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在校學妹的一封情書

前幾天面試一個湖美的畢業不久的學生,是男生,學視覺設計專業的,想做UI設計。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偏好,略微開始有了自己的設計風格,有激情有拼勁,唯一缺的是經驗。

後來我給他發短信說不合適,並說“持續學習永遠是最重要的”;不多久,他給我打電話,覺得遺憾;說就想學習,實習也可以。

言語間,我感到了他找一個機會學習的渴望。

我很感觸。讓我想起畢業那一年在風行網離開後,到了14年年初的時候,已經不是校園招聘的時候,社會招聘又全然沒有經驗。於是在北京面試了好多公司...

一個在活動上認識的去哪兒網的朋友,推薦簡歷後說“全然沒有符合的點,要是校招興許是可以的”。所以,當時選擇沒有很多。然而那時候很自信,覺得還可以。沒什麼擔心的。後來花了幾個小時,轉了2趟地鐵,做了1小時的大巴,終於到了。

於是這是一個起點。

起點,其實是機會。這個點非常重要。學習慾望、學習能力,首先得有一個社會起點來支撐,才能有後續的飛速進步。

現在也應該是學校找工作的高峰期,甚至部分是尾聲了。那麼我這封信主要是和大三的同學說的;不包含已經在創業的夥伴了。也是對我自己的審視與思考指導。

給在校學妹的一封情書

這個準備並不是說像期末考,用一週的時間來快速記憶。而是慢慢找準自己的可能性和偏好,並有意識的去強化,包括認知和技能。

那麼在大三或大四,怎麼有效找到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方向呢?

有一個方式簡單且有效:回顧過去3個月,自己自主花時間最多的是哪類事情;或者說在你社團活動、約會等活動滿的不可開交,突然有一天,你自主想起來的想去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是你潛意識裡自己喜愛的方向或事情。

給在校學妹的一封情書

第二、要心懷遠大的目標。13年之後是移動互聯網爆發的時間,然而我當時在校園的那一年,全然沒有任何感覺。社會在日新月異,甚至是每一分鐘都在快速演進,而我們的校園卻依舊是慢吞吞,用上一屆的教程,用上一屆的PPT,用上一屆案例,來教程我們。

作為一所有幾萬人的學校,所傳授的永遠是大眾化的、是主流的、是已經成為標配的東西。永遠不會有能力引導你感知未來正在逼近的趨勢。

而抓住趨勢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比你工作多3年、努力10倍所得的回報10倍不止。

所以在大三的朋友們,是時候跳出校園,讓眼光、視野在社會中找尋;

是時候走出學校的舒適區,去讀不一樣的書,去走不一樣的地方,去交流不同思想的人,去用一種俯視的視角重審過去;

所有的都是為了讓自己的思維能有衝突。

心懷遠大的目標,是思維的遠大;敢想。

第三,要有自己的風格或個性。說到個性,我們可能會覺得貌似沒啥新奇的。其實用“偏好”更適合,包括方方面面——

你有品味,喜歡喝咖啡,對咖啡有研究,喝哪個口味的很挑剔;

你喜歡插畫或畫畫,無關作業和任務,就是願意花很多個一整個下去擺弄;

你喜歡攝影,在校園在野外,在群人中在孑然一身時,攝影能讓你平靜能讓你感到足足的滿足感;只為內心自主的熱愛;有自己的攝影偏好風格,對攝像機、對構圖、對色彩等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論;

你喜歡山地車,在社團裡,在野外活動,你是那個組織者,你是最積極的那個,你是騎技最挑剔和驚讚的那個;

你喜歡某款遊戲,所以索性花了時間、金錢、精力通關了到底;索性研究起遊戲的規則、設計、故事等等;

...

我們越來越需要在某一個能“單點極致”的人;我們學校一路走下來都是在木桶上,把所有的板子補齊;這僅僅是基礎。

在我們自己,這個木桶中更需要有一板,突然高出來。既然高出來,我們索性讓他更高,而不是把另外的多數板子補上來。

而突然很高的這一點,就是我說的“個性”。

最細微的改變來自生活,如果是吃什麼是隨便,喝什麼口味是隨便,唱什麼歌是隨便,選A還是選B也是隨便;那麼就從這點開始改變。

生活最害怕的就是“隨便”。在下一次我們將要“隨便”之前,稍微卡頓一下,拋開旁邊的默認觀點,看下自己大腦中真實的想法是什麼,然後把他表達出來;如果沒有,就有意識的去找到它。

而這種找,就是通過各種體驗讓自己的思維脫開在原地打轉的慣性。

給在校學妹的一封情書

第四、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個,找到它並行動。這一點和第三點一脈相承。大一大二,我們做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參加了N多個社團,上了N多們課,有N多的週末活動,還間斷做了N多個兼職。2年時間,應該是所有有趣的大概都體驗完了。現在是時候cut了。一個學期一晃而過,除了常規的學習,一個學期就做一件事情。

說起來簡單,如何在眾多都想做的事情中找到這一個——這一個事情就像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個一樣,只要第一個骨牌倒下,其實順勢解決。——卻非常困難。

第三點說,如果你發現了一個略微高處其他板子的點,那麼我想這個板子大概就是可以當做這個骨牌的。

你想考研,就開始專心複習;在時間上、在交際上、在交友上,都專注於考研這個點。

你想去騰訊,就專注提升自己的思考方式、視野、技能,不管是編程還是產品。總之是要去找,並把這件事情做通透。

...

有一句話說,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我們絕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是戰略懶惰者。我們害怕空虛,所以用隨便把時間填充的慢慢;我們害怕落後,所以開始奔跑;我們在校內覺得還可以,所以我們沒有從更高的層面和高度審視自己;.....

如果找不到就讓時間空虛著,並繼續去找;如果考研,先找一個已經考上目標學校的學長,成為學友;如果...

什麼是戰略?戰略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站在未來3年看現在的自己。

而不是——嗟嘆,早知道3年前就這樣想了;早知道去年就這樣做了等等。

以現在為起點,嗟嘆過去,展望未來,基本“早知道”派。

什麼是戰術?戰術就是你確定了最重要的事情後,所有你的時間、心思、精力、行動都在圍繞這一件事進行“刻意練習”。

如果你熱愛編程,不要覺得其實的同學也一般般自己算是上等了,而是一門心思泡論壇,理邏輯,解算法,寫方法;模仿並優化一個可觀的樣本。

如果你熱愛產品,不要覺得讀幾本書,理論一通就夠了,而是要不斷精進,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己的批判能力,把所有的優秀產品都體驗個遍;寫體驗報告,寫體驗與建議,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不斷去構思原型,去繪製原型等等。刻意練習,然後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

如果....

總之,是找到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全力專注去思考、去行動;持續的刻意練習,堅持一個學期甚至一年。

相信在未來,不管自己從事什麼,你會感謝那個時期的自己。要把那些決心考研的那群人的狀態用在你覺得重要的事情上。相信你就是同屆TOP了。

能有大學4年這樣一個連續的且完全自控的時期,在一生中似乎也不見得多。所以,希望我們的在校小夥伴,在這樣的時期裡:有方向、夠專注;有聚焦、夠個性。

以上是零散無序的源於一個面試勾起的回憶的信,覺得有必要嘮一嘮。

為什麼去大公司?

要麼去大公司,要麼創業;要麼看夢想,要麼看工資。

大公司對一個新人的起飛,在速度和高度上,和小公司全然不同。

不要相信,在大公司自己就是零部件的鬼話,不如在小公司成長快。

相反,在大公司,一開始給你的是底層的思考框架;在小公司,一開始你就各種奔波行動。一個是幫你打了地基,一個是直接開始蓋樓。在第一年,似乎覺得小公司更快。但是後勁、加速度都相比和有系統學習的公司差距太遠。

就如不要相信,武大也不全是牛逼的學生只要你努力,哪個學校都差不多的鬼話一樣。

好,這塊以後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