隊採用疏散跟進隊形(飛機與飛機間相距1英里),編隊之間時間間隔約1分鐘。第355聯隊的戰術導致其暴露在更多的高炮火力中,但其相對靈活並且機動性更好。

越戰本來16枚導彈能擊落一架美國飛機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不論何種方式其效能都令人驚訝。1965年,平均每16枚薩姆導彈可以擊落一架飛機,到1966年平均每33枚可以擊落一架飛機,到1967年隨著F4也逐漸配備吊艙及吊艙廣泛運用,平均每50枚才能擊落一架飛機,而在1968年則需要平均需要100多枚導彈。同時不僅僅是損失率下降,轟炸的精度也上升了。對於F105來說,吊艙讓它們避開了高炮攻擊。付出的代價就是:密集的編隊導致其容易遭到米格機攻擊。原因是F105向後視野糟糕,M2級別戰機普遍的追求高速。因而F105採用戰鬥機艙蓋與機身成流線型融合,所以向後視野異常糟糕。導致密集的編隊飛行會使其雪上加霜。在吊艙編隊中,飛行員必須集中大量注意力于飛行上從而減少飛行員向後尋找米格機的時間。

越戰本來16枚導彈能擊落一架美國飛機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但是總的來說該吊艙明顯提高了飛行員的戰場生存能力和執行任務的效率,對當時心理與作戰壓力巨大的美軍航空兵來說起到了強心劑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