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电商能否再造神话?

“3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电商能否再造神话?

文/ 韩璐

拼多多向外界声称自己 “用三年,干了别人五年、十年的事。” 样样赶趟儿的拼多多,IPO没掉链子。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拼多多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启动IPO进程。对很多人来说,从听闻拼多多要上市,到看到招股说明书,第一反应都是,“真的吗?”

这家2015年9月成立,到今天还不到3年的公司,在各种争议与负面舆论中,要冲向资本市场了。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此次IPO拟募集最多10亿美元,由瑞信、高盛和中金联合承销,没有确定最终挂牌交易所,所有数据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什么都不确定?上什么市?如果有这样的质疑,拼多多披露的数据告诉你,它准备好了。

三亿人都在拼,人均年消费674元

拼多多的表现,像个数据神话。

根据极光大数据监测数据,自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26日,电商应用渗透率、DAU与MAU表现,相比淘宝、天猫、京东和唯品会的平稳,拼多多在绝对值上各有落后,增幅曲线却是一路向上飙升。

“3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电商能否再造神话?

“3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电商能否再造神话?

“3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电商能否再造神话?

招股书的财务数字验证了这点。

首先,用户量惊人。

此前数据显示,拼多多上线两年半,拥有近3亿用户总量。根据最新招股书披露数据,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在过去12个月中的年活跃用户达到2.95亿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12个月,年活跃用户2.45亿。

“3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电商能否再造神话?

图片来自拼多多招股说明书

其次,用户买得多。

拼多多曾对外公开数据:截至2017年,成交金额(GMV)已超过1000亿人民币。此次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拼多多单季成交金额662亿人民币,2017年全年准确的成交金额高达1412亿元人民币。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平台的成交金额达到1987亿元人民币。

2017年全年和2018年Q1,拼多多总订单量分别为43亿单和17亿单。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的12个月内,拼多多平台活跃商户数量超过了100万家。

虽然,品质是消费者对平台最大的控诉,可从数据看,人均年消费额是在逐年增长的。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过去12个月内,人均年消费额为673.9元,2017年同期,年消费额不过309.7元,2017年全年人均消费额为576.9元。

也就是说,消费分级的路上,拼多多的用户是买账的。

划重点,平台亏得少。

相比近日流血上市、巨额亏损的IPO企业们,拼多多的财务数据不错了。

拼多多的盈利模式和其他电商一样,还是在线广告与交易佣金,可胜在成本低。

拼多多截至2016年收入为5.05亿元人民币,2017年全年收入为17.44亿元人民币。2018年第一季度收入为13.85亿元人民币,与2017年同期3700万元,同比增长37倍。

“3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电商能否再造神话?

很多人质疑的商户赔付金去向,按照此前说法,所有赔付款以现金券的形式发放给消费者,那么财务处理上就只作为销售费用抵减项,做净额列示不计入收入。

此操作,在招股书中得到了明确解释:依据平台与商户间协议,当商户出现出售假货和延迟发货或者虚假发货等行为时,商户被扣除的消费者赔付金均将被以全平台可用的代金券形式全额发放给该批次消费者,平台自身收入与不良商家扣除的消费者赔付金无任何关联。

强大现金流,加上先天的流量成本优势,拼多多整体平台的亏损额尚可。截止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累计亏损(含期权支出)仅13.12亿元人民币,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发生2.92亿元人民币和5.25亿元人民币净亏损。

不对标社交网络,做“Costco+迪士尼”

综上述,拼多多的数据表现可以说相当优异。尽管外界舆论、骂名众多,可回顾现在头部电商走过的路,如出一辙,都是在混乱与非议中拼出的商业模式,一边高速成长,一边规范平台。

阿里巴巴CEO张勇在最近一次媒体采访中强调,拼多多的本质不是社交电商,社交只是表面浅层次的内容,阿里不可能走回到三块九卖一双日抛鞋子还包邮的老路。他的观点是消费在往上走,要看真实的用户价值。

拼团社交只是形式,用信息流换取资金流的收益才是根本。

从拼多多的毛利表现来看,公司的吸金与盈利潜力很强大。由于2017年开始,拼多多正式从拼好货的自营模式转向平台模式,整体毛利率从2016年自营模式下的-14%提升至了平台模式的59%,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第一季度的毛利率已经提升到了77%。

“3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要上市了,新电商能否再造神话?

图片来自拼多多招股说明书

为了在陌生的美国市场寻求认可,拼多多也在卖力解释与对标。招股书中,拼多多表示,在过去三年中,公司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概念以及拼团购物体验,未来可以想象它是一个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多维空间。

平台会是一个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而非时下流行的集中式超级大脑型AI系统)驱动的“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价比产品和娱乐为一体)的结合体。

挑选了商业模式与运营逻辑在美国市场得到长久验证的Costco和迪士尼,拼多多也是很尽心了。前者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一年净利润20多亿美金,迪士尼也是有目共睹的抓钱好手。加之此前阿里巴巴与京东在美国市场打下的基础,拼多多新型电商的故事,或许真的能在美国市场说圆满。

重金在握不敌内忧外患

闪电上市,或许出于外部与内部双重压力的考虑。从宏观环境来看,选择美股上市对于这家电商平台来说,是模式最容易被理解的,有可以对标的阿里巴巴、京东与亚马逊,近期热闹的港股,暂时还没有一个电商类巨头能为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佐证,理解商业模式是投资人能够buy in的前提。

可不巧,当下的中美环境,都在去杠杆,下半年还将有三次美元加息的预期,货币收紧的情况下,传导到一二级市场,就是资本寒流。融资难,让很多公司都加快了上市的步伐,为的就是能够提前准备好过冬粮草。

从拼多多内部来说,迫切需要从目前“黑多多”、“假多多”这些被诟病假货多、质量差的标签中脱离,更精细化的运营以及产品升级。加上目前拼多多在技术上的重金投入,打算在人工智能与数据处理上健全架构,寻求新的资金补给来源很重要。参照京东、阿里这些平台,很多年的时间里,都是用钱烧出的未来。

内忧外患的另一面也是电商下半场与消费分级的机会窗口期,传统电商的线上流量出现饱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一大批低价商家和用户在流出。开外挂的拼多多,能抓住多少流量,能抓多久,还要与时间进行一次赛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