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LIAN DU

带你遇见更美的莲都

6月21日18:07,夏至已至

都说一场夏雨一场暑

两天的阴雨天

让整个莲都阴沉沉的

还带着些许闷热

就算不是文科生,你也应该知道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

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也就是说,打那之后

太阳直射点就要走“回头路”了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可能你对夏至的了解就此打住了

但其实

关于它的趣事儿真还挺多的

1

夏至是节气中的“老大哥”

在二十四节气中,先人最早定下的就是二至,即夏至冬至

「尚书·尧典」中,夏至还有个小昵称,叫“日永”

今天的昼长倒没有“永”这么夸张,但也够长了,足有14个小时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莲都日出日落时刻表

2

夏至只是一个时间点而不是一天

你的手机日历里边,今天一整天都标着夏至。

但其实吧,夏至指的是太阳光直射到北回归线的那一瞬间。

对,就是文章一开头那个看上去毫无逻辑的、不知道咋算出来的时刻。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3

夏至不是夏天最热的那一天

夏至,北半球的确从太阳那里接收到最多的热量,但我们得给热量一点时间,让它先触地再反弹到大气中。待热量完全释放自我,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小暑和处暑之间的“三伏天”,才是最热。不过我想,那时候的你,应该已经习惯夏天的热辣了。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4

端午和夏至关系不一般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古书里边早有考据。「荆楚岁时记」中,阖家吃粽子夏至的风俗,并没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玉烛宝典」中,百舟竞渡夏至的娱乐消遣,并不是为了投江的大诗人屈原。「岁华纪而」中,认为端午的最初起源就是夏至。书中对端午的解释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只有在夏至当天太阳才能完全合于正阳之位,关系确实密切。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事实上,在古代,夏至时分也是孑孓的进化级蚊子肆虐、各种疾病流行的时候,得提醒大家有这个意识来预防疫情呀,怎么办呢。

古人们一直觉得「五」这个数字很不吉利 (纯粹看不顺眼),看到五月初五这个日子只能连连摇头。于是大家掐指一算,这一天被pick为趋利避害的“良辰吉日”,并举办了不少民俗活动。后来,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端午。

5

在古代,夏至是要放假的

别怀疑自己,你没看岔。不是因为端午假过后还有上班气,古人可是真的会在这天放假。在他们那个年代,夏至不仅是个节气,还是个节日

夏至当天,宋朝百官有

大假三天,这个数字太奢侈太耀眼,够一个短途周边游了。宋朝米芾还为此写了一封手札,名叫「逃暑帖」,跟朋友一阵炫耀,“放假啦,我先行一步,去山中避暑消夏吃西瓜啦,勿念”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米芾 邪魅狂狷的「逃暑帖」

清代之前,全国也会放假一天,就算不够出去浪,在家当条咸鱼躺上一天也不错。等等,如此优良传统怎么没有传承下来呢。

6

古代人消暑诚会玩

早在先秦,祖宗们就开始用天然冰块制冷了。

周代出现冰窖,还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冰政”,冰块负责人称为“凌人”(这个职业真的好拉风)。汉代皇室的夏季房叫“清凉殿”,这殿中,冰块用玉晶盘装着,还配有扇扇子的仆人,凉爽到“夏含霜”的地步。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古人还酷爱冷饮,咱们对清凉的追求还真是一脉相承。

「楚辞 · 招魂」中记载:“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米酒加冰透心凉。

宋代还有“冷饮专卖店”,南宋杨万里在诗中提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那时候的街市出现了各色冰水,引得大家伙儿吃心一片。

元代,蒙古人更是把奶、果汁和冰块混在一起捣鼓出了“冰酪”,经由当时的旅游博主马可 · 波罗传到意大利,发展成了冰淇淋和刨冰。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古人其实也没有一直一本儿正经严守礼教,休闲时刻也会花式葛优瘫”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画中人半赤膊,双目下视,一盏浊酒下肚,惬意微醺

7

夏至要吃面食?

夏至自然是逃不开“吃”这个话题。

民谚说,

“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因为夏至日后收获了新麦,所以夏至食面有尝新的意思。大热天儿的,面的做法以凉面打卤面居多。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夏日且漫长

凉由空调生

虽然是多巴胺和荷尔蒙开始疯狂分泌的季节

心中默念“我不热”“我不热”“我不热”

说三遍或许可以奏效哟!

古人都放假的夏至,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审核:陈雯雯 雷 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