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臨蓮花山 體驗涼州歷史文化游

登臨蓮花山 體驗涼州歷史文化遊

這是一座被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兩度臨摹,創作出其西部山水代表性名作的山峰;因為這座山峰印記佛陀蓮花靈境,西域高僧、中國佛經翻譯家曇無讖在涼州譯出中國第一部漢文版《悲華經》,成為見證世界佛教文化史上“涼土譯經”嘉話的歷史名勝;這裡也是中國惟一的薩迦白衣菩薩索巴讓姆道場……

涼州蓮花山,山底到峰頂淨高1980米,是河西走廊惟一修建在高近2000米處的古蹟。自秦漢起,兩千多年來,人們遊跡不絕、遊興不衰。尤其是農曆五月十三日的傳統蓮花山廟會,盛況空前。

登臨蓮花山 體驗涼州歷史文化遊

蓮花山與旱灘坡遺址交相輝映

蓮花山,地處涼州區松樹鎮科畦村三組劉家沿溝境內,距離涼州城區13公里。《武威縣誌》載:“名山峻嶺,嶝路(山+累)岢,盤旋曲折,宕壑森然,陟坡其上,形勢坦夷,氣象深窈,八峰環列,名曰蓮花峰。”行走在鄉間公路上,孤拔峻峭的蓮花峰即映入遊人眼簾,馳名西北的薩迦白衣菩薩索巴讓姆靈骨塔聳立峰顛。自接引寺徒步登山,山道迴環盤旋,國內罕見的天然蓮花狀山峰的各個側面展現在遊人的視野。

蓮花山下,是譽為“東漢地下博物館”的旱灘坡漢墓群。1972年11月,旱灘坡漢墓群出土92枚漢代醫簡,是1949年以來我國文獻考古工作中的重大發現之一,為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旱灘坡漢墓群由此引起舉世關注,與有著兩千多年旅遊史的蓮花山交相輝映。

史料顯示,早在秦漢間,羌族姑部落智者姑卻吉就在山上鑿臺築室;東漢初年起郡守大修祀廟,王公將弁營墓于山下;五涼時期,蓮花山是皇家御山,建有園林、別宮、狩場等宏偉建築群;唐代起,山上融儒釋道三教建築物為一體,是國內較早、較完備的三教一體名山,唐代名相郭元震、唐休景、李大亮等均建有歇殿,王維、高適、岑參等留有詠章;元代西涼王闊端及其後繼者,建涼州四部寺之一的蓮花山寺,供薩迦班智達和其妹薩迦白衣菩薩索巴讓姆弘揚佛法;明代建起善應寺,山上臺、觀、殿、閣等建築物72座999間。清同治間毀於戰亂,剩餘建築物在1917年武威大地震中搖塌。近20多年來,當地群眾陸續修建了財神殿、山門、老母宮等10餘處建築。

涼州歷史文化遺蹟分佈山壑

走進蓮花山,涼州歷史文化遺蹟隨處可見。最引人注目的景觀,當屬薩迦白衣菩薩索巴讓姆靈骨塔。這是一座仿印度制式的八角七級磚塔,始建於元代忽必烈時期,佔地面積33.2平方米。1927年武威大地震坍塌,1932年重修。從下起第一、二、三、五層均設有小門,設門位置交錯。每層置單簷,簷為磚疊澀跳出,每角裝有風鈴,至塔頂為陶製圓狀剎。周長22米,直徑6.5米,高21米,全以條磚疊砌,角角翹簷,掛有風鈴,頂有陶製古剎。

1247年,元代西藏薩迦宗教領袖薩班與西涼王闊端在涼州會談,薩班發出《告蕃人書》,標誌著西藏歸入中華版圖。薩迦史料記載,薩班之妹索巴讓姆是五明女法王,在促成涼州會盟中充當了重要的調解作用。她早年出西域取經,是女性取經第一人,活動於西夏涼州、宋會州一帶,通曉漢、夏、宋、蒙文字,長期在蓮花山上密修,後來於五月十三日虹光飛昇,成為馳名西北的薩迦白衣菩薩。

據《安多政教史》、《涼州佛寺志》記載:寺內供有用生鐵鑄成一人高,內裝有索巴讓姆靈骨舍利、兩顆牙的能仁佛像,並有像釋迦宮城尊行相的造巴讓茂遺體。《寺志》記載:“頭上有寶髻,胸部以上用褐色泥土塗抹,泥封著裝有聖物內臟的佛像,從遠處望去好象活著,招引了許多信徒。”拉強溝的水邊磐石下有她的足跡,傳說此處原無水,她用腳挪動了磐石後出現泉水。今蓮花山塔中貯有她的靈骨舍利,民間於每年五月十三日在山上舉行廟會紀念,流傳有她的許多應驗故事。

五涼時期,蓮花山在近140年內是前涼、後涼、南涼、北涼歷代國王、王后的避暑勝地。前涼國王張駿在此夏居,題有《韭露行》一詩。另有軍人在此發現奇石讖記,今尚有獸紋石遺蹟。《十六國春秋》記載有發生在此山的史事多例,是見證五涼興替的歷史名山。

北涼時期,西域高僧、中國佛經翻譯家曇無讖居涼州姑臧城,見州西山峰印記佛陀蓮花靈境,遂在此處譯出中國第一部漢文《悲華經》。此山始建蓮花寺,元代將唐靈巖寺複名蓮花山寺。一代名僧鳩摩羅什在此留有蹤跡,佛史典籍載有他在涼州譯出《華嚴經》部分,另在長安譯出《妙法蓮華經》,都給涼州蓮花山有冥冥關係。在佛道蓮華崇拜觀中,中國北方契合蓮花靈境的地方,除華陰蓮花峰外,另一峰就是涼州蓮花峰。五涼時期,此山是中西僧人“結夏”之處,僧人們在這裡翻譯佛經,在涼州一地就譯出145部佛經,創造了世界佛教文化史上“涼土譯經”嘉話。

一路遺蹟,或大或小,或顯或隱,讓人無時不在歷史裡找尋蓮花山的曾經,彷彿看到一座座寺廟庵宮、道觀樓閣矗立於眼前,在茂密的林木掩映下,人聲鼎沸,仙樂低迴,書聲琅琅,也彷彿石縫裡、小草間、峭壁處、深澗下走出許多的浮影,發出遠古的姑臧之音。遺蹟中的每一塊青磚、每一片瓦當,每一角鴟吻殘存,都訴說著久遠的記憶,沉浸在飛瀑古木、薄霧輕煙、鳥鳴迴響的幽靜之中。

張大千兩畫蓮花山

蓮花山是涼州佛教的聖地,也是旅遊的仙境,自古以來歷史名人都留有遊蹤。

唐朝開元二十四(736年),詩人王維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幕府判官,到武威後遊歷蓮花山,作《涼州郊外遊望》,題詩:“野老才三戶,邊村少四鄰。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傳之後世,現存時代最為久遠的一首,因而顯得十分珍貴。

唐朝天寶十一年(752年),詩人高適秋冬之際,擔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駐足武威與朋友竇侍御遊覽蓮花山,作《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題詩:“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躋。鐵冠雄賞眺,金界寵招攜。空色在軒戶,邊聲連鼓鼙。天寒萬里北,地豁九州西。清興揖才彥,峻風和端倪。始知陽春後,具物皆筌蹄。”

1941年7月,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的畫師張大千攜妻子兩次登臨蓮花山,讚美山勢雄奇壯觀,後來根據回憶創作出兩幅作品。於1944年揮毫潑墨《蓮花山圖》,款識:“涼州城南蓮花山善應寺,境絕幽邃,高崖懸瀑,梵宇出雲,南中諸勝或且不逮,況此邊徼耶?予遊河西,兩止其地,晨夕瞻眺,良豁美襟。爰用山樵法寫此,以代遊記。癸未秋日,大千張爰”。1946 年又畫有《蓮花山飛瀑圖》圖一幅 。其畫題跋雲:“涼州西南蓮花山梵宮琳宇,猶多之元明結構,一覽之勝,兩登絕頂,此大痴樵,方家法寫之,用作遊記,乙酉七荷月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