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军衔制是如何演变的?取消元帅和大将的背后有这些考虑!

军队是一个讲究服从命令的地方,那么谁可以命令谁,谁应该听谁的命令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于是一个合理的评级制度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于是我们就有了军衔制。

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我们就曾有过对我军军官实施评衔的想法,后来抗日战争胜利了,我们又再次将这个想法提了出来,但这两次都因为当时的局势太过复杂,没有机会进行。这两次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的授衔机制和国民党军队采用的机制很相似。

我国的军衔制是如何演变的?取消元帅和大将的背后有这些考虑!

到了55年,我们终于有时间来做这件事了。经过数次的讨论,我们才将自己评衔的原则和机制确定了下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从元帅,到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依次评级,评定某人应该被授什么衔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比如说他的资历,战争年代担任什么职位,有过怎样的战功,他是否参与过军队早期的建设工作,有没有创立过根据地等。

我们也都知道,55年的授衔中,我国共评出了10位元帅和大将,55位上将,还有中将175人,少将801人,他们一个个都是对新中国成立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战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国将帅。

我国的军衔制是如何演变的?取消元帅和大将的背后有这些考虑!

当时有一个规定,就是即使某人曾立下战功,但他55年的时候已经不在军队从事工作了,也不予授衔评衔,在这个规定之下,王建安和李聚奎都没能获得军衔,后来他们回归军队的时候,才分别在56年和58年进行补授,开国上将也由此增加到了57位。

到了1965年,出于种种考虑,我们有取消了军衔制,采用了行政级别。

到了88年,我们有重新启用了军衔制,此次重启军衔制,对军衔制做了一定的改动,比如说我们取消了元帅和大将这两个军衔,并且由于我国各兵种的不断发展,在每个军官军衔的前面都加上了相应的海军、空军。而且因为军队中有很多专门从事技术工作的军官,这些人的军衔前也被加上了“专业技术”这个名词。

我国的军衔制是如何演变的?取消元帅和大将的背后有这些考虑!

取消了元帅和上将之后,我们最高的军衔就是一级上将了,这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但为什么我们要取消这两个军衔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如今所处的年代是和平年代,很多军官都不需要上战场,也就不具备那些开国元帅和大将们的资质,换句话说,在和平年代,没人能担得起元帅或者大将这个头衔。

我国的军衔制是如何演变的?取消元帅和大将的背后有这些考虑!

这是一种很合理的考虑,这也凸显了我们对曾经那20位战功赫赫的十大元帅和大将的缅怀和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