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本来16枚导弹能击落一架美国飞机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越战本来16枚导弹能击落一架美国飞机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战争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希特勒又为何会对犹太人如此仇恨?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战争中的启示与实录......


▼▼▼

越战本来16枚导弹能击落一架美国飞机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在1966年的越南战争夏末行动中,美国空军的低水平作战方法,导致其在高炮和地空导弹的火力下损失惨重。同时北越在地空导弹密集区阻击美国空军的能力也登峰造极。在随后的9月,首批25个QRC-160电子战吊舱抵达战场。而第355战术战斗机联队借此开始了一个被称作“Vampyrus”的实验项目。QRC160是一种小型、低阻吊舱,挂在F105右侧机翼最外侧挂架上。每个吊舱含有4部干扰机,2部用于干扰扇歌雷达,2部用于干扰高射炮雷达。

越战本来16枚导弹能击落一架美国飞机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在实验项目一开始,吊舱便表现出极高的性能并且易于操作。1966年10月8日试验任务早期,当时12架装备了吊舱胡F105分成三个四机攻击编队攻击位于阮溪胡油料储存设施。第一个装备了电子吊舱的F105D飞行代号是“Tanksan”,承担压制高炮任务且分成了两个小队Tanksan1,Tanksan2和Tanksan3,Tanksan4。Tanksan1和Tanksan2没有处于工作状态的吊舱,但Tanksan3和Tanksan4有。任务期间,Tanksan1被雷达引导的高炮击中,被MIG21发射的导弹攻击(未命中),还被一枚地空导弹攻击;同时Tanksan2受到了雷达引导的高炮的密集攻击但未命中。Tanksan3和Tanksan4,其吊舱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略微报告了些常见的无引导高炮。其他两个吊舱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编队则都没有报告来自地空导弹或者雷达制导的高炮袭击。

越战本来16枚导弹能击落一架美国飞机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F105飞行员发现一个吊舱能使SA2脱靶,但不足以避免弹头爆炸所造成的伤害,所以不得不同时用好几个吊舱彻底干扰,使SA2完全脱靶。(QRC160干扰范围为飞机两侧+5°~—-25°)

位于泰国的第388和第355联队很快发明了一种编队队形,编队中吊舱干扰模式重叠并互相加强,且旋转模式开启。于是F105开始在更高高度上进行突防(在中小口径高炮射程以上)。同时,吊舱有效减少了地空导弹带来的损失。这使得F105后来以越来越大规模的突击编队进入北越,更多飞机编成密集编队从而使防护力和覆盖范围最大化。

越战本来16枚导弹能击落一架美国飞机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当时美军两个联队在队形和突防高度上选择不同。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F105快速爬升到15000英尺~18000英尺的高度,并且以大机群飞行,飞行编队中吊舱密集组合,并且间隔两分钟。第388战术战斗机联队更高飞行高度可以更好的防护高射火炮,但挂弹的F105在这个高度上飞行并且编队难以机动。达笠基地的第355战术战斗机联队的F105爬升更慢,先爬升至6500英尺高度随后慢慢上升。直到1967年6月,他们还在8000~12000英尺高度上飞行。第355战术战斗机编队采用疏散跟进队形(飞机与飞机间相距1英里),编队之间时间间隔约1分钟。第355联队的战术导致其暴露在更多的高炮火力中,但其相对灵活并且机动性更好。

越战本来16枚导弹能击落一架美国飞机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不论何种方式其效能都令人惊讶。1965年,平均每16枚萨姆导弹可以击落一架飞机,到1966年平均每33枚可以击落一架飞机,到1967年随着F4也逐渐配备吊舱及吊舱广泛运用,平均每50枚才能击落一架飞机,而在1968年则需要平均需要100多枚导弹。同时不仅仅是损失率下降,轰炸的精度也上升了。对于F105来说,吊舱让它们避开了高炮攻击。付出的代价就是:密集的编队导致其容易遭到米格机攻击。原因是F105向后视野糟糕,M2级别战机普遍的追求高速。因而F105采用战斗机舱盖与机身成流线型融合,所以向后视野异常糟糕。导致密集的编队飞行会使其雪上加霜。在吊舱编队中,飞行员必须集中大量注意力于飞行上从而减少飞行员向后寻找米格机的时间。

越战本来16枚导弹能击落一架美国飞机为何100多枚也打不掉一架?

但是总的来说该吊舱明显提高了飞行员的战场生存能力和执行任务的效率,对当时心理与作战压力巨大的美军航空兵来说起到了强心剂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