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高考」一考就是兩年,驚不驚喜!刺不刺激!

2018年的高考剛剛落下帷幕,考生們終於解放了,那麼德國也有高考嗎?

其實德國沒有所謂的“高考”,11年級(等同於國內高二)以後每次的考試都計入高考成績,怎麼樣,驚不驚喜!刺不刺激!

經常有同學和家長問,德國最好的大學是哪一所?德國大學錄取分數線是多少?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大、海德堡大學、亞琛工大各有各的長處,你很難一言以蔽之,說哪所大學在德國排第一。即使是德國媒體制作的大學排行榜,也是以專業作為標準來排名的,綜合排名並沒有多少人看重。這才是德國的高等教育現實,這也是教育該有的理念。

作為傳統歐洲大陸高等教育系統的代表,德國的高等教育以及其入學制度,都和國人所熟悉的英美系的架構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這裡沒有“高考”,學士和碩士學位制度都是近年來才逐漸普及的;大學執行的是徹底的學分制,也就是說個人完成學業的年限可以自行掌握;大學裡多大年紀的人都有,拖家帶口抱著孩子讀大學的也不在少數;德國大學執行寬進嚴出制度,無論是德國人還是外國人。教授掌握一門課的生死,沒有規定的教材,沒有規定的考試通過率,教授覺得大家學的好都能過就都過,教授覺得大家學的真不咋地,都不過也就都不過了,這一點比起國內的學生必須有較高的通過率不同。教授出題難,一掛掛一班的同學,在國內看來就是教學事故了。

德國“高考”一考就是兩年,驚不驚喜!刺不刺激!

和國人概念中的大學有差距

德國並沒有“高考”這回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進入大學就是件容易的事情。每年想要進入知名大學王牌專業的學生們,同樣競爭得頭破血流。由於存在醫科等熱門專業錄取人數配額制度,德國中學生的頭上同樣懸著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想要進心儀的熱門專業,不僅需要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學畢業考試成績單,最好還能有足夠優秀的海外交流學習經驗和出色的實習表現。這裡不是一考定終身,德國的高考Abitur是要算整個高中階段最後兩年的成績,學生的平時成績會經過一個專業的權重換算。所以臨場發揮型選手並沒有優勢。

在這場高等教育競爭的另一端,德國高度發達的職業教育體制,為那些不願意從事枯燥理論學習的學生們,提供了另一條成才之路。需要指出的是,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並不是國人一般理解中的職業教育,而同樣是一種替代高等教育方式——無論是“雙元制”與企業生產實際直接掛鉤的學習,還是進入職業技術學院接受為期兩年的培訓,培訓出來的學生都在就業市場上具有相當的競爭力。接受這種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都必須具有文理中學畢業文憑或者同等學歷,因此這種職業教育與我國的高專高職更為接近。

德國的中學分為普通中學(Hauptschule),實業中學(Realschule)以及文理中學(Gymnasium)。小學畢業後,老師會根據學生的成績、學習能力、強項和興趣建議學生進入不同的中學學習。一般來說,只有文理中學的學生有資格參加Abitur(就是德國的中學畢業考試)。

德國“高考”一考就是兩年,驚不驚喜!刺不刺激!

Abitur概況

文理中學畢業會考(Abitur會考),在文理中學的13年級舉行(12年制的文理中學則在12年級進行),各學校的 Abitur 考試結果得到全國範圍內的承認。

根據各州略不同的教育政策,具體考試科目和考試時間都略有所不同。Abitur 通常在每年的3月或4月的春季開始考核,持續到夏季的6月或7月。

Abitur 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參加5門課程的畢業考試,其中3門筆試,2門口試。

考試要求:

1) 唯一的筆試科目不能與兩門主修課是同一類的。

2) 德語和數學是必考科目,即:如果德語和數學不是主修課,就必須選為選考課。

3) 五門考試科目(三門筆試+兩門口試)必須涵蓋語言/科學/社科這三大類課程。

也就是說,兩門主修課必須參加筆試,每個學生還可自主選擇1+2=3門課程參加畢業考試,其中1門是筆試,另2門是口試。

中學畢業(Abitur)考過關不容易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都會提醒只上半天課的學生(德國中學學制如此,主要課程集中在上午,下午為選修課),不要過分貪玩,13年級的中學畢業考(Abitur)不是那麼容易的。

真正的考驗,從第11年級就開始了——進入了文理中學的高年級階段,授課方式發生了改變,轉而採用課程制,由學生自行選擇其學習課程與重點科目。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時學生修習的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和專長課程,而不再是單純的興趣選修,這兩類課程也將對中學畢業考試造成重要影響。

按照德國各聯邦州的不同規定,文理中學的課程設置也略有不同,但總體上來說是非常接近的。必修課程包括語言、文學、藝術、社會科學、數理與科技、宗教、體育等,選修課程通常即為大學各學科的基礎課程或入門課程。學生必須從必修課程中選擇兩門或兩門以上作為專長課程考試項目。

光是聽規則已經夠讓人頭痛的了,對於學生家長來說,和孩子一起認真研究厚厚的那一本《中學畢業考說明手冊》已經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其實大學教育從準備中學畢業考就開始了,過不了這一關的人,是絕對不可能適應極為偏重理論化教育的德國大學的。根據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的數據,2007年德國中學畢業考的通過率為69.9%,而實際上只有那些在畢業考中獲得優秀成績的學生才有機會,因此這一次無聲的競爭其實足夠激烈。

Abitur 成績的統計

德國中學沒有一次性的期中和期末考試,也沒有類似中國的以中考和高考的一次性定論的成績來決定最終的成績。

通常,學校任課老師依據每學期筆試成績、50~60%平時課堂口頭髮言成績和測驗的綜合評定給出學生的學期成績。

而 Abitur 筆試和口試成績,還要再算上前兩年或三年的學習和考試成績,兩者經過不同權重的相加才是 Abitur 畢業證書上的成績。

成績分為1到6分,1分為最好,5分和6分為不及格。拿到畢業證書就可以以此申請各個周的各個大學了。

德國的中學教育各州獨立掌握政策,因此各州的情況略有不同,但最終摺合後的1.0-4.0的 Abitur 成績的記分方式是一致的,也都被德國各州的大學所承認。

德國的每個大學都有獨立的招生考評體系和方法,但共同的特點是都採取“綜合選拔制度”,不僅看畢業證書上的平均成績,還要看考生的綜合素質。

即 Abitur 分數、平時成績及考生的綜合素質,三合一。

對德國高中生來說,想進一所綜合排名較高的大學難度不是很大,但如果想申請一些大學的熱門專業,比如醫學,法律等,就肯定要有一個非常出色的 Abitur 成績。

申請大學日子難熬

好不容易通過了中學畢業考,還有更加嚴峻的任務在前面——如何在申請材料中,說服每天都要處理如山的同樣表格的評審委員會,以獲得自己心儀學校的錄取通知,是每一個準大學生都必須面對的壓力。德國採取的是各所大學自行招生的制度,除了部分熱門專業如醫學、企業經濟學、心理學由專門機構分配部分學習位置之外,其他情況下大學都享有很大的自主權。

這聽起來不錯,但是對於申請者來說,往往未必如此。以前,不少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採取這樣的申請策略:利用各家大學不同的申請截止期限和發放錄取通知書的期限,手握數份錄取通知書,既不拒絕也不接受,等著自己心目中最想去那所學校的迴音。這也就意味著,可能到了開學,學校會發現有不少獲得了錄取通知書的學生,結果並沒有來報到,這就白白浪費了當年的招生名額。

如今的大學也學乖了,把發放錄取通知書的日期儘量拖後,或者有意與其他大學設定的日期接近。這樣申請人就不得不很快做出決定,否則就會錯過入學的機會。

德國大學分為夏季學期和冬季學期,分別為每年的4月和10月開學,而大部分的入學通知書會在上一個學期結束前寄出,從寄出材料到收到回信這段等待的日子也是一種煎熬,其焦急心情和看高考發榜異曲同工。

這就是德國“高考”,一個極其複雜又極為公平的考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