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对清末民初的中国印象

大多还停留在黑白的老照片上

古老陈旧的城墙

衣着朴素的市民

慢节奏的繁衍生息

那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时代

可时间、国界的跨度并没有成为了解的阻碍

民国多元化的中国风貌人情

被记录在画纸上

成为独有的中国彩色文化印记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那天,鹅毛大雪

路人撑起油纸伞走在归家的路上

红色的城墙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期待 这是一个丰收年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北京,瑞雪

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饶有闲情与友人坐在亭子中

品味明媚春光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小亭,北京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1935,紫禁城墙外

京城前门外

寻常百姓家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京城前门外,1925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这些都出自英国女画家Elizabeth Keith(伊丽莎白·基思)之手。Elizabeth Keith是个自学成才的画家,她在日本期间,深入学习了日本浮世绘。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据学者们考证,描绘“浮世”的日本版画突出表现了“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的主题。在Keith的画中,我们看到百姓是最中心的主角。

曾留日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对日本浮世绘深有研究,他认为:“浮世绘的重要特色不在风景,乃是在市井风俗。这一面也是我们所要看到的,背景是市井,人物却多是女人。”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从裹着动物连体衣在屋外玩耍的孩子

身穿旗袍端坐着的娇羞美人

到屋内“正襟危坐”的小大人

街口的喇嘛大叔

Keith都把他们记录在画中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每当灵感来了,Elizabeth就会用着她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街边店里的老板说:“老板,借张椅子好吗?”接着坐在那儿一画就是一个下午。

Keith笔下的人物,总是栩栩如生。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京剧演员,1924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满族官员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满族贵妇人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学者

Keith深深热爱中国文化

在中国一待就是十多年

她一直坚持创作记录

希望能用手中的画笔刻画出她心目中那个

多元、丰富、真实的中国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湖心亭,上海,1924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驼背桥,1925

Keith说:“我一直竭尽全力,把这些木版画,哪怕是最小的细节,也尽可能的画出我对中国的情感。”

想必这份感情,定是深沉又宝贵。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春,苏州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虎丘塔,苏州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双塔,苏州

若干年后,Keith的作品不仅在北京和上海办了展览,在英国和美国都很受欢迎。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这些珍贵的木版画,不仅是Keith人生经历的记录,更是中英两国友谊的见证。她的画向我们甚至是全世界的人,展现了清末民初时代中国的另一面,多彩动人。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刺绣,苏州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五金店,苏州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入夜后

褪去热闹熙攘的小城

反而多了几分恬静和温馨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

但老百姓的生活却依旧精彩充实

少了其余物质的修饰

反而更加自在舒适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在更多的角落留下我的脚印,直到我走不动为止。” --- Keith

艺术源于生活,也许这便是Keith对生活的价值观。唯有走过更多的山山水水,领略形形色色的人情风味,抱着对生活的热爱,才能创作出如此写实珍贵的画幅。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灵隐寺,1925

这些画,不仅在于状物写景,更在于表现生生不息的生活场景,以“美人之美”的文化姿态呈现出对异域民族文化的热爱、赞美和人文的关怀,

从不带西方中心的偏见

走走停停的十多年,不知道Keith花费了多少张画卷,有多少陌生的路人成为她画中的主角。能勇敢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容易,能执着坚持一件事情十多年更难能可贵。

英国女画家潜心10年,只为刻画清末民初的中国故事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从画中,我们读到Keith自由独立的匠人精神,那是从一个发光的个体,蜕变成生活的艺术家。

人生苦短,可是甜长呀!

不负初心,用心行走,愿我们都能成为万里挑一有趣的灵魂。

听说有趣的人喜欢喝不一样的白酒?

(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