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試驗田」里的深圳印記

鐵路“試驗田”裡的深圳印記

深圳火車站站前廣場

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東省深圳市一直處身與世界接軌的前沿陣地。40年來,深圳在金融、科研、商貿和對外交流等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圳模式、深圳故事無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從小漁村逐漸蛻變成今天的國際大都市,深圳的發展與鐵路的建設相輔相成、共同成長。作為我國鐵路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在上海、香港、紐約上市的公司——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扮演著鐵路“試驗田”、改革“排頭兵”的角色。在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宣傳部副部長何志文看來,中國鐵路的體制改革在深圳得到了集中體現。

為區域與城市發展帶來新機遇

火車站是城市的窗口,更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鐵路史志辦記載,深圳火車站原名深圳墟,1980年前,深圳是東海之濱一個十分簡陋的三等小站。當時的車站候車室僅有300多平,一扇窗口、二條股道、露天候車室的四條木凳是車站全部設施。

由於車站地勢低窪,緊靠爛泥潭,車站職工自發勞動,挑土方、抬煤渣、填站臺。謝紀泓說,那時深圳就是小漁村,站在車站往外看,滿眼都是農田、山丘和水塘,一下雨就淹。沒有電,點油燈;沒有水,眾人挑。車站職工挖塘泥、挑煤渣墊高鐵路兩側,建成了第一個站臺。

雖然當時深圳站偏僻落後,但仍是香港通往中國內地的主要關卡。

隨著改革開放窗口的打開,珠三角通商貿易、文化交流需求大幅提升,深圳作為首個經濟特區,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呼喚鐵路交通軟硬件提升的訴求越來越多。

在這個時候,鐵路進行了電氣化改造、準高速鐵路的嘗試,特別是香港迴歸之後,連接廣州到深圳的“藍箭號”準高速鐵路將交通發展輻射到了周邊和縱深地區,標誌著廣深鐵路在全國鐵路的一次模式推廣。

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而廣深鐵路也是中國鐵路的試驗田。何志文表示,鐵路所有新的設施設備都在這裡實驗、試用,因為整線僅147公里,對整個鐵路大網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中國第一列準高速國產列車、雙層列車都在這裡優先投入運營。當時國家發改委還特別規定,廣深票價可高於內地50%,政策利好對廣深鐵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深圳以“深圳速度”實現經濟騰飛的同時,廣深鐵路也迎來了飛躍發展的機遇。

隨著廣深鐵路所處的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國道、村鎮公路網和航空、水運相結合的立體交通網絡的形成,廣深鐵路股份公司自1996年起開始策劃“公交化”運輸模式,以更好地適應、滿足珠三角經濟發展的需要。

何志文介紹,鐵路的公交化是廣深線最早實施的,和最初整點站站停的模式不同,公交化運輸每趟車間隔5-10分鐘,旅客不用看時刻表,踩著整點上車就可以。

據悉,該模式使城市輻射通過軌道得以體現,在整個廣東省珠三角,城際鐵路的規劃已到2030年。

除了城市間實現公交化,深圳城鎮區間也開行了城郊列車,市中心逐步向郊區延伸發展。

出行方式映射出城市時代特徵

城市的變化包含著城市居民的變化。鐵路是個流動的社會,旅客的變化也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城市的變化。

林君回憶當時的情景說,以前車站、車上主要是賣快速麵,旅客很多也自帶乾糧,現在火車上早已實施了ipad網上訂餐,配餐也都是航空化管理。那時旅客衣著樸素,旅途中聊聊天、嗑嗑瓜子,而今天,男女老少都光鮮靚麗,乘車途中人人都在玩手機。

在林君眼中,鐵路旅客衣食住行上的變化,恰恰折射了深圳城市、社會、文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變化。

作為移民城市,深圳的發展建設離不開外來務工者。為了滿足深圳外來務工人員春節期間回家的需求,1998年,鐵路推出了團體訂票服務。

團體訂票,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都是鐵路服務的對象,何志文表示,外來務工者為城市建設出力,鐵路稱他們為城市建設者,這幾年廣深春運期間開行多趟城市建設者專列,也是為了讓他們感受到深圳這座城市的溫暖和廣深鐵路部門的關心。

隨著高鐵公交化的實現,城市圈、同城化也慢慢改變了外來務工者的出行觀,這兩年春節期間深圳站的接發數量基本持平,何志文認為,這表示外來務工者選擇回家之餘,也願意接家人來深圳過年。

改革開放40年,鐵路與深圳共同成長、逐步壯大。今天的深圳已是高樓林立、欣欣向榮的國際化大都市,並朝著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目標穩步前進。伴隨著泛珠三角區域“9+2”格局的建立,廣深鐵路沿線城市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將更加緊密。交通的便利,鐵路的暢通,成為交流與合作的基礎。可以預見,無論是廣深鐵路,還是年輕的深圳,將一直像飛馳的列車不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