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台,原來祕密在這裡!

市值萬億,年銷售數萬噸,進軍78個國家,成為“世界”級影響力品牌,說到茅臺,基本中國人都知道。

儘管2兩茅臺的價格接近於1克黃金的價格,但還是有很多人大肆購買。在線下實體店,飛天茅臺最高1850元一瓶,有的零售商還處於斷貨狀態。

它的影響力有多大?

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尼克松等國家領導人都喝過。在A股上市市值排行前20名的公司中,它是除了美的之外的唯一一隻消費類個股。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周總理用茅臺款待尼克松

為什麼它深得人心?

它的工藝精湛,每一瓶酒從生產到出場都要經過5年時間,30多道工序,160多種工藝環節,而且存放不滿5年的酒絕不出廠。

如今,茅臺已經成為中國的白酒代表,但無人知道市值萬億的背後卻是一位79歲老人的努力。

51年前,一個農村小夥子進入茅臺酒廠,當時只有300多名員工,年產量只有220噸,廠區荒無人煙;

51年後,茅臺酒廠成為世界品牌,員工增加至2.1萬名,年產量高達數萬噸,成為了中國的一張名片。

前後51年,他付出大大小小的努力,將茅臺從一個小品牌發展成為擁有國際影響力的白酒代表:

為了釀造出最好的酒,他一天要搬運200噸的酒糟;

為了烤出高精度的酒,他常常累得暈倒過去;

為了練就靈敏的鼻子,他不酗酒不抽菸不熬夜;

為了留在茅臺,他拒絕了年薪5萬的工作和1個別墅。

如今,茅臺已經市值萬億,而這位老總,卻仍住在80年代初建的殘舊的單元樓裡,住房面積只有80多平方米。

讓人吃驚的是,正是這樣一位樸實的人,造就了一段茅臺的國酒傳奇。

如今,這位老人79歲了,他叫季克良。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烤酒差點暈倒

為了練酒量,20年喝了至少2噸酒

在茅臺鎮,很多人把季克良當成是“神”。一位住在小酒廠邊的84歲老太太,說道:“他很了不起哦!”

季克良早已成為一個神話般的人物,但回想51年前,他剛進茅臺酒廠,對茅臺一無所知。看到的只有一帶破爛的廠房,還有大量被閒置的空地。

當時的茅臺廠有多破敗不堪?他來的那一年,茅臺年虧損80多萬,產量才200多噸。季克良一入住,東西就都被小偷偷走。

工廠效益有多差?連老廠長都住在14平米的房間裡,房子中間還用磚頭砌了一個做飯的地爐,做飯、睡覺都在這裡。

作為廠裡第一批發酵專業的大學生,眼看著身邊有的同學被分配到了中心城市,而自己卻被分到了一個離家遠環境還惡劣的地方,季克良只能咬著牙堅持下去。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回憶這51年,他笑道:“我是一個農民的子女,沒有所謂的靠山,沒有所謂的後臺,也沒有親戚朋友在身邊,遠離家鄉,在這麼一個偏僻的地方,當了這麼多年的領導……很難的,但是我過來了。”

為了瞭解茅臺傳統工藝的奧秘,他從一個生產工開始做起。

每天長達十來個小時的勞動,工作強度至少是現在工人的兩倍。由於茅臺制酒環節複雜繁多,他常常在高溫下工作,衣服從來沒有乾爽過。

沒有機械化,很多工作都需要一把手,技術也是靠老師傅的傳幫帶,當時的生產環境極其辛苦。

為了產出精良的茅臺酒,一班工人每天要烤10甑酒,從窖坑裡把糟子背出來,一甑酒糟1000多斤,來回折騰20多次,總重量有10多噸。烤10甑酒就相當於一天搬運了100多噸東西。

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天要搬運100多噸的東西!

搬運之後,到了烤酒環節,烤酒需要燒火,但爐子每天下班要滅掉,第二天早上就需要人去生火。這樣的結果是,生火的人凌晨兩三點就要上班,一直幹到下午的三四點。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如此一來,這讓初到酒廠的季克良吃不消,背酒糟的時候,他試過摔倒在3米深的窖坑裡,腰部受傷動彈不得,烤酒的時候也常常累得暈過去。

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季克良從150斤瘦到108斤。

但為了鑽研茅臺酒的工藝,從投料、蒸煮、撒曲到堆積發酵,甚至上甑,他一個環節都沒落下。

正因為對傳統工藝細節的掌握,季克良投入了其研究與改良中。1965年,季克良寫了一篇論文,上面科學總結了茅臺酒的勾兌工藝,為提高醬香、濃香、米香等香型白酒質量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與標準,極大的提高了茅臺酒的生產質量。

第一次,季克良用科學理論解讀了茅臺,將“香型”概念引入到行業當中。

為了瞭解酒的質量,本來不好酒的季克良被逼上“梁山”。

“沒辦法,要品酒,要陪客,還要說茅臺酒有益健康,所以要喝給他們看。”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季克良指導工人

1983年,季克良當上茅臺酒廠廠長後下來了,1991年又當上了廠長。往後的20年,他每天都喝酒,在廠裡三頓酒,早上品酒,中午晚上陪客。

一天半斤,一個月15瓶,一年180瓶到200瓶,20年4000多瓶。整整20年,最起碼喝2噸酒。

茅臺酒之所以一直保持獨到的口味,很大的原因是季克良一直在實踐,並不斷去改良優化。他常常深入車間、深入班組,看老師傅們如何勾、如何調,看不懂的就問,認真向勾酒師傅學習。

成功沒有秘訣,只有勤奮。儘管季克良文化高,又能吃苦,但他仍然對工藝保持敬畏心,“對茅臺酒,恐怕十年,我在這裡都沒有發言權。”

後來,他用了51年的時間,去證明自己。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擁有“最貴鼻子”

遵循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堅持把質量放在第一位

始終對產品聚焦

有人這麼評價季克良,“他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貴的鼻子。”

只要經過他的鼻子一聞,就能區分出幾百種不同年份、不同輪次、不同酒精濃度、不同典型體、不同酒齡的茅臺酒。

由於酒量小,季克良的品酒方式逐漸發生變化。他說道:“我用鼻子品酒是因為自身酒量小,靠嘴巴鑑定恐怕早醉了。另外,味覺容易麻木,嗅覺的恢復能力卻比較快。而‘好鼻子’除了需具備天生的靈敏度外,還要靠後期的開發,即不斷用其去分析和判斷,以鍛鍊它的性能。”

為了保持嗅覺的靈敏度,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不酗酒、不抽菸、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如今,老人家已經79歲了,但他仍然沒有一副“大肚便便”的樣子。

除了嚴於律己,季克良對產品質量的追求近乎完美。

這種影響有多大?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主席周總理親自向尼克松介紹茅臺酒。在國際上,還形成了一個茅臺酒日。同一時期,全國有三四十家企業都在學習茅臺酒。

為什麼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在季克良看來,聰明人就是懂得以錢賺錢、搞資本運作的人,笨人則是隻會靠自己擅長的生產酒賺錢的人,比如他自己。

茅臺酒廠缺少“聰明人”,只能繼續靠把酒做好賺錢。

上個世紀90年代,茅臺酒對白酒同行們奉行的經營原則似乎張目不視、充耳不聞,除了適當的渠道拓展和廣告營銷, 更多的時候,茅臺就幹一件事——始終對產品保持聚焦。

整個產品系,茅臺只有1個主打的茅臺——飛天茅臺。在起初,主打系列裡還有個紅星茅臺。跟飛天是完全一致的酒。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只是後者供出口,前者供內銷。但很多人本著出口就是好東西的想法,覺得飛天更好,後來就逐漸變成了飛天一種。

主打一種酒,品質就成了關鍵。在季克良的堅持下,茅臺一直堅持傳統工藝,每一瓶茅臺酒從生產到出場都要經過5年時間,30多道工序,160多種工藝環節,存放不滿5年的酒絕不出廠。

誰也不敢造假,畢竟季克良可是品酒師,只要人在茅臺,早晨的品酒會一天都不會落下,據說,四十多年來季克良喝掉的茅臺酒有兩噸多。

嚴苛要求生產出來的茅臺,才能有一種讓季克良最得意的功能——醉酒後,不會頭疼!

“這是其他的白酒種類或者是西方的洋酒所不能帶來的獨特感受。”

後來飛天茅臺的大火,也應當算是時代對季克良匠人精神的獎勵!

出廠的酒都至少是5年前的老酒,導致出廠量非常有限,這在上世紀是缺點,到了本世紀,卻成了茅臺最大的優點和賣點!

以前大家窮,商品稀缺,買得到、賣的便宜,就能發大財,現在,經濟發展後大家有錢了,買不到、賣的貴,有別人沒有的,才能成爆品!

同行們通過不斷擴品,佔領中低端市場的同時,也喪失了中高端的品牌優勢,而飛天茅臺,卻完全符合爆品的特質,並且它只有一種主打,市場辨識度還極其高!

除了靠工藝吃飯,技術的發展還需要科學知識的支撐才能把產品做好、做大。

早期的茅臺還是手工操作,非常落後。那時候的茅臺規定是5斤糧食1斤酒,直到文化大革命,茅臺酒在25年當中,大概有差不多一半的時間完成不了生產計劃。

季克良發現了二次酒產酒少和不產酒的問題,後來他求教酒師,求教生產骨幹,求教生產管理人員,並一條條的進行梳理、歸納,歸納了20個因素,接著又羅列了50條措施去解決這個問題。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經過不斷的完善,最後問題才徹底解決。季克良也因此成了第一個用科學理論解讀茅臺的人,也因為他的堅持不懈,茅臺才得以發展壯大。

到了1993年,各級政府換屆,省委主要負責人找他談話,要調他到省廳當領導。

季克良婉言拒絕。“輕工行業有54個行業,我只懂點茅臺酒。”他說。

這時,季克良已經知道,這一生已不可能離開茅臺。“心安處即是故鄉。”每天到車間聞到原料發酵的酸味,他會心安。每天嗅到早上品酒會的種種醬香,他會心安。

與此同時,茅臺酒還未達到毛主席和周總理寄予年產萬噸的願望,卻讓季克良難以完全心安。也許命運註定了季克良離不開茅臺。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包括茅臺酒在內的整個黔酒陣營幾乎全軍覆沒,集體失語。當年5月,季克良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公司黨委書記,集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於一身。這一年,季克良虛歲60。

在本該卸甲歸田的年紀,季克良帶著一幫老兄弟重新創業。質量上,他要求更加嚴格。也提出了一個“質量”理論——產量服從質量、速度服從質量、效益服從質量、工作量服從質量。

為了讓茅臺保持高水準,季克良只要在公司,每天早上的品酒會,一次沒落下。“老爺子讓茅臺整個技術的傳承來得更加快,變得更加成熟。整個茅臺技術隊伍的強大,他功不可沒。”有人評價。

正是季克良的堅守,讓茅臺在堅守質量的同時,產量扶搖直上,市值也一再創下新高,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茅臺也曾摔過跟頭

唯有保持敬畏心才能不斷前行

一路走過來,只有季克良知道茅臺的發展有多難。

計劃經濟時期,茅臺生產週期五年,資金要多,資金積壓的時間又長。其他酒一斤多、兩斤多就可以出一斤酒,而茅臺要5斤糧食才能生產1斤酒。

進入到市場經濟之後,企業發展更加困難了。資金佔用最多,週轉時間也最長,決策還很難,因為要決策5年。但誰能預測到5年後市場是什麼樣子?這些年,茅臺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

茅臺還有一個很頭疼的問題——人才。因為廠區偏僻,交通不便,外地人才不願意進來。待了20年,只有季克良堅守下來了,直到1984年,廠裡才分來2個工程技術人員。

在這麼苦的環境下,季克良一人遠離家鄉,在一個偏僻的地方,當了數十年的領導。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根本不知道怎麼熬下去。

回想這段時光,季克良感慨:“只能說我很努力。今天當我回想過去的時候,我沒有虛度年華。”

茅臺之父:他用了51年時間做出市值萬億的茅臺,原來秘密在這裡!

這種拼搏的精神滲透到每個茅臺人的血液中。

“茅臺這麼有名,但是我們的酒師很多連假都沒請過,我們的三個老生產副廠長,生病了,還在車間堅持生產,他們都是在家裡過世的。有的老副廠長,一天到晚都是在車間跟著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他不是沒有家,而是家裡人還要專門送到他那個地方去。

這種精神使得我們才有今天。所以我感到我們白酒企業,我們茅臺公司,一定要認真的貫徹落實好中央的,國家層面關於工匠精神的要求。”

曾經有很多公司開出優厚的條件,想挖走季克良。他也有了機會回到離家更近的地方。“曾經有人給我一個小別墅,那時候我的工資才幾十塊錢。那個時候告訴我年薪有5萬塊錢。我說不去不去。”

真的等到可以離開時,季克良為什麼又不走了?“去那些地方,我感到對不起茅臺。”他說。

在他心中,是茅臺成就了他。

我想,茅臺在眾多白酒品牌中存活下來並脫穎而出,成功的秘密就在於他們從不追趕潮流,懷著敬畏心去做好產品,做好事業。

“茅臺酒因為有一代一代的員工、生產骨幹、領導,都很敬業,都很專業。所以有一批有工匠精神的人在那邊生產、管理,茅臺才有今天。”季克良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