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嘗正宗過橋米線

在昆明嘗正宗過橋米線

文/申弓 圖/網絡

過橋米線

申弓

此次赴曼谷,路過昆明小歇,撥個電話給雲南大學楊振昆教授。問清了我所處方位,他即時趕來。老朋友相見,我說他比兩年前長胖了,他直說我比兩年前年輕了。我說沒有的事,他卻堅持地說真的真的,騙你是小狗。想想也是,堂堂大教授,幾時打過慌?況且,說人顯老了未必高興,但說人年輕,卻是百分之百的接受,權當教授送的見面禮吧。

接下來便是吃飯問題。中國人始終把吃飯當成了接待客人和朋友的一個重要內容。

哪裡吃,吃什麼,也很講究學問的,有人花了大錢,上了高檔餐館,吃了幾多山珍海味,卻沒有給客人留下什麼印象,有人花錢並不多,客人卻能記住一輩子,這不就是學問麼?楊教授想了想,我們去吃過橋米線?在家也曾聽說過,有個朋友吃過一次,回家吹得神乎其神,這次我倒要看看它的真面目了。

在昆明嘗正宗過橋米線

正好楊夫人開來了車子,把我們拉到了蒙治大街,在一幢古色古香的大樓前停下,好容易才找到了停車的位子,餐廳裡更是座無虛席。我們三人分別去等凳子,好一會才佔據了張桌子。把票遞去,不一會,上來了一碟薄如白紙的肉片,一個鷓鴣蛋,外加些香菜,一碗米線,我一看,這可怎麼吃?楊教授說別急,還有內容,果然,服務員雙手捧條紅木龍船過來,那龍船上馱了個大海碗,一碗湯水正往上滾著水泡。我把手伸過去,想端起海碗看個究竟,楊夫人忙擋住說,不要動,會燙著手的。我忙把手縮回來,心裡總是疙瘩,到底什麼使湯水上桌之後還一直滾開著呢?楊夫人才說,那時碗熱著的緣故。

我們一面把碟裡的肉片和蛋等投進大海碗,一面把米線從小海碗過到大海碗裡,慢慢地舀著湯水小口地呷著,楊教授開始講述了這過橋米線的故事,說是大約在明末清初年間,蒙治這地方住著個秀才,為了溫習功課上京趕考,他每天到湖中的草屋中用功,夫人送來飯和湯,可從家裡到湖邊,還要過一道橋,到達草屋,那湯早就涼了。一天,夫人見他那麼用功,便殺了只母雞燉湯,要給秀才補補身子。可巧,那雞湯從家裡送到草屋,夫人撥去上面一層油,還滾燙著。由此,秀才夫人便得到了啟發,每煮好了湯,都用一層油將湯蓋住,保證了其夫君天天都能吃上熱飯熱湯。丈夫在妻子的細心照料下,果然於第二年赴京考試,金榜題名。後來,便發展成了今天的過橋米線。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點和風味,只要我們善於發掘推廣,總會流芳千古的。

在昆明嘗正宗過橋米線

申弓,原名沈祖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西小小說學會會長,中國小小說金牌作家得主。1981年起,曾在國內外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1000多篇(部),已出版小小說集《蜜月第三天》《粉紅色的信箋》《邀舞者》《沈祖連微型小說108篇》《聖潔》《男人風景》《申弓小說九十九》《做一回上帝》《母親的紅裙子》《有奈無奈》《得意忘形》《前朝遺老》《廣西當代作家叢書.沈祖連卷》《青山秀水》等14部。曾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文學最高獎銅鼓獎、中國小小說最高獎金麻雀獎。部分作品入選《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成》《百年百篇經典微型小說》《微型小說鑑賞辭典》《中國新文學大系》《21世紀微型小說排行榜》等國家大書。有作品被譯為外文發表到歐美及東南亞等地,併入選日本、加拿大、土耳其等國家大學教材。曾供職於廣西欽州市文化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