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员工变成废物!

“如果员工感谢华为,那我相信华为是做错了,一定是我(华为)给他多了”。

去年,任正非的一句话惹来无数争议。

要知道,人们一直以来的思维习惯是:

老板是想要得到员工的感恩、感谢和忠诚,为此,老板愿意付出较多的薪水待遇。

而员工也理所当然地期望从老板、公司那里拿到更多的薪水和好处,为此,员工愿意表现出对老板感谢、感恩的姿态、忠诚的样子。

你看,这个逻辑有什么问题?

如何把员工变成废物!

错了!

大错特错,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这就是老方说过的私心杂念,它让工作变得复杂不纯粹,也直接影响到工作业绩和结果。

公司不是交朋友的地方,也不是感情买卖的市场,当感谢和感恩也可以被钱购买、用于交换的时候,那么,感情和工作都会失去了本身的纯粹和真诚。

只能沦为一场虚伪的表演。

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最需要的是营造核心价值的能力,需要聚焦的能力,需要有契约精神。而不是梁山聚义式的义气捆绑,在如今信息化潮流、资源被快速重组的时代,团队协作的纽带必然不会再是靠感情的黏合。

因其带来的沟通、工作低效是无法被容忍的。

而且,这种关系最坏的一点就是,有把员工变成废物的倾向。

公司不是家,只认功劳和贡献;公司也必须不能是家庭,因为这与团队公平和高效的原则相违背。

必须承认,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产出多的和产出少的怎么能有一样的收益呢?

历史证明,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大锅饭注定是没前途的,它会让本事大的不愿干、本事小的干不了,于是整体拉低了价值增长的下限。

在一个连废物也活得很滋润的公司,实际上是剥削了别人的劳动果实,是机制的腐败。

个人和环境永远是相互影响的,好的公司让员工变得更好,坏的公司让员工变得更坏。

一个公司,它的员工如果今年的收入比去年的高,但员工的水平没有提升,那么这就证明公司有变废物的倾向。

好多人迷糊的一点就是,员工的收入提高是好事啊,而且工作轻松愉快,同事关系一团和气,幸福指数无疑是提升了的。

可是,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你一家公司啊。

如何把员工变成废物!

小逻辑必然遵从于大逻辑。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竞争加速的时代,它不看你过去的勋章有多少,它只会奖赏现在跑得最快、最远的优胜者,至于落后的,谁有功夫和你说再见呢。

所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优胜劣汰,本就是自然的法则。

既然如此,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都是朝不保夕的,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作为公司里的个体,员工的前途谁能负责?

还记得那个在收费站被裁撤后的大姐吗,“除了收费,啥也不会”,没有人同情,似乎整个世界都在报以嘲笑。

对一个人最阴险的伤害是“捧杀”,对一个员工最险恶的伤害是“诱杀”。

10多年前,有个刚毕业的朋友面临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是去本地安稳高薪的移动公司,还是去远在杭州的民企阿里巴巴。

遗憾的是,他选择了前者,因为当时后者的风险看起来很大。

既然有一份安稳体面的工作,为什么还要拼死拼活地去自讨苦吃呢?

常人的逻辑就是这样,厌恶风险,只要短期、易得的现实利益。

当然,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现在这个朋友已经步入中年,人生按部就班,生活波澜不惊,有资源、有人脉,也小有积蓄,这也是一种人生。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现实并没有网文中那种强烈的对比,国企是大环境,就算选择平庸,大多数人也都能活得不温不火、不好不坏,毕竟,对安稳的追求,是普通人最大的愿望之一。

可对具体的诸多小公司而言,它们本身并不具备持续温水养青蛙的资源和条件,往往一个浪潮过来,船就翻了,而船上的人因为平时的安逸变得肥重了不少,加速下沉的可能也增加了不少。

船沉没的时候,再多的温情脉脉也于事无补。

如何把员工变成废物!

今天看一篇写共享单车的报道,说某单车企业亏损严重,举步维艰,甚至面临崩盘的危机。但在和收购方谈判的时候,创始人感情上非常难以接受,认为让其“出局”的方案很不公平。

我不禁不厚道地笑了,商业是一个比丛林还要残酷无情的地方,世上只有争夺出来的“公平”,从来没有谈出来的“公平”。

不要怪别人不为你考虑,而要想好自己的筹码有多少,资本是最冰冷、最聪明的东西,你的能力和你的地位必须相匹配才行,这是再多的意气都改变不了的结果。

如果你手里有好东西,但你没有足够能力保护它,那一定是被人夺走咯。

利益使然,时势使然。

去年还在歌舞升平、志得意满,今年就已经步履艰难、生死难测。

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一个公司的生机往往都是在它最顺利的时候开始断送掉的。

继续话题,老方想起一个故事:

一个老人去捕捉野猪,开始的时候,老人树了一块木板并放了很多野猪最爱的食物,然后他每天都会在同一个地点投放食物,并多加一块木板。

慢慢地,野猪放弃了警惕,养成了每天都去收取天赐美食的习惯,当最后一块木板被钉上的时候,野猪也就成了老人的囊中之物。

工作也是如此,当你觉得舒服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危险。

人只能靠自己,唯一能对你负责的,也只有你自己。

优秀的员工从来不担心自己的饭碗,因为他自身是在不断增值的,现在的公司待遇不够,那就跳槽到待遇符合其价值的公司。

而平庸的员工往往沉迷于关系上,认为只要和上级处好关系,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可公司是做事的地方,没有价值创造的公司都无法持久存在,何况一份混日子的工作。

平庸公司的存在,又往往是老板和员工共同的合谋,一方期望获得员工的敬畏、崇拜和感恩,所以一再强调员工要做加西亚,用“我请你来不是让你证明我的决策是错的,有困难请想办法完成”、“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要做的是让其成为最正确的决定”之类的流行语给员工洗脑。

另一方则心照不宣地表示顺从听话,不管对错,一切以老板的意志为中心,老板的命令无条件服从,一切责任都有老板承担,正好不用动脑子了。

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契约塑造了一个公司的文化氛围,从而导致狼的流失,兔子的增加,公司竞争力的下降。

本质上,兔子之所以感恩,是因为其劳动价值与薪酬不对等,所以要感谢老板和公司,而一个认真做事、心理健康的员工,又哪里会张嘴闭嘴地感谢老板的。

但工作强调的是责任,而不是感恩,一个彼此充满杂念妄想的团队,互相纠缠在各种预期和期望当中,又怎么有充分的精力投入在工作上呢。

所以说,强调感恩的公司都是空中楼阁。

就老方的看法,一个健康的公司状态,应该是取得一种动态地平衡,人的组织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但要建立员工得以持续成长的机制,保证认真做事的人可以得到应有的收益,不培养出庸碌的废物去占据重要的位置,如此可让公司暂时处于不败之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任何一个自我成长、强大的组织都是有人员引进和流失平衡的,优胜劣汰,本该如此。

另外,管事和管人,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公司一定要避免产生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精致的PPT地土壤,这些往往都是废物用来自我标榜的套路。

最后,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