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水下机器人设计竞赛在舟山校区举行

[综合] 第二届水下机器人设计竞赛在舟山校区举行

6月9日,“遨拓杯”浙江大学第二届“水下机器人设计”竞赛专业竞技赛决赛和创意设计赛评审答辩在舟山校区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27支队伍进入决赛阶段的角逐。

第二届水下机器人设计竞赛在舟山校区举行

本届竞赛的专业竞技赛分“升降机器人”“寻球机器人”“水下直升机”三个组别进行。在第一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增加了“寻球机器人”项目的难度,新增了“水下直升机”项目。据赛事组委会负责人宋伟老师介绍,“寻球机器人”改为在水下一定深度航行,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比第一届仅在水面作业的难度大大增加了。“新增的‘水下直升机’组,要求机器人在水下一定深度分别作水平、垂直方向运动和直角转弯动作,这与学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相呼应,更具有实战性。”

第二届水下机器人设计竞赛在舟山校区举行

据了解,本次竞赛共吸引了30 支队伍共87名大学生报名参赛。他们中既有本科二、三、四年级的学生,还有部分研究生,分别来自船舶、海洋技术等专业,体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和综合。经过预赛,包括1 组创意设计赛和26 组专业竞技赛的27支队伍进入决赛。

第二届水下机器人设计竞赛在舟山校区举行

决赛阶段的实物赛在舟山校区游泳馆举行,整个泳池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对应“升降机器人”“寻球机器人”“水下直升机”三个竞赛小组。9:30,决赛正式开始,形状各异的机器人接连“跳”入水中,努力完成规定动作。“升降机器人”组的“水下竹蜻蜓”一入水,就凭借其小巧独特的造型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虽是单螺旋桨推进,在水中的作业非常沉稳;“水下直升机”组的两个作品来自同一个实验室,果然是师出同门,指定动作也完成的相差无几;“寻球机器人”将红球由水面改放至水下0.5米处后难度增加不少,据参赛队员介绍,水下作业使得摄像头采集图像时受水雾影响,给小球识别等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即使如此,各参赛队都顺利地完成了比赛。

第二届水下机器人设计竞赛在舟山校区举行

由海洋学院、机械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光电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浙江海洋大学的18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组,对同学们在作品展示、实物竞赛和优胜队答辩3个环节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审。最终,陈正老师指导,葛子赟、周缮、孙吉莉等设计完成的寻球机器人;朱江老师指导,徐宇航、来杭亮、南恩扶等设计完成的升降机器人;司玉林老师指导,王英强、毛江铭、冯仁栋等设计完成的水下直升机,获得一等奖。另有3件作品获二等奖、6件作品获三等奖,14件作品获创新奖。

第二届水下机器人设计竞赛在舟山校区举行

舟山遨拓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本次比赛提供了支持。

水下机器人设计竞赛是海洋学院于2017年创办的海洋类学科竞赛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海洋工程与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广普及海洋工程与技术、机器人控制、光机电算等相关知识,培养锻炼涉海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文 辜立忠/摄影 姚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