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的努力不值錢,戳心了

永遠不要被自己的努力感動,因為這世界永遠有無數人比你更努力。

一、年近30歲的她,一夜之間失業又失戀

最近我認識了一個年入百萬的金融高管Andy姐,典型的白富美,因為喜歡旅遊,考了導遊證,大三的時候就已經靠旅遊帶團月入過萬,之後跑過市場、開過旅遊公司。

30歲的時候突然放棄一切,從三線城市到香港讀研併成功轉型融入香港,同時收穫清華老公,事業感情雙豐收。

這樣一段開掛的人生經歷,我原以為一切的好運氣都是老天賞飯吃,約見她之後才發現所有的小確幸背後都有大努力,而這種努力,揭示了普通人逆襲的3個真相。

她告訴我,大一(2003年)的時候她媽媽月薪才1300塊,爸爸做生意失敗還在還債,而她一年的學費加住宿費就要7200。

為了養她,媽媽在幼兒園工作,中午就偷偷吃小朋友的剩飯,把給職工定量的飯菜省下來帶回家,當做他們的晚餐。

她因此三年沒有回家過年,在二本大學裡混日子,食堂裡就著一兩米飯和白菜湯果腹,不敢買新衣服,不敢參加學校任何活動,怕衣衫襤褸被人看不起。

那時候還因為自己條件不好,給不了男友物質上支持,於是他偷摸摸和網上一個小姑娘聊上了,那個女孩子很有錢。

失望之下,她回了趟四川老家。

剛好遇上08年的那場地震,她一個人慌慌張張騎了一天自行車到成都,急吼吼地給男友打電話報平安,他卻敷衍“哦,沒什麼事嘛”,當時就覺得哇涼哇涼的,因為錢,三年的感情就這樣完了。

男友的背叛,生活的貧窮,隨之而來的是自卑、敏感、成績下滑,越努力越焦慮,甚至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大三的時候,遇到一個轉機,因為一次院校聯誼,作為旅遊專業的她遇到了考上導遊證的學生會主席,他開心地告訴她,帶一個團就賺一千多塊錢。

可是當時導遊證非常非常難考,而她的目標是英語導遊(收入更高)。

這一次她沒有猶豫,報英語班、參加英語角,瘋狂練口語,結識了一個華僑,整整聊了四個月,英語水平急速上升,口語非常流利,自然一擊即中。

帶團過程中遇到很多苦都咬牙堅持了下來,賺了人生第一桶金,不僅生活費不愁,還可以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給家裡打錢回去,媽媽激動地打電話對她說:“現在我們生活過得特別好,可以吃肉了。”可是聽到這句話她哭了。

後來她非常辛苦的賺錢攢錢,用十年的人脈和財力開了一家旅行社,短短兩年,行情不好,合夥人撤資,經營不善。

有一個最賺錢的項目談崩了,僅靠日常的運轉維持不下去了,從八位核心員工慢慢縮水到只有三個人,那是最難的時候,畢業後交往的第二個男友也離開了她。

可笑,30歲生日那一夜,她失戀又失業,人生彷彿又回到了起點。

這個時候她忽然明白了關於努力的一個道理:永遠不要被自己的努力感動,因為這世界永遠有無數人比你更努力

只靠努力,真的很難改變你的命運。

為什麼你的努力不值錢,戳心了

二、沒有聚焦的努力,是這個世界上最廉價的東西

心理學博士採銅在他的著作《精進》裡面告訴我們,正確的木桶理論不是揚長避短而是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聚焦,然後持續行動

這一點,30歲之後的Andy姐做到了。

困難到發不出工資的時候,她重新出山帶團,立馬可以發出工資,但是公司實在是經營不下去了,於是賣掉旅行社和老家的房子,揣著身上僅有的20萬說走就走,去馬來西亞參加馬拉松比賽,思考未來的突破。

後來她決心報一個香港大學EMBA總裁班,拓展人脈,終於在30多歲找到了畢生的事業,成功融入香港金融圈。

不是所有人像她那樣幸運地在30歲人生重啟,但是她能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懂得殺伐決斷,聚焦自己的核心技能。

她狠心賣掉自己的房子和公司,一秒都不眨。

她剪掉束縛自己發展的枝椏,哪怕它們已經開花結果,如果不能產生持續性價值的果實,一定要斷舍離。

她認清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演講和銷售能力,找準優勢並在優勢上深挖,把事情做到極致,產生複利效應。

喬布斯曾經說過一句話:“聚焦的意思不是對必須重視的事情說“是”,而是對現有的另外100個好主意說“不”。”

他重新迴歸蘋果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對於蘋果的政策調整——聚焦只做一款爆品,蘋果每個產品都有多個版本,每個版本又有不同編號,喬布斯大刀闊斧地砍掉了70%。

成功者都在談聚焦,失敗者才談刷臉,如果你連一個專業領域的作品都拿不出手,你連T型人才都不是,何談跨界做斜槓青年,任何領域都不會承認你這位到處刷臉的南郭先生。

唯庫創始人阿何曾說:“沒有聚焦的努力,是這個世界最廉價的事物,除了感動自己和他人之外,一無是處。”

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普通人逆襲的第二個真相:聚焦,才是未來職場人的核心競爭方式。

為什麼你的努力不值錢,戳心了

三、沒有方向的船,任何方向都是逆風

經過那一次創業失敗,Andy一夜長大,可她莞爾一笑輕輕對我說:

其實失敗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間歇性凌雲壯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往哪個方向使勁兒,這是最可怕的。

一個選擇,能改變一生,英國BBC有部著名的紀錄片《7up》。

導演追蹤採訪了窮人、中產、富豪三個階層的7歲孩子,之後每隔七年就提著攝像機回訪,現在這部紀錄片已拍到了第8集,那些孩子也56歲,最新一集(63歲)將在2020年上映

導演的目的就是想通過紀錄片證明寒門難出貴子,階級的壁壘無法突破,但是事實卻大出意外,因為每7年,人生就可以重新選擇。

窮人的代表:農民Nick,工人階級姐妹花Jackie、琳、Sue

中產的代表:來自利物浦的尼爾

富二代三人組,從左往右:約翰、安德魯、Peter

這群孩子在7歲時,由於家庭背景不同,言談舉止大相徑庭,但都同樣的無憂無慮,惹人喜歡。

14歲那年,孩子們似乎也按照導演預設的劇本演了下去:富二代們都按部就班上了貴族學校,工人階級姐妹花則順理成章的去了職業學校,都同樣面對青春叛逆期。

21歲是英國的法定成人年齡,這個節點似乎也印證了那句話:成年人的世界從來不輕鬆

貧民窟的尼爾自21歲起心理就出了問題,輟學、失業、流浪、孤獨、抑鬱,他也對生活投降了,一邊倔強的對鏡頭宣稱自己很快樂,一邊領著政府救濟金四處漂泊。

但是有一個例外,農民Nick衝破了命運的枷鎖,考上了牛津大學,成為了科學家,但是他並沒有覺得自己很成功。

28歲,工人階級姐妹花Jackie已經離婚,並帶著一個孩子成了單親媽媽,模樣滄桑的像是中年人。另外幾個女孩也找了門當戶對的男人結婚生子。

49歲那年,工人階級姐妹花Jackie兩段話讓我洞悉了她的內心:

她先是對著鏡頭咆哮:

我現在身體不好,政府卻不發給我放補助了,擺明了讓我出去工作,這不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嗎?你說我的身體狀況怎麼去工作,你說?

導演問她:“你有什麼後悔的事情嗎?”

她長嘆了一口氣:“我上學時候不應該這麼懶,若再活一次,我選擇一定更努力學習。”

導演最後為我們埋下了一個彩蛋,當年不願意成為高富帥的代表的三人組中的約翰終於袒露了自己的內心與真實經歷:

他的父親在他9歲那年就去世了,其實從那一刻起,導演在片中為他制定的富二代人設就已轟然倒塌。

然而約翰很爭氣,他選擇了努力,大學時憑藉優異的成績贏得了獎學金,畢業後成了大律師,讓家人過上了最好的生活。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失敗的人都有個共同點,愛怨天尤人,愛推卸責任,自己活得不好就賴社會,實在沒人賴了就賴自己以前不努力,該做的事則永遠推給明天的自己。

而成功的人,就像片中逆襲的農民Nick,富二代約翰,我的朋友Andy姐,都明白普通人逆襲的第三個真相:

你選擇了懶惰就選擇了平庸、貧窮、不如意;你選擇了不向命運屈服,就選擇了希望、成長和成功,階層的壁壘從來都不是堅不可摧,只要你選擇努力。

為什麼你的努力不值錢,戳心了

四、跳出舒適圈,你的圈子決定你的層次

Andy姐有一個人生轉折點給我印象十分深刻,她為了躋身深圳富人圈子,就在全深圳最貴的地段傾其財力買了一套小居室,哪怕明明可以買一個更大的,只要遠一站,就可以買一個正規三房,但她寧願買一個富人區的,這樣的話她可以接觸更有錢的人,層次更高的人。

她告訴我,現在越來越覺得圈子的重要性,要是在原有的圈子裡,永遠都是量的積累,如果要實現質的飛躍,必須要學會跳出舒適區,跨躍更高的圈子,才能達到所謂的人生逆襲。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讓人震驚: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人脈圈子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從古至今,成大事者都更看重“人和”。“人和”的力量,就是圈子的力量,這種力量往往能戰勝一切。

高曉松從小就在清華大院長大,他面對採訪時自曝:

小時候我遇到什麼問題,家裡人就寫一張字條,說你去問誰誰誰。這些誰誰誰,很多都是中國頭把交椅。我隨便踹開一家的門,進去聊會天就很長知識。梁思成和林徽因就住在我家前面的院子。

在這種牛人成群的優質圈子裡長大,高曉松自帶“學霸”基因,就像他說的:“碩士在我們家基本等同於文盲。”

蘋果之父喬布斯說:“我的成功,離不開我的生長環境。我從小就在硅谷長大,周圍鄰居都是硅谷元老,他們在事業上給了我很多幫助。”

一個人所處的圈子,也可以成為拉高層次的競爭籌碼,你有多少優質圈子,你的財富空間就會更大。

普通人的圈子,談論的是閒事,賺的是工資,想的是明天;

中產的圈子,談論的是項目,賺的是利潤,想的是下一年;

富豪的圈子,談論的是機會,賺的是財富,想到的是未來和保障。

普通人努力的第三個真相就是要跳出舒適區,不斷躍遷到更高的圈子,砥礪前往更大的世界。

劉慈欣在《三體》中說:“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如果你一輩子蜷縮在自己的圈子裡坐井觀天一葉障目,那些有錢人的快樂你永遠想象不到。

一線大城市的門正在對普通人關閉,上升通道越來越狹窄,但是我們還是能通過由量變到質變的努力,由散漫到聚焦的努力,由低層次圈子到高層次圈子努力,一層一層突破壁壘,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