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科举考场:输送800多状元、10万多进士、百万多举人!

先秦、秦汉、魏晋,这几个时代,选拔人才不用考试。

比如周文王任用姜子牙、秦始皇任用李斯、刘邦任用韩信和张良、曹操任用郭嘉、刘邦任用诸葛亮,全部都没有出题考试,都是听到名声之后去请,对方一点头就算录取了。此时的人才也最为清高,三顾茅庐是最典型的实例。

中国最大科举考场:输送800多状元、10万多进士、百万多举人!

三顾茅庐

随着历史的发展,那样的方法落后了,不利于人才选拔,还容易任人唯亲。

在中国,科举制应运而生,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科举制就是考试制,笔试是最基本的和必须的形式。

笔试就得有场地。

江南有个场地,起始建于宋代(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

建康知府建造,名“建康府贡院”。到了明朝(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因此,县学、府学必须另建考棚。当时东边营的“下江考棚”,原为江宁县学考场,鸡鸣山下南京市政府大院是上元县县学考场。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考试仍在此按期举行,同时又继续派人,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建造了“江南贡院”。

发展过程:建康府贡院——下江考棚(等)——江南贡院。

中国最大科举考场:输送800多状元、10万多进士、百万多举人!

江南贡院

经过明朝的多次扩建,到了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建造明远楼“楼凡三层,作四方形,下檐出甍,四面皆窗”,明远楼是贡院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高建筑,既可号令、指挥全场,也是监临、监视考场之处。

到了清朝,这个“江南贡院”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在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江南乡试被迫停止,江南贡院建筑也遭毁灭性破坏。不过,之后短短几年,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努力之下,得到了迅速的修复。

1869年(同治八年)、1871年(同治十年)、1873年(同治十二年)又经几次增扩,规模达“房屋四百九十九间,披厂七十四间,号筒二百九十五字,共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贡院占地达数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庞大,为当时中国23个行省的贡院之最。

“号舍”,就是考生考试的小单间。科举考试是一个人一个小单间。

中国最大科举考场:输送800多状元、10万多进士、百万多举人!

号舍

江南贡院,仅仅是考试号舍,竟然有20644间!

中国最大科举考场:输送800多状元、10万多进士、百万多举人!

已经荒芜的巨型考场

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

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

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这个中国之最,当然也应该是世界之最。可以进入吉利斯世界记录了。

江南贡院,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它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还有两个名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它不仅规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影响也是最广的科举考场。在科举制时代,它是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在今天看来,它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属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巨型考场,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它存在的730余年间:

(1)输送状元800余名(平均每年超过1名。年年都有状元出,730年不间断!)

中国最大科举考场:输送800多状元、10万多进士、百万多举人!

状元

(2)输送进士10万余名(平均每年超过100人!)

(3)输送百万名举人(每年超过1000人!)

中国最大科举考场:输送800多状元、10万多进士、百万多举人!

高中了

总的情况是: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

所以,江南贡院这个巨型科举考试场,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从这儿,走出了我们今人熟悉的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他们一个个皆出自于此。金陵文化之昌盛可以想见。

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新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建设了“中国科举博物馆”。

中国最大科举考场:输送800多状元、10万多进士、百万多举人!

科举博物馆

它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目前已开放的部分场馆包括博物馆地下一层,地面上明远楼、至公堂、号舍、碑刻及南苑的魁光阁等,含11个展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