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军情大家谈

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从清朝军队的性质及其日常工作任务说起。

清朝是靠武力征服而建立起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军队是其支柱。但是,当时清朝没有警察,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也不准建立地方性的内卫部队。这就使得维护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的任务落到了清军肩上。

从外部环境上看,当时的清朝并无强大的外部敌人。颠覆清朝的力量在内不在外。这些决定了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主。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清军,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其中国防军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浓。这一性质决定了清军的布防是极其分散的。

清军驻防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黑龙江、吉林、盛京一带,以保卫龙兴之地;二是察哈尔、热河、密云、山海关一带,以监视北方的蒙古族,保卫京师;三是戍守西北边疆地区;四是监视内地各行省。其中监视内地各行省是最重要的,分去了绝大部分的驻防力量。

清军布防的分散和承担的任务使得清军既不可能全数用于作战,又被束缚在各地,没有一支可机动作战的部队。一旦战争爆发,从各地抽调兵力成了清军集结的唯一方法。但是战争的到来并不能取消各地守军的平时任务,相反,形势的紧张往往使统治者认为更有必要监控民众,防止生变。因此,即使是在交战地区,当地清军也无法全部抽调兵力。只能在从各地抽调一些兵力,组成临时编制的部队。这就是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不像明朝一调军队就是几十万?


与书居

首先,清朝常备军总兵力长期维持在60万至80万人,只相当于明朝鼎盛时期200万左右的三分之一左右,基数小决定了清军每次调兵规模都不可能太大。

其次,明朝之所以保持庞大兵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边境防御需要驻守重兵集团(九边总兵力长年维持在40万至60万,正统年间甚至超过百万),到了帝国中后期北方边患、东南沿海倭寇蜂起,明军不维持一支规模惊人的常备军也不行啊。

而清朝皇室坚持“满蒙联姻”,中前期除了东北沙俄哥萨克入侵和准噶尔捣乱外,自古以来困扰中原王朝的边患基本得以消除,外敌从海上入侵则要等到19世纪了。

具体到沙俄哥萨克入侵和准噶尔部来袭,这些对手虽然装备比较精良但兵力都不算多——俄军只有千人规模,小股窜犯时甚至当地少数民族部落就能将其击退。准噶尔部与清廷康雍乾祖孙3代皇帝斗了80年,换了好几个大汗,也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但其最强大的时候能抽调出来与清军作战的也只有区区几万人马。

也就是说,对手兵力相对弱小让清朝没必要为了打一场仗而调动天下兵马。

最后就是经济问题——明朝遍封朱姓宗室,到了中后期为养活这群人数不下百万之众的寄生虫集团,国库就已经入不敷出了,更别提还有各地藩王拼命兼并土地、榨取民脂民膏,万历皇帝小儿子福王朱常洵搜刮河南一省还不够,又把手伸到了山东、湖广。反正在古代农耕社会帝国每年财政收入相对固定,权贵阶层多捞一点,最后分配给国防和军队的就少一点。

众所周知,决定战争胜负的并非兵力多寡,而是国防投入和综合实力——明朝中后期每次大规模用兵(比如万历三大征)对于整个帝国来讲都是很伤元气的,而且很多战争都属于不计成本、挖东墙补西墙来维持的。也就是说,因为明廷国库空虚,反而每次用兵都要采取孤注一掷、集结重兵以求“毕其功于一役”,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萨尔浒之战和松山之战。

反观清朝虽然也有八旗生计问题困扰,但总体来讲对宗室经济剥削控制较严(这也是清朝中央集权统治空前加强的结果),国家财政收入也较明代有明显增加,因此得以支撑长期消耗战——最明显的就是与准噶尔部对抗了80年,军事上则采用步步为营的“碉堡”战术,一点一点蚕食对手势力范围,压缩敌军回旋空间和战略纵深。康熙时解决三藩、收复台湾也都花了20年左右时间来筹划、准备。而这样的打法如果换成明朝,恐怕财政上就吃不消。


网言军事

“一炮糜烂数十里。。。”从这句正史记载中就可看出古代文人对数字的浮夸,明代一个总兵也就统兵万余人(当然临近1644最后那几年以左良玉为代表那种兵匪集团不算在内)。我记得以前那部淮海战役的电影里那个著名的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表现的行军场面,非常壮阔,非常震撼,实际上也就是动员了两万士兵拍出来的,无边无际啊!以数百年前的社会生产力、组织能力以及道路交通条件,能够集中几万军队行军、驻扎、布阵、指挥、打仗已经是极限了。以土木堡为例,五十万明军这个数字就是胡话,土木堡离北京不过百余公里,五十万军队排四路纵队间隔一米都能从土木堡排到北京城,还没算粮草锱重,还别说最后被两三万瓦剌骑兵包围在山上因没水喝而崩溃,说相声呢?哪个山包能放下五十万人马!所以史书上那些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大战,个人观点基本要除以十,还可信点!


wjjt73

1 养军队,就需要钱。军队多了,自然需要更多的钱。这些多出来的钱自然要负担在老百姓的身上,所以,清朝不敢养太多的军队。

2 这个提问本身就是个历史盲。清朝想一次调动几万军队,除非是打特别大的仗,比如跟葛尔丹决战。否则的话,几千人已经不得了了。举个例子,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战争),实在无兵可用,从贵州调来80名旗兵,用时半年。

3 八旗加绿营大约八十万。听起来不少,但放在当时的土地上(1380万平方公里),几乎就找不到了。所以一打仗,往往就出现无兵可用的情况。


晴天140828856

统计口径不一样而已。

明朝实行卫所制,战时一般不征发民夫,直接用卫所兵里既不属于战兵也不算辅兵的编外丁口负责后勤,所以其实是将战兵辅兵和民夫全部统计进军队人数,基本上战兵辅兵和民夫的比例是1:1:4,60万大军其实披甲战兵只有10万而已。

清朝因为初期实行八旗制度,只有入营旗丁才算兵,临时征召的民夫不会统计在军队数量里,所以实际上清朝的军队只包括明朝的战兵和辅兵而已,统计口径只有明朝的三分之一。

所以明朝军队200万人,清朝领土比明朝大,军队才80万。

事实上你们仔细看看明朝的总兵数量就能算出来真正的兵力,明朝末期一个总镇下属战兵不超过三千,全国乱七八糟加起来得有200多个总兵,合计能作战的披甲战兵也就60万到80万左右。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清军自己的人不多,而且进关后当了主子,战鬥精神一天天下降,早期已多是用汉军旗打头陣,消灭南明政权的主要是他们,以后都是用绿营兵多,满州八旗今非昔比,可是他们不敢编太多汉军,原因人尽皆知,连火器也不愿作大的发展,汉人如上下一心造反,他们就大势去矣,所以兵马调动也很小心的。


战塲YOK1942419

这问题问得有些莫名其妙了,纯粹论调兵,清朝也有很多超过十万的啊,最次最次,八旗入关、三藩之乱、围堵葛尔丹之类的都是几十万人的调动,不过因为年代较近,具体接战人数记载比较详细罢了。调兵数和参战数是有区别的,那些被记载几十万人的战斗,核心兵力其实往往就那几万人,比如北宋伐西夏一去就是几十万,结果就那么几万人在打。

人数多的战争最容易出现在内战或者内线作战兵力方便输送的时候,要不沿黄河在开封、洛阳打,要不沿长江成都、襄樊、南京一线调兵水路并进,要不沿运河在南京、北京打,要不割据势力孤注一掷,再或者唐和吐蕃战陇右、宋和契丹战燕云这种方便吐蕃、契丹集结的地方。一旦远征,人数就不会特别多,真正赌上国运的作战其实多在十万左右这个数量级而且还是分兵,比如明初北伐(对比之前和陈友谅打可以看到,明如果想,兵力完全能过十万,但徐达等三路就带了十万人)、北宋灭南唐、唐灭突厥、北周灭齐、就算魏灭蜀主力钟会也不过十多万人分斜谷、骆谷、子午谷进汉中,这都和清的组织力差不多,人自然是可以调动更多人,但现实不是游戏,并不是越多越好的。再有,比如武帝伐匈奴,兵力总数有变化但除了最后一次,卫霍各五万之外,河南、漠南、河西之战,核心兵力其实一直是卫青本部约三万、霍去病一万多些,就算所谓“草包”李广利,武帝给他的骑兵也没超过三万,不是不能而是不合适。

远征时出兵数反而会偏少,这是世界上也是很常见的情况,清也是如此(因为大量民夫甚至绿营的调用没算兵力),对新疆、对缅甸、对西藏、对安南……,明面上的兵力就那么2—3万,不代表它只调动了这么点人,清朝好歹理论上一直到最后还保有部署远征的调配能力(赵尔丰出兵西藏),已经不错了。


昼冕

清军的制度决定了一切。

清制,60多万绿营归属于多头管辖关系,临时调动几千人就需迁延数月,甚至从千里之外的其他省调动军队。

比如,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名义上辖三省,但驻苏州的江苏巡抚本身就是分权掣肘的职务,江苏本省提督有两位,江北提督驻淮安,江南提督兼江南水师提督驻上海。如此布局是为了防止督抚串通,事实上造成通讯艰难,兵力调动异常繁琐。

同时,提督之下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各自管辖本部兵马,再之下又分守各汛,而各汛兵马极为分散,召集起来非常缓慢。很多汛兵本身还承担地方守备任务,不能调出,只得从更远的地方调兵。

因此,鸦片战争时英军进攻镇江,守备军是驻防蒙古八旗1583人,两江总督牛鉴花费4天才抽出临近各地绿营兵2700名增援。可见绿营兵即便近在咫尺也无法通畅调集和运动。

实际就是,总督接到军情,向巡抚和提督行文下达增援命令,提督向总兵,总兵向参将游击都司的管军层下达命令,再向各汛主官的千总把总下达命令,等逐级汇集起来就是一两个月过去了。除非总督巡抚提督直接命令直属队的督标、抚标、提标出战,但又兵力不足。

作为主力野战军的八旗驻防军,不归属地方体系,如前面的镇江之战,驻防青州八旗的责任就是守备镇江,所以必须死战。换句话说,如果英军不是进攻镇江而是扬州,则镇江八旗没有救援的法定义务,总督、巡抚、江南提督无权调动他们去增援只隔一江的扬州。除非是管辖镇江八旗的江宁将军下令。


张勇達州

满清是游牧民族,是土匪,那几万军队就是纯战斗人员,领导也要上阵砍人,其它不用考虑,抢!打赢洗掠,打败饿死,大明是标准国家,二十万大军实际战斗人员不会超过8万,再去掉不上一线的指挥人员,和满清一线拼杀士卒不会超过满靼的三倍,一分兵就败定了。


乐得清闲710408

明朝常备军规模大,征兵基数大,兵源总数多!而满清则明显少于明朝!

明朝南北军队加起来过百万!

北部边防需要重兵驻守,抵御蒙古鞑靼,满清后金的长期性军事骚扰!

南部也需要养兵用于防止倭寇登岸杀戮百姓!

满清入驻中原以后基本解决了以前中原王朝一直没有解决的边境问题!

这意味着不需要国家养太多兵,以至于消耗国家库存。


此时的外敌准噶尔叛乱,沙俄入侵等都属于小规模战争,不需要大规模用兵!

沙俄入侵只有两千人左右,即使装备精良也抵不住满清几万兵力驱赶!

准噶尔部用兵最多的时候不过几万人,大清至于用全国兵力对付它吗?

满清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熬死对手,而并非用雷霆手段镇压对手,因为再怎么强大的都国力经不起折腾!

例如,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人用了七八十年才彻底干废掉准噶尔部,当然他们也有好几代大汗熬死了!

康熙大帝收复台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用了将近二十载才完成统一国家的霸业!
我是娜迦,知道一点点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