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回首 20 年

我們會發現

科技對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短短20年的發展,我們擁有了蘋果Siri等人工智能助理;大數據為你親身制定新聞推薦;人臉識別技術廣泛應用於各領域;機器翻譯打破語言界限;計算機算法實現了自動駕駛……從前在科幻電影裡看到的情節,正變成現實。

科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正悄悄地引領著社會的鉅變。那麼問題來了,再過20年,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對於70、80後來說,傳統就業領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而當科技給世界帶來鉅變時,孩子們在未來所面臨的環境和競爭,會遠遠超出我們這一代人的經驗可以理解的範疇。

“工廠的自動化已經讓眾多傳統制造業工人失業,人工智能的興起很可能會讓失業潮波及中產階級,最後只給人類留下護理、創造和監管工作。”

——史蒂芬·霍金

“無人車間”越來越多,勞動密集型工種都可以交由機器來完成時,人類的優勢在哪裡?如果被AI搶了飯碗,孩子們的機會又在哪裡?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圖為長虹自動縫焊生產線

人工智能時代,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正在發生,它將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什麼樣的思考?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在物質需求已基本得以滿足的時代,孩子們會真真正正地站在我們的肩膀上,開始走向未來,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現在的我們,該培養孩子什麼樣的能力,才能讓他在人工智能時代擁有立足之地?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美國top5招聘網站Glassdoor給出了一組相關數據,在Glassdoor上有512個開放的AI和深度學習工作崗位。

應試教育是目前國內主流的教育模式。試想一下,20年後,應試教育是否還是主流?從近期頒佈的新高考政策中,我們不難發現:新高考改革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國家教育將更重視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鼓勵孩子全面發展。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教育需具備前瞻性。在高考改革已在逐步推行的時候,基礎教育作為孩子的啟蒙教育,更需要為孩子打下紮實牢固的基礎,讓孩子從容地應對20年後將面對的挑戰。人工智能時代,學習或教育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讓每個人在科技的幫助下,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從而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現在,讓我們打開腦洞,深度剖析,設想在人工智能時代,孩子應該具備什麼能力,才能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全球勝任力

科技加速了地球村的進程,未來,孩子們的工作環境會更加複雜。全球勝任力,是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交流的能力。家長和學校需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雙語甚至多語能力,使其具備國際視野,瞭解世界文化,學會不同的思維模式。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孩子,能夠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自如切換,從容應對挑戰。未來,他也許會有許多外籍同事,也許會獨自主持全英文會議,還要常常出國交流……缺乏良好的外語交流能力和廣闊靈活的視角,必將舉步維艱。

批判思維

缺乏批判精神,不會提問,思維方式既不自由也不嚴密,既不寬廣也不細緻,是當代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孩子們應學會大膽質疑,謹慎斷言,秉持理智的懷疑和求真的態度。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在中國的傳統思維中,蓋棺定論、服從權威的現象扼制了人們獨立思考。每一位家長都不願看到,孩子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狀況時,陷入盲從,面對任何抉擇的態度都是“可以,我OK,都行,隨便,你定……”如此“佛系”,也許就在隨波逐流中,迷失自我。

創新能力

人工智能時代,隨著一些重複性、程序化的工作逐漸被AI替代,人類的創新能力就此凸顯。創新能力是指在探索未知時,積極地以獨特新穎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維轉化去尋獲成果的一種能力。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從小就具備創新能力的孩子,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他的方案不會是陳詞濫調,而是思慮周全、不同凡響。他會更加自信,獲得滿滿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協同合作能力

“未來是一個人類和機器共存,協作完成各類工作的全新時代。”——李開復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合作共贏遠勝過單槍匹馬。未曾領會合作之道,必將走向孤僻之途。人工智能時代,是人類與AI共生、博弈的時代,孩子們既要學習人與人的合作,也要學習人與機器的協作。

一個具備合作精神的孩子,將來會很快適應團隊氛圍,懂得分析自己的優缺點,也尊重其他成員的獨特優勢,進而能夠掌握不同的處事策略,發揮積極作用。而缺乏合作精神的孩子孤立無援,會遇到許多麻煩,面臨更多困難。

多元的跨界思維能力

未來紛繁複雜,更多挑戰,意味著更多機遇。未來精英,不見得必須工作高效,因為高效是機器人的使命。但他得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跨界”完勝“專才”。單單精於某一領域,意味著就業選擇面的狹窄。孩子們需要掌握不同領域的技能,具備多元的跨界思維能力,在機遇來臨時,才能自信地把握機遇,迎難而上。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人工智能引發了人類有關社會、教育轉型的思考,關鍵看我們如何作答。只有具備未來意識的教育,才能引導孩子創造性地迎接機器與人類協同工作的新世界,真正地成為未來的主人。

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面臨怎樣的社會?

哲人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曾經,藉助蒸汽機,人類為世界的發展帶來強勁動力;藉助電力,人類學會延續光明。如今,藉助AI,教育必將繪製出全新的藍圖,指引孩子們找到屬於他們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