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第七位戊戌君子

陈三立:第七位戊戌君子

老叫兽:官二代加学二代。

小石君:生来就是六六六。

修水陈家乃晚清三大名门望族之一。

陈三立的名字取自《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他年少博学,才识通敏,

从小就一派名士风流的样子。

但是名士风流在考场上并没有什么卵用。

少年陈三立连续五次参加科举考试,

全都没有中。

并不是小陈才学不济,

而是小陈太过有才,

不肯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写。

1882年第六次考试,

陈三立依然我行我素。

这次的题目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陈三立依旧不以八股答卷,

而是以古散文答之。

桐城之风,汪洋纵阖,洋洋洒洒。

于是自然又遭到了考官的嫌弃。

但这次真的不一样。

主考官陈宝琛是晚清“清流党”,

就喜欢这种特立独行的正太。

他读完陈三立的卷子后,

立刻惊叹:“才学过人。”

于是陈三立被破格录取为举人。

陈三立中试,

名正言顺地拜入陈宝琛门下,

此后师徒之间情谊悠长。

后来陈宝琛成为“帝师”,

也就是溥仪的老师,

陈三立的朋友圈跟着也迅速高大上起来。

不久,陈三立就结识了维新新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同时,

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当时在做湖南巡抚。

他身为封疆大吏,却非常支持变法。

父子俩一起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疾呼,

又在湖南开创了“湖南新政”。

湘南风气为之一变,

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

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豪杰齐集长沙,一时群星荟萃。

陈三立和他们在一起“剖析世界局势,抨击腐朽吏治,乐则啸歌,愤则痛哭,声闻里巷”,很快成为这个朋友圈的明星人物。

当时,陈三立与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户部侍郎徐致靖之子徐仁铸、两广总督陶模之子陶葆廉并称为清末“四公子”。

戊戌年,

光绪帝决定全面开展变法,

提拔青年骨干进京。

本是升官发财的好机会,

但陈三立运气不佳,或者说运气太好。

那段时间他正为母亲守孝,

按照规矩不得任职。

因此陈三立免于后来的戊戌之难。

但戊戌之后,

陈三立依然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职不用。

父亲陈宝箴也被罢官,

二人一起返回老家。

一场新政,前功尽弃。

深灯孤影,父子相对。

欲言又止,唯有一声叹息。

老叫兽:他是谁?

小石君:他是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政途之上再无陈三立,

但文坛上冉冉升起一颗新星。

陈三立本就学问渊博,

致力于诗词研究,

早年就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

回乡之后,他登高挥笔,名动天下:

“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经历了家国巨变,

陈三立的诗歌中带着沉郁之气。

其诗奇崛,尤精炼字,好用奇字僻典,

属同光体中生涩奥衍一派。

而且陈三立一反清朝一派泥古气,

讲究学而不似,与古人为友,

走出自己的诗风。

陈三立:这生最大的遗憾是,不能跟苏东坡与黄庭坚在一起玩。

民国13年,泰戈尔访华,

在西湖之畔的净慈寺拜晤陈三立。

泰戈尔为表达仰慕,

专门送上自己的诗集,

但陈三立并未回赠。

陈三立:“您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敝人则不敢以敝国诗人代表自居。”

德业文章,早为世人所景仰,

而他尚如此谦虚。

而陈三立对自己的文笔,

弥自珍重,从不轻易下笔。

当时张作霖做寿,

部下想请德高望重的陈三立写篇寿序,

并且答应给万元的酬金。

陈三立:张大帅草莽土匪出身,又军阀割据,恕在下不写。

而后东北军又不断增加稿酬,

还是没被答应。

后来张作霖被炸死,

张学良找到了陈三立。

他出价两万两,

请其给父亲写一篇墓志铭,

陈三立依然拒绝。

于是张学良乃以一万金求章太炎,

而太炎执笔。

“世人于是知两人之身价矣。”

除了辞章名世,

陈三立的书法亦甚可观。

其行楷肃括宏深,淳然儒者,

古拙朴茂,自成规范,

有别于满清翰苑馆阁之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陈三立的书法名震东南。

求字者络绎不绝,

而他从不问价格,

只问求字者人品如何、学业如何。

老叫兽:陈三立。

小石君:你坐下。

退隐之后的陈三立将一片赤诚投入民族教育事业。

1903年,陈三立让出自家住宅,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学堂。

他开设数、理、化新课,

废除“八股文”和跪拜礼节,

禁止死背课文及体罚学生,

大开创新式学校的先例。

1907年,

他还出资创办了新式佛学院袛洹精舍,

由苏曼殊担任教师。

学院先后培养出了太虚大师、谢无量等一大批民国佛教界领袖。

曾有学生拜访陈三立,

询问如何增进学业。

陈三立回答:

你们首先要学的,是如何做人。

而陈三立自己,

无论是诗书还是作人,境界都已颇高。

有时甚至让人不忍直视。

一天,

陈三立回家,雇了一辆人力车代步。

付车费时,他也不问价格,

随手从口袋中摸出两个铜板,

拿出来给了人家。

车夫嫌少, “龂龂以争”。

陈三立表示很烦不想和对方说话。

他翻遍衣袋,

又找出一枚银元,加付给车夫。

但车夫更加 “喧呶不已”。

陈三立生气了:给铜元你争,给银元还是争,怎么这样讨厌!

说罢便昂然走进家门,不再搭理人家。

这时陈家人赶快出来,一问才明白:

陈三立加付银元,嫌烦不要人家找。

但人家车夫是清白人家,

认为一块银元太多,必须要找,

所以吵了起来。

车夫离去,一家人相与大笑。

惟陈三立不知笑的什么,

取过一卷古籍,继续埋头读起书来。

但也并非所有事陈三立都这样淡泊。

清朝退位后,有不少人自称遗老。

其中有“真遗老”,

当然也有很多混名气的“假遗老”。

而画家“梅翁”李瑞清持节自好,

人称“清道人”。

他晚年患病卧床,

却依然不受民国政府的资助,

只靠卖字鬻画维持残生。

这就让“假遗老”们很看不惯:

你这么清高,岂不是打我们脸?

于是他们开始造谣中伤李瑞清与寡嫂有染,一时沸沸洋洋。

这惹得陈三立大为不忿。

他自己虽然剪掉头发,不以遗老自居,

但很尊敬李瑞清先生。

这天,名流聚会之时,又有人造谣中伤。

陈三立突然站了起来,大声呵斥:

“我要代清道人打你的耳光!”

一场乱斗,使得传谣诬人者惊羞交加,相与逃席而去。

经此之后,谣言径自平息。

陈三立算是帮了“清道人”一个大忙。

老叫兽:抗暴绝食。

小石君:不是印度独有。

虽然陈三立超然于世,以诗人自许,

但他对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十分关注。

1932年,陈三立入住庐山修养时,

正值淞沪会战爆发。

他日夕坐卧不宁,

于邮局订阅航空沪报,关注战事。

陈三立白天阅读报纸,

晚上做梦时还经常喊出“杀日本人”的话语。

1933年,曾经的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

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

陈三立痛骂郑孝胥“背叛中华,自图功利”,愤然与之断交。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战火波及北平、天津,

众人纷纷逃离,一时人心惶惶。

而此时住在北平的陈三立却断然说道:“我决不逃难!”

日军气焰嚣张,很多人认为中国必败。

陈三立听后怒斥:“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任人宰割?”

1937年8月8日,

日军如狼似虎般的进入了北平城。

忧愤之中,陈三立身体健康急转直下,

终至卧床不起。

因陈三立是晚清一代诗坛盟主,影响甚大。

日军和汉奸想方设法的要招纳他,

日伺其门,百般游说,

甚至“围逼之甚无虚日”。

“胸中千秋临大节,自谓老夫唯一死”。

为了表明立场,

陈三立留下绝笔,决定慷慨赴死。

他不肯服药,拒绝进食。

9月14日,绝食五日之后,陈三立忧愤而亡。

陈隆恪、陈寅恪、陈方恪等兄弟,

根据父亲的遗愿,丧事从简。

只在上海《申报》刊登了报丧启事,

一时海内震惊。

在朝,则挺身而出,匡扶社稷;

在野,仍伸张正义,办学育人;

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睥睨生死如无物。

陈三立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真君子。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竹瑕里人。光绪年间进士。陈衡恪(师曾)、陈寅恪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