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無常才是人生:讀《人生不過一念間》

閱讀|無常才是人生:讀《人生不過一念間》

福禍不定,世事無常。只有明白事物變化發展的本質,用變化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才不會偏離生活的軌道。

閱讀|無常才是人生:讀《人生不過一念間》

從古至今,凡論到超凡絕頂、無所牽掛的,那首屈一指當數莊子。莊子自稱“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也就是說,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而後保持心境的寧靜平和。這樣的境界不可謂不高,想來至今也無幾人能達到。對於莊子的境界,南懷瑾先生有個奇特的比喻,嬰兒生下來不足百天,手裡握東西的時候看似很牢,實際上卻沒有用力,在若有若無之間安詳而寧靜,這也就是一種自在。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在若有若無之間把握住萬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

人們為什麼要若有若無地去對待把握身邊的事物呢?這是因為宇宙萬物時刻都在變幻的緣故。南懷瑾先生說,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一切的事情,一剎那之間都在變化,不會永恆存在。比如兩個人拉手,第一次拉手分開以後,等第二次拉手的時候,這過程之中已經產生了很多的變化,與此同理的還有“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等理論。

閱讀|無常才是人生:讀《人生不過一念間》

一次,佛陀帶著幾位侍者出行。當時正午當頭,天氣悶熱,佛陀只覺口渴難耐,就吩咐侍者阿難:“我們不久前曾跨過一條小溪,你回去幫我取些水來。”

阿難回頭去找到了那條小溪,但小溪實在太小了,剛才一些車子經過之後,溪水之中留下了很多泥沙,如今變得混濁不堪,水不能喝了。於是阿難回去告訴佛陀:“那小溪的水已變得很髒,不能喝了,我知道有一條河就離這裡只有幾里路,讓我去那為您取水吧。”

佛陀說:“不,你回到小溪那裡。”阿難表面遵從,但內心並不服氣,他認為時間並不會改變水質,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讓自己白跑一趟。他走到那裡,發現水比剛才清澈了一些,但是還殘留許多泥沙,仍舊不能喝。於是他又跑回來說:“您為什麼要堅持?”佛陀並不解釋,只是堅持說不:“你再去。”阿難只好遵從。

當他再到溪邊的時候,發現溪水已經像路過的時候那麼清澈了,原來泥沙已經沉到了溪底。阿難笑了,快步取水回來,拜在佛陀腳下說:“您給我上了偉大的一課,無論是林中的小溪還是生命中的河流,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

溪水變混濁也只是一時,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慢慢淘淨泥沙,自然再次恢復了清澈。人們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微小變化,那麼就無法把握事物的整體,因此著眼於全體與時俱進地實施才是上佳之策。南懷瑾先生常借佛法所說的一句話來提醒世人——剎那無常。

世上萬物包括時間,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南懷瑾先生認為,想要一輩子都幸福,那本身就是一種奢求。因為幸福如同羽毛一樣飄忽不定難以把握,因此,人的畢生本身就處於禍福之中無法揣測。福禍不定,世事無常。只有明白事物變化發展的本質,用變化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才不會偏離生活的軌道。

人生之中本身就有無數得失,如果只看到自己失去的部分,卻無視未來值得去爭取的東西,那麼雖然你的生命還沒有完結,但是卻早已枯竭無力。剎那無常,然則思想可以與時俱進。只要你肯向前邁出一步,就會看到意想不到的改變。其實,我們更應該感謝“無常”,正因為有了人生的這些“無常”,我們才能夠活在當下,利用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來決定和轉變,充實自己的生命。(摘自檸檬樹著《人生不過一念間 : 南懷瑾的15堂人生智慧課》)

◆ ◆ ◆ ◆ ◆

閱讀|無常才是人生:讀《人生不過一念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