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蒙自南湖因位於老懞自縣城南部而得名,南湖總面積41萬平方米,最初這裡是雨水匯合成的小澤,故稱草湖(草陂)。明朝嘉靖年間(1528年)為解決飲水用水問題,知府錢邦稱帶領民眾,將湖中淤泥雜草取出,壘成3座小山,分別以神話中仙人居住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為名,明穆宗隆四年(1570年),鑿渠引城東法果、落龍、酒雞等四泉之水灌入湖中,形成碧波盪漾的大小兩個湖泊。

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蒙自南湖公園北大門

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蒙自南湖夜景

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蒙自南湖夜景

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近年來,舊城改建南湖畔建了很多高樓,市民在家就能觀賞南湖風景(原紅河州軸承廠片區)

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近年來,舊城改建南湖畔建了很多高樓,市民在家就能觀賞南湖風景(月牙塘片區)

近年來,舊城改建南湖畔建了很多高樓,市民在家就能觀賞南湖風景(月牙塘片區)

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近年來,舊城改建南湖畔建了很多高樓,市民在家就能觀賞南湖風景(999電池廠片區)

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近年來,舊城改建南湖畔建了很多高樓,市民在家就能觀賞南湖風景(紅河衛校片區)

大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又鑿山2600餘丈,引來白溪河水,並在城南面“築堤數里,如長虹臥波,赤地澤國,望之令人心志豁然”,從此便形成了南湖。同年在湖上建一座雄偉壯觀的亭子——瀛洲亭作為竣工紀念。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由於戰亂,瀛洲亭被毀,後經幾次重修。清末,法帝國主義侵略我國,雲南成為法國勢力範圍,闢蒙自為商埠,在南湖東面設立領事館、海關、酒店、教堂、洋行等。1899年,蒙自各族人民火燒洋行,以瀛洲亭為指揮點。1926年雲南地下黨滇南區委領導同志杜濤從廣州赴蒙自,曾在南湖召集地下黨的秘密會議。1938年4月至8月,西南聯大文法學院曾設立在蒙自,聞一多教授就在該校任教,南湖成了師生們學習、遊覽的幽靜之地。1961年在南湖中部興建“革命烈士紀念碑”,以緬懷為革命犧牲的雲南省地下黨杜濤、李鑫、吳澄等領導同志及其他先烈。1963年又撥款興建了石拱橋、鳳凰島、竹子島、碧桃島和游泳池。南湖景區建月瀛洲亭,為六角三層重簷,簷角、亭頂鋪琉璃瓦,畫棟雕樑,金碧輝煌。簷上掛有風鈴,鈴聲悅耳。湖中還有各式亭臺樓閣、奇花異卉,環境清幽,因有文人學士常來相聚,吟詩作賦,攻讀詩書,又有“學海”之稱。

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蒙自菊花過橋米線

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蒙自過橋米線

雲南著名的過橋米線傳說就起源於此,是人們遊覽休閒的好去處。西景區地帶較為寬闊,有州級文物保護單位——革命烈士紀念碑、聞一多紀念碑以及桂堤、菊圃、荷塘、水榭、雕塑、四島、六橋、六亭及攬勝樓等建築和景點。湖中心菘島上的花木,枝繁葉茂,其栽培歷史已有400多年。矗立於碧水之上的攬勝樓畫橋煙柳,連接四島,猶如蓬萊仙境,高懸樓上的牌匠上紅底金書“攬勝樓”三字,出自書法名家楊修品之手,其書法道勁雄渾,為攬勝樓增添光彩。始級登樓遠眺,青山碧水、田園農舍盡收眼底。南湖風光為歷代名士歌詠不絕。清乾隆年間,尹邦憲先生《詠南湖》詩讚:“平湖碧水鏡城南,湖上新亭枕島三,小郭千家連灩,太虛一氣人韜舍。山川頓覺雲煙異,草木亦欣雨澤酣。功在泮池今倍古,無窮井養且相參”。蒙自南湖風景區幾經修建,現已形成了以南湖為中心,擁有50多個景點的集園林名勝、自然風光、田園風光為一體的滇南旅遊勝地。說到南湖,繞不開過橋米線,可以說過橋米線的名稱或製作均來源南湖。傳說很早以前,有一位書生在雲南南湖的湖心亭苦讀書,他的妻子每天都要過一座橋給這個書生送飯。有一天,妻子覺得丈夫很辛苦就燉了只雞放進土罐裡準備送給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擱了,等回來才發現土罐裡的雞還是熱的,打開一看,發現上面有一層厚厚的黃油,於是就用雞油燙米線給丈夫吃,書生吃後讚不絕口。因為妻子每天送飯都要從南湖的橋上過,所以書生起名為“過橋米線”。

南湖,過橋米線從此名揚

南湖公園內聞一多紀念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