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古訓你們怎麼理解這句古訓?

清風明月Xqmmm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原文為下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當然這句話也在《荀子》《新序》《顏氏家訓》中出現,也基本源出《論語》,只是有所發揮,所以在此不一一列舉。

首先我們對比一下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和錢穆的《論語新解》中對這句話的翻譯:

楊伯峻先生的翻譯如下

孔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錢穆先生的翻譯如下

先生說:古之學者,是為己而學的。今之學者,是為人而學的。

為什麼每次提及《論語》的問題,我都會翻出楊伯峻和錢穆先生的這兩本書?因為這兩位先生是在《論語》古注轉今注今譯最先嚐試的人,而且也是頗有建樹的,後來學者在做《論語》今注的時候都多多少少參考了兩位老先生的著作。當然這都是題外話。

要從翻譯的理解難易程度上來說,楊伯峻先生的翻譯更容易理解,因為他帶了非常明顯的傾向,即讚揚前一句,貶低後一句。這也是楊伯峻先生參考了《荀子》《新序》等書做出的最後權衡。

反觀錢穆先生的翻譯,就相當於沒有翻譯。而這也正是其中的妙處。因為在註釋中錢穆先生已經說的很明白。其實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並沒有褒貶之分,只是有前後之別。現在全部摘錄下來,方便閱覽:

今按:本章有兩解。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為人也。為己,履道而行。為人,徒能言之。”如此解之,為人之學,亦猶孟子所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也。又一說:為己,欲得之於己。為人,欲見之於人。此猶荀子謂“君子之學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以為禽犢”也。今按:此兩解義各有當,然當孔子時,學風初啟,疑無此後世現象。孔子所謂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為人,指言語、政事、文學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張學以為人,惟必有為己之本,乃可以達於為人之效。孟子特於古人中舉出伊尹、伯夷、柳下惠,此皆為己,而為人之效亦見,故三子者皆得預於聖人之列。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立己達是為己,立人達人是為人。孔門不薄為人之學,惟必以為己之學樹其本,未有不能為己而能為人者。若如前兩解,實非為人之學,其私心乃亦以為己而已,疑非此章之本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非常認同錢穆先生的說法,也覺得他的解釋更符合孔老夫子說這句話的本義,但是楊伯峻先生的說法才是古代學者理解這句話的主流,即褒揚前一句,貶低後一句,為此和出現了“為己之學”這一特有學風。孔子之後,大多學者以“為己之學”為榮,以“為人之學”為恥。大抵不是他們沒有參透這層意義,只是有更多的教化作用在裡面吧。


安意如

《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真正意思是:

古(指《論語》成書前的原始大同社會)競爭學習的目的是“為(自)己"的服務對象人民服務,今(指《論語》成書時的奴隸封建社會)競爭學習的目的是“為人”治服務

一一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相近:“人(治)不為(自)己"的服務對象人民服務,“天(黨)"要“誅”他,地(人民)要“滅”他,否則亡黨亡人民國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第二十四章原文: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意思可不是古代學者的目的為自己,今天的學者的目的為別人那麼簡單的解釋。古文言不是說白話,是一字一言的理論操作語言。

本篇名意思是:在民主立法紀規矩工作時,不愛法紀規矩約束,“言(任何意見)者無罪"(十四),其章意思是:討論時提不同意見不準壓制,是法紀規矩的規定(二十四), 篇章序數相乘的得數是三百三十六,代表的意思是:“一”定要讓人們反映不同意見(二),正反意見展開辯論、競爭,求同存異,達成統一的共識意見(三),分離加倍壓制這一辯論、競爭的權力(百三),為自己的服務對象人民(己六)。這是這句文言中的代詞"之”的意思。

“己”是天干第六位,代表自己領導、服務對象人民的意思,不是代表自我的甲一。

例如:自己工作時的身體(己,睡覺時的身體是巳);自己領導服務的單位全體職工(己)等。

要準確地理解古文言文,不明白這龍的數字代表的意思這一點,永遠解釋不通文言經典。

《論語》是“言”說“吾”龍(五)的傳人傳的文化“語”言體系,不是人們隨"口"亂說的話的意思。其編排非常嚴謹,不是以往誤解的《論語》是雜亂無章的“談話語錄"。詳見《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

文/劉樹成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篇: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意思就是:古代人的學習是為了增加自己的修養學識,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表現給人看。

這算是孔子尊古諷今之詞。

孔子奉唐堯、虞舜、文武二王、周公為聖人,但同期的春秋雖然如柳下惠、孔文子之類得他盛讚,但最多稱為賢人,遠沒有聖人的高度,所以孔子算是厚古的人,認為古代人讀書是增加自己的學識也就不足為怪了。

《論語·學而》中有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就說明孔子所向往的就是“古之為己之學者”。

聯繫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的興起,學者著書立言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能得到諸侯的重用,所以說“之學者為人”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純粹形而上

甚至可以把這句話理解為罪己。

因為儒家之前的學者就是為己,而儒家出現後的儒家學者就是為人。

一個是提升自己,一個是干涉他人。

儒家主張干涉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