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老外」,中國也有自己的葡萄老酒!

一日和朋友聊天,他提及自己前陣子在某網高價誤拍了一瓶70年代的青島白葡萄酒,心裡很是糾結,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當了回冤大頭。

由此我想到以往的文章總是在介紹中國白酒,今天咱們來聊聊葡萄酒。大家知道,在國外,葡萄古董酒是收藏投資的熱門產品。那麼在中國是個什麼情況?

中國葡萄老酒值得收藏嗎?哪個時期比較有收藏價值?中國葡萄老酒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

帶著這些疑問,曾宇為您探尋中國葡萄酒百年來的前世今生。

曾經風靡古代的葡萄酒,為何近代衰微?

說起葡萄酒,大家第一反應都認為它是“老外”、是舶來品,實際上中國的葡萄酒已有上千年曆史了。

許多古典詩詞中都能發現“葡萄酒”的身影:張騫的絲綢之路將西域葡萄引入內陸,漢朝《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集解》郭璞就說到:“蒲陶似燕奧,可做酒也。”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老外”,中國也有自己的葡萄老酒!

此後人們對葡萄酒的鐘愛之情一發不可收拾。

魏晉庾信《燕歌行》詩云:“蒲桃(葡萄)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學神仙。”

唐朝李白《對歌》詩云:“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王翰《涼州詞》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宋代陸游《越王樓》詩云:“葡萄酒綠似江流,夜宴唐家帝子樓。”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老外”,中國也有自己的葡萄老酒!

葡萄酒迎來真正的輝煌是元代,幾乎可以稱為當時的“國酒”——忽必烈非常鍾愛這種酒,把它列為祭酒之一,並大力推廣到全國各地,於是葡萄酒不再只是達官貴人所獨享,普通百姓也喝得上了!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老外”,中國也有自己的葡萄老酒!

既然古時候葡萄酒這麼受歡迎,為什麼現在國人會普遍認為葡萄酒是舶來品?

葡萄酒從明清開始走向衰微:雖然在元代特別受統治者支持,可是明朝皇帝卻對它不感冒。失去了統治者支持,葡萄酒產量開始大幅度下降,加上伊斯蘭民族禁酒令以及漢人的黃酒、蒸餾酒文化日益興盛,葡萄酒又退回了小酒種的地位。隨著時間流逝,中國葡萄酒的輝煌歷史也漸漸被遺忘。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老外”,中國也有自己的葡萄老酒!

中國葡萄酒百年復興之路

其實在過去的100多年間,中國一直在致力重拾葡萄酒文化。我翻閱大量文史資料,將這百年發展史總結為以下三個時期:

01

探索期(80年代改革開放前)

解放前中國最有名的葡萄酒公司就是張裕,但當時的原料及釀酒工藝都比較“洋化”,走的是法式路線。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老外”,中國也有自己的葡萄老酒!

解放後50年代-70年代末期,我們生產葡萄酒的工藝上也並不非常成熟。受經濟條件限制,那時生產的葡萄酒主要以含汁量低的甜型葡萄酒為主;原料選擇上多以玫瑰香、佳釀、龍眼、北醇等普通品種為主;更有一些比較落後的生產廠家,會用紅糖進行勾兌。

比如在1963、1979年的第二屆,1983年的第四屆評酒會中獲獎的【中國紅葡萄酒】採用原料便是佳麗釀、法國藍、解百納、龍眼葡萄等品種,屬於甜型葡萄酒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老外”,中國也有自己的葡萄老酒!

這樣的酒是否值得收藏呢?其實現在在市面上,80年代之前的葡萄酒已經非常罕見了。主要是甜型葡萄酒不適合長期保存,所以一旦這樣的酒存放了三、四十年,品飲顯然不合適了。不過如果是從文化價值出發,還是仍有其意義所在的。

02

開拓期(改革開放後至90年代)

如果您細心觀察過老藏品,會發現80年代的葡萄老酒以“幹型白葡萄酒”居多,可見當時國人非常熱衷白葡萄酒這一品類。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老外”,中國也有自己的葡萄老酒!

究其原因,這與咱們的飲食環境分不開:元代忽必烈鍾愛葡萄酒,因為他們是喜愛食肉的民族,同樣道理法國也是一樣。但對於吃中餐的我們來說,清爽的白葡萄酒無疑是更好的配餐選擇。

這種情況直到1996年有了轉折:國外的一個健康節目發現,法國人膽固醇雖高發病率卻比較低,原因是喜愛喝“乾紅”,至此國人又一次轉變了口味。

這時的葡萄酒有沒有收藏價值呢?還是有的,但需要注意辨別。原因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前,除了一些國家重點培養的酒廠外,很多所謂的葡萄酒其實是“紅糖水”。直至80年代-90年代,我國乾紅、乾白產品才開始慢慢成熟,產品質量也有了飛躍型提升。但這時期市場上仍存在許多含汁量比較低的甜型葡萄酒

這時期我個人比較喜歡兩種藏品——味美思山葡萄酒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老外”,中國也有自己的葡萄老酒!

味美思是一種加香型葡萄酒,目前世界上味美思分為三種類型:意大利型、法國型和中國型。中國型的味美思是在國際通用的調香原料基礎上,又配入我國特有的名貴中藥,工藝精細,色香味完整

山葡萄酒則是真正中國特色。其實許多國產葡萄並不適合用來釀製葡萄酒,所以國人一直在努力培育赤珠霞、雷司令以替代龍眼、玫瑰香。但生長在東北地區的野生山葡萄卻是個例外,以其為原料所釀製成的葡萄酒,風味別具一格。

03

正軌期(90年代之後)

有兩個標誌性事件可以證明90年代中國的葡萄酒事業走上了正軌:①1994年原西北農業大學葡萄酒學院成立,培育專業人才;②1994年發佈的推薦性葡萄酒國家標準(GB/T 15037—1994)。

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是“老外”,中國也有自己的葡萄老酒!

這一時期的葡萄酒非常具有收藏價值其一,因為人才、技術、原料的逐步完善,葡萄酒質量得到飛躍性提升;其二,新出臺的葡萄酒國家、行業標準讓生產流程、工藝更加規範,收藏也更靠譜。

前文我提到過,中國的葡萄酒產品很長時間內的含汁量都比較低,難以長期保存。而真正的葡萄酒應是全汁葡萄酒,不能加水的。

1994年我國頒佈的《葡萄酒》《半汁葡萄酒》《山葡萄酒》等行業標準,正式將《葡萄酒》《半汁葡萄酒》分列開來。

所以如果您收藏的葡萄酒執行標準為GB/T15037-94,則是高水平國家全汁葡萄酒標準,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如果藏品的執行標準編號為GB/T1980-1994,則說明它是半汁葡萄酒,需注意保質。

而現在半汁葡萄酒已經劃入露酒類別,不再屬於葡萄酒。再也不用有這樣的疑惑了。

經常有人問我,“現在還有人喝國產的葡萄酒嗎?葡萄酒肯定是外國的好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一些人沒有看到中國葡萄酒背後的歷史更迭和不懈追求。雖然國產葡萄酒還在路上,但我一直堅信它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