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人性or國民性?從10分鐘倒腳看日本隊求生欲

觀察:人性or國民性?從10分鐘倒腳看日本隊求生欲

凱爾特人震古爍今的八連冠中有庫西的貢獻

然而足球沒有24秒時限,就像籃球沒有越位一樣。這些規則的引入,都是因為一些功利導向的技戰術安排,不僅會影響比賽的觀賞性,也會一定程度上損害公正性。

日本隊昨天最後10分鐘的倒腳,雖然難看,但畢竟是在規則允許範圍內行事,比所謂假球、默契球乾淨太多,甚至也說不上違背了體育道德。給我的第一反應是,是趨利避害的人性選擇的體現而已。

然而細節遠非那麼簡單。即便賽前將最新的小組排名規則研究透徹,同時進行的2場比賽也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那邊塞內加爾與哥倫比亞的比賽萬一有變,或者日本隊最後10分鐘內連續吃牌,都會讓出線的天平瞬時傾斜。所以從本質上,這是一場並無十足把握的“賭博”。

與旅日多年、立場理性的知日派朋友交流此事,對方覺得大概許多與日本隊處境相似的球隊都會這樣做,人性使然,並不一定非上升到國民性不可。只是這樣的劇情安排到日本隊身上,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套一個網絡熱詞,這是日本隊員心中“求生欲強”的典型表現罷了。

觀察:人性or國民性?從10分鐘倒腳看日本隊求生欲

日本習慣為勝利精打細算

薛定諤的貓:日本隊心中的小九九

隨著《生活大爆炸》等描寫極客生活的美劇近幾年走紅,“薛定諤的貓”這個經典物理學的概念,應用場景也被不斷拓寬。其實描述起來很簡單: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貓的生死概率皆為50%,到底是生是死,打開盒子才知道。

與自己的比賽同時進行的塞內加爾與哥倫比亞那場,對於日本隊而言就是這樣一個盒子。日本隊開始消極倒腳前,教練席當然已經及時獲取了另一場的比賽戰況——比分,以及紅黃牌數量。在最後10分鐘內,如果兩場都保持目前比分及紅黃牌數量,日本隊就將憑藉最新的公平競賽規則而獲得小組第二,順利晉級。

然而此時另一場的走勢完全不受自己控制,而本場的走勢則可以通過非常手段儘量控制。所以控制一個變量(倒腳、不丟球、不吃牌),並賭另一個變量朝有利於自己的那50%發展(塞內加爾維持現狀,甚至丟球或吃牌),其實是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之選。

實際操作中,其實對日本隊有利的概率是高於50%的。一方面波蘭隊已經實現贏下一場、捍衛榮譽的目標,沒必要窮追猛打;另一方面哥倫比亞隊在日本這場未見結果之前,也要保證取勝方能穩穩出線。這些變數,想必賽前就在日本隊的計劃中。

和日本人擅長的圍棋一樣。兩場球勝、負、平疊加的組合共有9種,但再牽扯到淨勝球和紅黃牌,就要數倍於9種。越到最後,剩餘的選項就越少越清晰;當然,短時間調整策略的空間也越小。如此看來,日本隊的官子技術穩健且有效,雖然不甚美觀。

觀察:人性or國民性?從10分鐘倒腳看日本隊求生欲

足球中體現著日本的民族心理

生存大於美感:多難民族認定的優先級

其實日本網友對於球隊最後的選擇,也有頗多神吐槽。有人甚至用2016年TBS電視臺熱映的一部愛情喜劇的名字——《逃避雖可恥但很有用》(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來祝賀球隊的出線。即便認定此行為可恥,但那羞恥感恐怕也會很快被出線的喜悅掩蓋。日本隊主帥西野朗也說:“這不是球隊的本意,我覺得這不是刻意保持讓我們自己落後的局面,我不是故意要這樣做的。”

自從2002年在本土首次躋身世界盃16強之後,日本隊每隔8年出一次線,分別在2010、2018這兩屆世界盃上打到1/8決賽,已然是成績最穩定的亞洲球隊。

與塞內加爾隊最後一場的隔空博弈,其實也是一場生存之戰。畢竟16強中的15席被歐美諸強瓜分,而5支亞洲球隊(包括澳大利亞)和5支非洲球隊是誰遭遇“團滅”,就看那最後10分鐘的博弈結果。雖然並不想給日本隊的出線貼上諸如“捍衛亞洲榮譽”的標籤,但如果出局,想必各路媒體又要推出諸如“全軍覆沒,亞洲足球當如何反思”之類的專題。

至於有球迷苛責的,日本隊最後10分鐘表現有違武士道精神一說,那更是經不起推敲。戰爭失敗、維護名譽、犧牲自己拯救同僚、勸誡君主皆可以成為切腹自裁的原因,但是用無觀賞性的10分鐘換來出線,和拼盡全力小組出局之間,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失敗、名譽損失,相信常人不難辨識。

所以看似無聊至極的10分鐘倒腳,在日本隊眼中更像是一場關乎存亡的大逃殺,比起精彩好看,生存欲佔了絕對上風。逾1億人口生活在自然災害頻發的孤島,多數成長於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後的“失落的20年”,又壓抑在出生率低、自殺率高的“無慾望社會”。雖然多金的日本隊國腳們不至於擔心生存問題,但彼時營造出的社會氣候即是,僅是維生已經夠艱難了。

試想若是生活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條件下,自小受到的防災減災教育想必是,保命第一,不戀財物,當然也別管逃生的姿態美不美觀了。即便不顧一切地衝向安全地帶,也未見得能百分百保住性命,誰不是在博一個概率?

就像這場球一樣。

觀察:人性or國民性?從10分鐘倒腳看日本隊求生欲

日本出線受益於黃牌數更少

關於新規則的微小思考

成功逃生的日本隊,成了本屆才引入的公平競賽新規的第一個受益者——也是本屆唯一的受益者。如果像4年前的巴西世界盃一樣,小組同分同淨勝球且勝負關係也是平局,要通過各50%概率的抽籤決定誰晉級,日本隊又會如何選擇?這是後話了。

日本隊憑藉強大的求生欲晉級的同時,這招比到最後拼紅黃牌的新規,勢必會引發不少討論甚至爭議。新規的初衷當然是好的,但是和之前的諸多改革舉措一樣,似乎低估了規則對於比賽質量和各隊利用規則之手段的影響。

舉個例子,22年前的歐洲盃決賽,比埃爾霍夫打進世界大賽歷史上的第一粒“金球”,那經典的畫面仍歷歷在目。但是這加時賽一球制勝的新規則,不免使得各隊在精疲力竭還要加賽30分鐘時,變得畏首畏尾,龜縮保守,就等點球決戰拼一下各50%的生存概率了。於是,加時賽似乎成了雞肋,而“金球制”也在2004年被FIFA廢除,支持的聲音普遍佔了上風。

日本隊最後10分鐘的倒腳雖然從規則、戰術甚至道德層面都不足以被批評,但畢竟不是足球應有的樣子。若是這樣的範例多了,FIFA又是否會思考,良好的初衷與實際的效果,是什麼時候開始背道而馳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