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防控金融风险并行不悖

进入7月份,公布2018年中国经济半年报的时点越来越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举行的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2018年省区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给出的判断是:201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基本平稳、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改善、风险总体可控。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在不断增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进一步显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总第81次)例会也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总供求总体平衡,增长动力加快转换。

毫无疑问,平稳增长仍然是2018年中国经济的重要目标。综合生产指标、效益指标、结构指标、民生指标来看,当前支撑我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有利因素在增多,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持续。比如7月2日公布的6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这一趋势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I(6月为51.5%)一致,显示制造业仍处于轻微扩张态势。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和平稳运行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进,得益于新动能的快速成长,得益于政府不断创新和改善宏观调控,得益于以内需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

但整体观察,中国经济运行并未根本摆脱减速下行压力。原因一方面是整体需求持续疲软对经济增速的影响会逐步显现,另一方面就是国际环境不可控因素增多。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将降低投资者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我国经济与产业转型涉及的重要领域也可能受其拖累。此外,去杠杆、控风险、调结构、促转型的基调未变,资管新规落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管理办法(试行)》发布,紧缩的信用环境已经波及到微观实体企业,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国内高负债率与房贷逾期情况也不可小视。

当前,一方面要按照既定部署,继续调结构、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同时推动各项改革;另一方面要防止经济减速引发其他各种风险,尤其是应警惕去杠杆导致违约事件增多。如何平衡这两方面需求的矛盾,压力在明显增大。

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格外关注下半年的中国经济政策变化,比如宏观形势转差势必会对货币政策放松施加更大压力。最近一段时间,市场在讨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去杠杆,还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去杠杆。事实上,在近年杠杆率处于高位,劳动生产率在下降或处于低位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空间很小。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发房地产泡沫,趋紧的货币政策又会使债务不可持续。此时,只有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才能为去杠杆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从这层意义上看,最近央行再度实施定向降准就是保持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从2018年7月5日起,央行将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与此同时,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23条政策措施。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总第81次)例会关于流动性的表述已经从“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变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此举意在稳定市场预期、稳定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稳定经济增长。

可以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围绕高质量发展与防控金融风险这两大主题,核心关切点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根本措施是利用好经济金融调控政策换来的宝贵时间窗口,加速推进财税改革,减少地方政府等软约束主体的“挤出效应”,降低资金、劳动力、土地等各项生产要素的成本,提高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激发市场经济主体的内生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