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岳定海)

故 鄉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嶽定海 

  我不會矯情到步魯迅先生的後塵去作一篇文章,他的故鄉充滿鄉愁與憂傷,而今天我要抒發情感的是歡樂與幸福,它們實實在在地流佈於故鄉的山野、河流、天空與大地,在我的眼睛裡微笑,也在我的心靈裡盪漾。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故鄉,名叫鹽亭。

我在四川一座宜居城市綿陽生活三十餘年了,我熟悉了這座巴蜀城市的習俗乃至獨特的味道,它風吹的方向,也是彩雲飄逸的方向,令我掛牽而久久懷念之。然而,我的故鄉的根在鹽亭,它是生我養我之地,我自小便在它的土地上奔走三十年了,青少年的印跡如我與生俱來的胎記,亙久而不能磨滅。故鄉位於川西北一隅,建縣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文化厚重,丘陵秀美,誕生了嫘祖、岐伯、嚴震、李義府、趙蕤、文同、陳書、江長貴、袁詩蕘、蒙文通、袁煥仙等史上名人,很是給老家掙足了面子添夠了光彩。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我們知道,2008年有一場慘烈的大地震摧殘了這片河山,震源自汶川映秀爆發,沿北川縣城向四圍擴散,肆虐之處,山川破裂,鄉土狼籍,我的故鄉鹽亭也不能倖免,它在地震的魔爪下被撕得遍體鱗傷,血痕累累……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故鄉,你怎麼了?

我在綿陽生活工作很有些年頭,目睹這座城市在新時代的光芒照耀下,從一個小縣城迅速崛起於天府之國而發展成四川第二大城市、中國唯一科技城,它的神奇之變,印證著祖國的奇蹟,我為它的舉世矚目而感到自豪!有時回頭一想,我離開故鄉三十餘年了,該去看看這片我熱戀的土地了。有人說,人一生有兩樣寶貴的事物不可忘記:母親,故鄉。好,說走就走,我邀集我的親朋好友驅車向故鄉行進。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綿陽到鹽亭的公路平坦,不過70公里,我們沿著大道行駛,只見熹光四射,花香鳥語,鄉村安寧,農人耕作……不大功夫,車輛駛入鹽亭兩河鄉下有名的“西部花都”,我們一行十餘人下車走進白虎村河壩頭連綿不斷的花卉大棚,它們一律用架子拱起,白色薄膜覆頂,長約三十米,寬約十米,整整齊齊地通向黛色的天邊。走進大棚,五彩繽紛的花朵在枝頭綻放,或伸出笑臉,或搖曳歌聲,我們看了一陣,心兒也是醉了……幾個姑娘正在葉叢中修枝或採擷水靈靈的花朵,她們是當地的農民,淳樸中帶著快樂,在此做花工呢。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一個姑娘告訴我,“這些玫瑰花將在最鮮美的時候採擷下來,然後放入塑料袋並裝箱後用最快的速度送到機場,上飛機運到廣州、北京甚至於非州一些國家去賣,銷路好著呢。”我聽後一陣恍然,鹽亭白虎村所在的“西部花都”是唐朝大韜略家趙蕤的故鄉,他是偉大詩人李白的師傅,也是煌煌鉅作《長短經》的作者,在他當年負笈攜妻上路去梓州長坪山隱居之時,故鄉貧困而且荒涼。然不過千餘年時光,故鄉的河水亮了,房子新了,花朵開了,並被熱愛生活的人們採摘花卉後運往國內外市場出售,不僅為生活增添美色,也讓鄉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是的,這些花的原產地在鹽亭白虎村和高團村,這些鄉野從貧窮到富裕,也不過“千年彈指一揮間”吧;而讓荒野開出幸福之花的,是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和勤勞奮發的人民!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靠近“西部花都”不遠的毛公河邊上生長著一棵風流千古的黃桷樹,它濃蔭遮天,風聲陣陣。我們一行慕名到樹下開著的那家“毛公母豬殼”酒店用餐,這是一道河鮮,魚身長著母豬般的黑點,故名。實際上它大名叫“鱖魚”,在歷代史書上,“鱖魚”出現在張志和的靈動的“漁歌子”裡,躍動在蘇東坡的豐盈的“河豚”中,水淋淋的閃著鱗片,喜慶而生動,喧響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趣……我不禁想起四十年前我在離此不到兩裡地的章邦公社當知青,盛夏脫成光胴胴與知青們跳入梓江摸石縫裡躲閃的“鱖魚”,捕撈上岸後就近找戶農家毛手毛腳地加工成熟食後吞嚥裹腹,一飽了事。孰知幾十年後此魚叫成“母豬殼”,食後味極鮮美,呵呵,人生的事,真正是白雲蒼狗一念間。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用過美味,驅車到了章邦場,我心念舊呢,去場上走走吧。鄉民在小街兩邊築起了漂亮的房子,帶樓,窗戶洞開,迎接陽光的洩入,還有一隻小雀跳躍屋脊,這畫面優美著呢……我又回想那年那山那人,吊腳樓、瓦房、泥濘小場鎮和傴僂的農民,他們在一天天老去;而今天的章邦場,在鮮活裡行走,在笑聲里長大,在豐收裡律動,在光芒裡斑斕。我沉思著走過潔淨的章邦場口,朋友們問我,是不是還去看看蘇家山?我愣是一驚,對呀,去看蘇家山。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朋友們要問了,蘇家山是個什麼寶地?讓我神往已久,我笑而又答:蘇家山或不出名,就是鹽亭鄉下靠柏梓方向的一座偏僻小山村罷,它的鄉民散居於東光廟過來挨著檬子埡的大山皺摺裡,山高溝峽,勞作艱難,農民你一家我一戶的生存在溝上巖下,夏天斷水,冬日寒冷,堪稱貧困糾纏不休的荒山之地……我這樣不厭其祥地敘述蘇家山,蓋因四十多年前我作為城鎮知青被命運安插到此地當農民,這片讓人沉重得喘不過氣來的丘陵,我在此奮爭了七年。呵呵,七年的蹉跎歲月,七年的光陰如梭啊,讓人熱血澎湃也讓人華髮早生:蘇家山作為我人生的啟蒙教師,它教育我如何在滴血的山地上奮鬥!又如何衝出“困境”的圍堵而迎接山頭磅礴而出的紅日!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朋友還在高興地對我講,蘇家山通公路後,香港紅十字會與內地密切配合,又劃撥第二期項目資金購買一批山羊無償交付蘇家山鄉民敞養,作為脫貧措施讓當地鄉民受益,現已初見成效。我舉目四望,但見公路蜿蜒,山羊成群,蘇家山也成為鹽亭脫貧致富的樣板村。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車停在蘇家山廟子灣前,我走下車立在這片讓我為之流淚又為之縈繞的大山前,山還是那道山,樹還是那片樹,然而房已不是那間房,人也不是那些人了。鄉民聽說當年下鄉的知青重回蘇家山,忙著從新建的樓房裡走出來,象迎接離開多年的兒子一樣將我們團團圍住,親熱不盡,歡喜不盡,還從各自家中將風乾的花生、土雞蛋等特產一袋一袋裝滿了塞進我的小車後箱,他們用袖子拭著閃閃淚花,懇留我進屋敘舊,鄉宴款待。我感激著道謝,凝視著一張張飽經風霜的臉,歲月的影子次第閃過,我暗暗祈福他們安康。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日頭斜掛,我們要開車到鹽亭縣城歇息,依依不捨裡向鄉民一一作別,我再眺望那熟悉又陌生的蘇家山,淚水奪眶而出……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車子順著蘇家山到鹽亭縣城的盤山公路行駛,一路經過桑樹坪、一碗水、豬槽埡和馬家山,兩邊群山柏樹參天,野禽飛翔。當駛進鹽亭縣城北街清真食店用過餐後,暮色初臨,朋友們陪伴我們去觀賞縣城亮麗夜景與“嫘祖文化廣場”,到達位於老縣委的嫘祖廣場時,只見一塔擎天,塔下人流如織,旁邊有座老建築,我知它是“寶臺觀”,唐德宗宰相嚴震的老宅。在此我反客為主當起講解,塔子是清光緒年間為紀念鹽亭名人輩出和文風高熾而建的,老建築是嚴宰相的風水寶地,一行人聽得津津有味。我講過有些疑惑,詢問陪我的老友,不是這座筆塔和“寶臺觀”在地震中被震倒了摧毀了嗎?今又何故重矗人間?老友呵呵一樂,“地震好凶哦,把筆塔與老房全震成瓦片堆了,震後不久縣委縣府做出重建筆塔的決定,也就一年時間吧,這道塔這座寶臺觀就重建好了,開放後讓各地遊客在此接受歷史人文的教化,也樹立震後重建的鹽亭精神!”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在巍峨高山廟的腳下,夜色籠罩,燈光安祥,我抬頭再觀刺向夜空的筆塔,感到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飛昇,它向人們昭示:大好山河,由我來塑!

故鄉——鹽亭,你怎麼了?(鹽亭作家嶽定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