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沒有日本族?

ws三線開花

918事變以後,日本開始了向東北進行武裝移民,當時的計劃是移民500萬,最後到1945年,除了關東軍以外,在東北的日本僑民是155萬人,居住在1.2萬個集團部落當中。

日本為了控制東北,在向東北移民的過程當中,優先選擇所謂的在鄉軍人家庭,也就是退伍軍人家庭。這樣既可以當做關東軍預備役,也可以在村莊附近進行武裝巡邏,建立民兵體系。

按日本當時的說法就是“讓具有一定素質的在鄉軍人,站在執行國策的第一線,繼承幾十年來崇高的犧牲者及其前輩們努力的成果,成為我大和民族向大陸發展的先驅和帝國的基石”。

日本希望可以通過移民,讓日本人佔到東北人口的10%,從而可以徹底消化東北。日本規定移民100萬戶,500萬人,需要搶奪1000萬公頃耕地,分配給日本移民。要知道,整個東北當時也只有3000萬公頃土地,這讓60%的東北農民成為無地戶,最後淪為勞工和日本人的佃戶。

到1945年,日本戰敗,絕大部分日本移民都被送回日本,所以在我國並沒有和族。日本戰敗以後在東北的155萬日本人,除了極少數女性嫁給中國人以外,其他人員全體通過美軍運輸艦回到了日本。但是在吉林,也有一批當時作為日本移民來到東北,最後卻留了下來的,但是,他們不是和族。


深度軍事

建國後的1953年,新中國搞了一次人口普查,順帶完成了一次民族識別,統計上報的民族居然有四百多個,單是雲南一省就有二百六十多個,貴州也報上來八十多個,經過仔細甄別、排除重複和分支、統一名字,後來確定為56個。

其中,對高山族的定位,由於遠隔海峽,無法調查到位,被稱作高山族的高山地區的原住民其實是有阿美人、泰雅人、布農人十幾個民族之多,現在的臺灣早已棄用高山族這概稱。
56個民族中,人口少於1萬人的有鄂倫春、赫哲、珞巴、塔塔爾族等7個。

除了與漢族融合較多的民族之外,很大一部分少數民族的民族主體其實都在國外,他們在國內的聚居區也基本是與他們國外主體民族所在國接壤。比如,朝鮮族主要分佈在與朝鮮半島接壤地區,俄羅斯族也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和新疆,這兩個省區也與俄羅斯聯邦接壤,同樣性質的還有哈薩克族、蒙古族等,其中蒙古族是個例外,國內的蒙古族人口

多於蒙古國人口。

還有一種情況,國名與民族名稱並不一致,比如越南主體民族是京族,京族作為我們的56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也是居住在與越南接壤的廣西、雲南兩省區。

可以說說日本了,首先日本的性質與越南是一樣的,國內沒有一個叫越南族或日本族的民族,而是主體民族京族和“和族”,所以即便是確定少數民族名稱屬性,也不可能叫做“日本族”,只可能叫“和族”。

前文說了,本身我們已經有7個少數民族的人口在1萬人以下,人口少不是“和族”的獨有特色,在中國歷史上滯留中國境內的“和族”人肯定不止1萬人,那麼為什麼當初在確定少數民族時沒有把“和族”單列出來?

個人覺得有如下三個原因:

一、最大規模的“和族”移民現象出現在偽滿東北時期,日本戰敗後絕大部分被遣送回國,日本統計有兩到三萬人滯留在了中國,其中遺孤有4000多人,僅方正縣一地就達千人之多,後來他們都被中國人撫養,
分別融入中國家庭,也有很多日本遺留女性嫁給了中國民眾,改為使用漢語。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對日認同感較高的在日本政府資助下已經回國,對日本認同感比較低的仍然留在了中國,他們和他們的後裔已經把自己當做中國人的一部分,不會認同自己是別的民族。從相貌來講,他們同中國某些少數民族一樣,與漢族沒有本質差異,很容易被漢族同化。

與漢族融合度高、分散居住、改用漢語、自身認同中國身份,這幾個要素,決定了他們沒有主觀形成其他民族的意向。

二、抗戰帶給中國人民的心理創傷嚴重,當時的國內民眾不認可他們作為一個新的民族出現,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麻煩,不把他們定性為一個新的少數民族也
未必是對他們的一種尊重和保護。
三、民族的定與歷史的淵源是分不開的,這五十六個民族只有極少數沒有在中國國土內生活千年以上,最晚的俄羅斯族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隋唐時日本人雖然頻繁造訪中國大陸,但滯留未歸的人口基數太少,沒有達到形成民族的標準,而且迅速被同化。這也是為什麼廣州有那麼多非裔人士滯留、但卻遠遠未達到一個少數民族標準的原因。

通過俄羅斯族的前車之鑑,我們大概可以推斷,未來三百年內,國內不會出現“和族”這樣一個民族。


歷來現實

在我們的歷史中,其實有將近一百來萬的日本人在戰爭結束後沒有回到日本而是選擇留在了中國,這一百多萬的日本人分別是日本殖民開墾團的普通民眾、抗日戰爭結束後繼續潛伏在中國的間諜人員、還有一部分被國民黨強行扣押下來的日本軍官和極少部分的日軍部隊。



(日本在中國開墾的民眾)

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日戰爭結束,日本人一共在中國待了14年,很多從日本來到中國淘金的民眾實際上已經融入了中國的社會。

如果再加上他們從清朝末年就一直殖民的臺灣的話,其實日本人對中國的滲入是非常嚴重的。

雖然日本失敗後有大規模的遣回民眾,但是一般會來中國的民眾大多數是在日本待不下去的失敗者,他們早已經在這裡有了家庭、有了自己的產業。

所以他們放棄回到國內的機會,他們改頭換面後,用中國人的身份繼續在這裡生存的下去,在抗日戰爭後極度混亂的年代裡,根本不可能有人會去查他們的真實國籍。

抗日戰爭結束後,嫁給中國男人的日本女人們

這些人中以日本的婦女數量最多,會從日本來到中國的女性基本也都是家庭貧寒、在國內待不下去才來到中國討生活的。

其實當時日本的資源已經非常貧乏了,他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所以一切資源都以在外打仗的軍隊為先,很多日本民眾都是因為在國內忍飢挨餓才會來到中國的。

雖然中國當時也有很多人飽受飢餓,但是他們作為掠奪者,很多時候是不會考慮到溫飽問題的。

這些日本女人在日本投降後,她們既不想回到日本國內,又深知自己國家對中國造成的傷害有多麼巨大,所以她們深怕會遭受到報復,因此在危急萬分的情況下,很多日本女人選擇嫁給了中國人。


這些日本女人主要集中在已經成為她們第二個老家的東北、還有山海關內比較北方的地區,她們嫁人的時候基本上是不看什麼要求的,只要身體完整沒有殘缺、性格溫和,即便再老、再醜一點她們都是不在乎的。

而當時的國家飽經戰亂多年,自然就出現了很多年老沒有結婚的光棍,他們在看到這些青春靚麗而又沒有絲毫要求的日本女人要嫁給自己時,自然樂得同意。

還有一部分的中國人已經有了妻子,在還有餘力繼續養活一個人的時候,同樣會多討一個日本女人,然後這部分日本女人就開始融入了中國。


在中國之所以沒出現日本族的原因

在後來中日重新建交的時候,只有極少部分的日本人選擇了回去,其他大部分的日本人因為早已經融入在了中國的社會中,和這片土地有著太多無法割捨的東西,所以他們繼續留在了中國。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中國是有著很大數量日本人的,而這一百多萬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想必現在起碼都有三四百萬人不止了。

現在我們迴歸到問題的本身,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日本族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在抗日戰爭中,日本人對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他們在中國燒殺搶掠給中國留下了濃郁到無法驅散的民族仇恨,在這種血海深仇下,留在中國的日本人想掩蓋自己的身份都來不及,又怎麼可能會公開站出來叫囂自己日本人的身份呢?

以中國民眾現在對日本人的普遍仇恨來看,所謂的日本族就是一個天方夜譚,不過大家想必都已經察覺到了現代社會部分民眾漸漸忘卻仇恨的現象了吧?

才經過那麼短短的幾十年,這種仇恨就消散得如此之多,大家想想如果再過幾十年又會發生什麼狀況呢?到時候所有隱藏在社會表象下的日本人會不會徹底地站出來,在中國增加一個日本族呢?


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的深思。

所以說中國現代之所以沒出現日本族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已經融入在中國的日本人根本沒有底氣和需求會主動公開暴露自己的身份,從現在的社會風氣中來說,公開身份對他們來說絕對是百害無一利的事情,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任誰都是不會樂意去做的。


孤客生

為什麼中國沒有日本族?二戰結束之時,中國曾經生活有上百萬的日本人,他們為什麼最後沒能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呢?

成為中國少數民族的標準

在石頭君看來,成為中國少數民族的族群至少應該符合兩個標準。一是世代生活在中國,二是從國外遷入中國的民族,應該是因為歷史原因,或者是在歷史進程中自發進入中國的族群,不能是因為殖民活動而被有組織地遷入中國。

用以上這兩個標準去衡量中國現有的少數民族,其實大家就不會再有疑義了。比如針對現在有些人經常提起的俄羅斯族和朝鮮族,其實都符合這兩項標準。

清朝阿爾巴津俄羅斯族的東正教宗教儀式,雖然宗教還保留了,但無論是教士還是平民的服裝髮式都和當時中國普通人完全一樣了

首先俄羅斯族在中國其實有著挺長的歷史。早在清朝初年雅克薩之戰期間,清朝軍隊曾經俘虜了部分俄羅斯哥薩克軍人,後來這些人被編入清朝軍隊,很早就在中國定居了下來,他們被稱為阿爾巴津人。而在後續歷史進程中,也不斷有俄羅斯人從俄羅斯來投靠清朝,比如僅僅在公元1766年到1767年這一年,歷史記載清朝就公開接納了33名叛逃到清朝的俄羅斯人。

中國的俄羅斯族絕大多數是混血人

而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因為俄羅斯國內長期政治動盪,數量更多的俄羅斯人開始以難民身份逃入中國。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幾年之內,有數萬前沙俄貴族和一些平民逃入中國,其中還包括當時一些俄羅斯國籍的波蘭、芬蘭和日耳曼人,但到中國之後,他們都被視作俄羅斯人,即民國時期許多史料所記載的“白俄”(跟“白俄羅斯”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從這些過程大家可以看出,這些俄羅斯人來到中國並不是為了殖民,也就是說不是為了服務於當時的俄羅斯或者蘇聯政府,而是多以歸化者或者難民的身份來到中國的。而且在中國生活幾百年之後,這些俄羅斯族絕大多數都是俄漢混血或者俄羅斯人和其它民族的混血,從血統上其實是跟俄羅斯本土的俄羅斯人差別挺大的。所以他們可以成為一箇中國民族其實挺正常的。

中國朝鮮族

朝鮮族的情況也一樣,中國境內的朝鮮族,主要是19世紀60年代,清朝為了防止沙俄滲透東北,開放了東北的邊禁,而當時朝鮮是清朝屬國,所以清朝開放邊禁,不光開放漢人進入東北,還開放了朝鮮人進入東北,在此期間進入中國東北的朝鮮人成為了後來朝鮮族的主體。後來朝鮮被日本殖民之後,也有部分朝鮮人為逃避日本殖民統治,來到中國。所以他們和來到中國的俄羅斯人一樣,都不是為了服務外國利益來到中國的,而是迫於生計或者因為政治原因來到中國的歸化者或者難民。當然後來日本佔領東北之後,也有部分朝鮮人作為日本拓殖團成員來到中國境內,但相對來說這些人是少數,不是中國境內朝鮮族的主體。所以其實朝鮮族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其實中國境內的外來民族也不止這兩個,其它像烏孜別克族和撒拉族的族源也可以追溯到國外,但他們來到中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和歷史上的政治原因有關,但都不是為了服務於外國利益,所以也都在近代被接納為中國的少數民族。

中國歷史上日本人的來源

而中國歷史上日本人的來源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日本對華移民,可以說是完全伴隨著近代日本政府對中國的侵略計劃而進行的。1901年,日本成立了旨在殖民中國東北的殖民組織黑龍會,開始策劃日本人來中國東北屯墾,也就是殖民。日俄戰爭日本勝利之後,這一計劃開始實施。一些日本人開始遷居到南滿鐵路周邊定居。

日本在中國的開拓團生活場景

918事變之後,奉天獨立守備隊中隊長東宮鐵男向918的策劃者之一,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井莞爾提出組織日本復員軍人到中國定居的計劃。石井莞爾又綜合考慮了其它類似計劃,最終制定方案,提交日本國會通過之後開始實施。

1932年開始,日本在國內11個縣招募了大量退伍軍人,統一組織移民到了當時的黑龍江省佳木斯,揭開了日本大規模殖民中國的序幕。1936年,日本廣田弘毅內閣更是將“滿洲移民計劃”定為其“七大國策”之一。他們計劃從1937年開始,10年從日本移民100萬戶,500萬人到中國東北。

殖民中國的日本家庭

如果這一計劃得到完全實施,可以說東北的人口結構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當時東北地區的總人口只有3000萬。如果十年之內就湧進500萬日本人,就等於日本人會佔到東北差不多六分之一的人口了,而他們還實際上掌握著當時東北的政權,並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佔據絕對優勢,可以說如果真走到那一步,東北離被日本完全吞併也就不遠了。

日本開拓團的女性集體勞作

當然因為後來戰爭的進程日本越來越被動,這個移民計劃沒能完全按照日本人的如意算盤得到實施,但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日本在東北的移民還是已經達到了166萬人。而這些日本人,其實是完全服務於日本政府利益,為日本對中國殖民侵略服務的人,所以被中國視為“不穿衣服的侵略者”,中國當然不可能讓他們在戰後繼續留存中國。

所以在戰爭結束後,這些日本人被中國政府迅速遣返回日本。當然日本人在中國的人數實在巨大,當時確實有一小部分日本婦孺因為傷病等原因滯留在中國,後來就在中國定居了下來。但對於因為殖民原因來到中國的日本人,中國當然不可能從官方角度承認其少數民族的身份,因為那樣就等於承認其殖民活動具有正當性。所以中國沒有“日本族”或者“和族”這個少數民族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情況了。


桃花石雜談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一共有56個民族,由於歷史上中國長期扮演著大國強國的角色,對周邊各國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周邊各國都曾有大量人口遷徙來華,加之千百年來的領土變遷,於是在我國境內就生活著大量跨境而居的民族。這些民族在我國是少數民族,但有可能是鄰國的主體民族。

朝鮮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東北延邊地區,同時這個民族也是朝鮮、韓國的主體民族;蒙古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內蒙古以及新疆北部、青海北部等地,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東北和新疆,同時也是俄羅斯的主體民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茲別克等族廣泛分佈於我國新疆和中亞地區;京族在我國主要聚居於廣西、雲南靠近越南邊境處,同時也是越南境內的主體民族......許多周邊鄰國的民族皆在我國有分佈,唯獨日本民族沒有。

相比陸上鄰國而言,日本是一個島國,受制於古代航海條件的限制,大和族本就不大可能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當然在唐代日本曾一度掀起遣唐使熱潮,這其中也有人改了漢語名字,然後在中國安家定居之人,李白的好友晁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所以嚴格意義上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確有部分人有大和族血統,但這些人沒能形成聚居的民族共同體,他們始終是以個人身份生活在中國,類似於今天的矢野浩二。隨著他們的後代祖祖輩輩和中國本土居民通婚,實際上這些人的後代已經沒多少大和血統了。

近代史上日本曾大力向被其佔領的臺灣、東北等地移民,這些移民不同於歷史上的遣唐使——遣唐使是主動融合到了華夏民族,而這些人其實是日本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棋子。那麼既然是侵略擴張的產物,隨著日本戰敗投降自然被遣返回日本了,也有極少部分和中國人結婚生子而留在中國的,但他們的後代其實和歷史上遣唐使的後代一樣以個人身份融入了華夏民族而沒形成獨立的民族。

一個民族必須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一定的聚居群體——歷史上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民族有很多,但隨著歷史變遷有的民族失去了自己的特性,逐漸和別的民族同化:鮮卑、契丹以及遷徙到中原的波斯人、猶太人如今都沒作為獨立民族存在。相比之下日本大和族則更為特殊——畢竟這是一個對中國人民犯下過嚴重罪行的民族,那些已融合在中華民族內部的具有和族血統的人又怎麼會主動提及此事呢?況且他們的日本血統也不能證明他們就是日本人啊——就以上文的晁衡後人為例:他們家祖祖輩輩世居中國,與中國人通婚,他們的心理文化認同就是中國人,這還能稱之為日本族嗎?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也有日本血統,難道就是日本族?因刺殺漢奸丁默邨而犧牲的中統特工鄭蘋如也有日本血統,可人家是抗日烈士,難道也是日本族?所以在中國這個民族是不存在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組成的和諧大家庭,也有很多的民族和外國國家的名字一樣,如:朝鮮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


哈薩克族 中國的少數民族,和哈薩克斯坦同屬一個民族,由於歷史的原因而各分東西,人口125萬。

朝鮮族 和朝鮮同屬一個民族,由於朝鮮的殘酷剝削統治而越界進入中國繁衍生息,人口180多萬。

俄羅斯族 古代俄羅斯移民的後裔,由於時代的變遷除了還使用俄羅斯的語音,已經和現今的俄羅斯沒有什麼共同之處了,擁有其獨特的民族體系,人口15000多人。

蒙古族 中國傳統的遊牧民族,和外蒙“蒙古”同屬一個民族,由於前蘇聯和蔣介石達成的恥辱協議而使兄弟分離,人口1000多萬。


中國為什麼沒有日本族?抗日戰爭時期,大批的日本鬼子進入中國,這其中就包括大批的日本普通民眾,日本先後投入中國的兵力約400萬人,日本在中國東北也移民大批的日本國民在此繁衍,以達成永久侵佔中國領土的險惡目的,由於日本戰敗,進入中國的日本人大部分都已經回國,沒走的就此隱姓埋名,包括日本人的後裔,由於中國的政策開放,近幾年就有很多的日本後裔回到日本認族。

中國人因為歷史的原因,從骨子裡就仇視日本人,就算有留在中國的日本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成立日本族,中國不允許,中國的老百姓也不答應毫無人性的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生存。

由於日本的地理位置處在8000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200米處,太平洋板塊愈發脆弱,海溝以每年10釐米的速度向日本本土靠近,總有一天日本將不復存在,現在就有很多的日本人要認祖歸宗,說自己是中國人的後裔,為將來日本沉沒尋找好出路。

將來日本人由於災難大批人進入中國成立所謂的中國“日本族”你會同意嗎?


如影隨形lxy

中國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曾經有許多的民族存在,經過朝代的更疊,不斷演變成支系繁多,族稱眾多的局面。


1953年,國家進行人口普查,經過彙總上報,登記的族稱不同的民族竟然多達400多個。國家對這些民族進行了科學的識別,按照發源地、居住地、語言、生活、歷史進行了調查,於上世紀70年代,彙總確認了55個少數民族。加上漢族,一共56個民族。


這些少數民族,儘管語言不同,但是其發源、居住、歷史、生活等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日本人,儘管歷史上與中國有過交往頻繁,但是並沒有大規模的人員來往。同時,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日本領土與中國並不接壤,這客觀的為日本民族的相對獨立創造了條件。

日本人與中國大規模來往,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五十年代以後,居住在中國的日本人大部分都被遣返回國。也有一些日本人自願留在中國加入中國國籍,但被稱為日裔中國人。

隨著時代的推移,這些日裔中國人也逐漸被同化。加上歷史的原因,以及幾十年來與中國的感情,這些日裔中國人更加認可自己是中國人。

我的一位鄰居,她父親就是日本人,上世紀五十年代,懷著贖罪的心情自願來中國,支援中國建設。六十多年了,在中國安家,加入中國國籍。幾十年就回去過一次,他說中國就是他的家,他就是中國人。

他現在漢語說的遠比日語好。而且,還是河南話。我問過他,想回日本嗎?老頭說:中國人去日本弄啥嘞?


逸飛嶺伯爵

世界上沒有日本族這個民族。日本只有和族、琉球和阿努伊人,而後兩者的人數實在太少,因此日本通常被認為是和族的單一民族國家。眾所周知,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並沒有日本族(和族)這個民族。

看起來似乎正常,中國與日本相隔著寬闊的日本海,中國沒有日本民族有什麼奇怪?可是,只要對中國民族狀況,中日交往的歷史有所瞭解,你會知道這件事情並不平凡。

中國55個少數民族大部分生活在邊疆,許多民族背靠相應的民族國家。只是他們對中國已高度認同,自認為是中國人,至於語言、風俗和習慣,和鄰國主體民族還是相同r 。

比如說,朝鮮族對應的朝鮮和韓國,蒙古族對應的是蒙古國。西北類似民族有俄羅斯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都有相對應鄰國。柯爾克孜族是中國的叫法,國際上通常稱吉爾吉斯族,對應的是吉爾吉斯斯坦。類似的情形有撒拉族,他們通常被土庫曼斯坦人視為海外同胞。而在西南地區,京族是中國少數民族,在越南則是主體民族;傣族是中國西南重要的少數民族,在泰國、老撾、緬甸,則是居於第一位第二位的主要民族。

中國一共有14個陸上鄰國,上述情形有10個之多。除中國蒙古族人口比蒙古國還多以外,其他情形都是:在中國境內是少數民族,背靠有人口更多的主體民族國家。他們不願“迴歸祖國”,除現實羈絆之外,我想還有個重要原因:他們雖為少數民族,卻不受迫害,各項權利都得予保障,和平寬容的環境使他們願意“歸化”,成為中國人一員。

回到問題的本身,為什麼中國沒有“日本族”(和族)這個少數民族?是不是在中國生活的日本人太少,以至於沒有形成一個民族呢?

其實不是。日本人在中國並不算少,他們沒像其他民族那樣有“少數民族”意識,而是完全歸化,自認為是中國人。這裡面有不少血和淚的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政府開始大規模殖民中國東北,廣田弘毅內閣為此還制定了“20年移民百萬”的計劃。這些移民中,除軍隊攜帶親眷,還有軍政要人、工商界人士移民,大部分都是日本國內的農民,被稱為“開拓團”。推進如此大規模的移民計劃,日本政府顯然是想改變東北人口結構,永久地站住腳跟。

二戰後期的中國戰場,情勢變化得非常迅速。1944年,日本人還在豫湘桂戰場把中國軍隊打得一片潰敗,並且把偽滿州國牢牢控制在手裡,移民計劃還在推進。可是到第二年,日本兵敗如山倒,數十萬關東軍在蘇聯軍隊攻擊下,迅速瓦解。失去軍隊保護的日本僑民、開拓團民,他們被迫拋棄積累多年的產業,驚恐地向沿海集中,以期乘船回國。

當時日本在中國已有三十多萬僑民。在中國人眼中,他們自然是依附日本軍隊的侵略者;而在當時,他們往往是身份普通,無依無靠的弱者,大部分是老弱婦孺。數十萬人緊急行軍向中國港口撤退,晝伏夜行,跋山涉水,險境重重。

逃難人群中,不乏飢餓、生病、受傷者,很大部分還是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不使孩子死去,就把孩子送給中國人撫養。其中還有一些父母雙亡的遺孤,他們被拋棄在途,面臨餓死凍斃的慘境,也被中國人收養。

據檔案記載和老人回憶,當時長春火車站幾乎全是日本人。一位老人回憶,當時等待逃離的日本人躺在地上,“大人也是身上都長鱗,咱瞅著是心難受,外面那蒿子欞上那小墳包,都埋的是小孩。”很多人擠不上火車,只好將孩子沿途扔。能講漢語的,哀求中國老百姓收養自己的孩子。由於日本已經深入侵略中國,內地很多省份都有來不及撤退、或被拋棄的日本人,大部分都是婦孺,他們默默在中國紮根生活下來。

收養難民這件事情上,這些偉大的中國人表現出以德報怨的博大胸懷,他們的做法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芒,這是任何詆譭仇恨都無法抹煞的。

1950年代,日本政府曾兩次調查,當年殘留中國的日本人有兩萬多人。為方便管理,日本政府將這些殘留未歸的日本人一律宣告為戰時死亡,註銷戶籍。這些日本人失去祖國的認可,並且也已加入中國國籍,從法律上說,他們已經算是歸化的外國人。五六十年代,中國進行民族認定,沒有把在華日本人視為少數民族。對於這段慘痛歷史,誰也不想把它拿出來展示,變成自己身上的標籤。

六十年代,部分日本遺孤長大,思親之情日益濃烈。他們的親生父母也沒有放棄尋訪孩子的努力,於是就有了“遺孤尋親”的活動。恰逢中日關係轉暖,一些日本個人和團體,他們在中日友好協會、中國紅十字會的幫助下,會到中國尋找“殘留日僑”。

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尋訪日本遺孤,幫助他們赴日尋親,這成為中日交往的大事情,成是中日友好的象徵。當時的中國遠比日本貧困,日本遺孤為改善生活,通常都會積極地尋親。對當時人而言,具有日本血統並不可恥,反而是人人羨慕,改變命運的機會。我想,這沒有什麼好苛責。

“日本遺孤尋親團”的活動持續了很久,一直到2000年後,它見證了中日建交之後最友好的一段時期。2000年以後,當年殘留中國的日本兒童都已成年,他們大都已經生兒育女,而他們在日本的父母親人,基本也已經去世,很難尋訪。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生活大大改善,到日本生活已經沒有那麼大吸引力。遺孤尋親的活動,逐漸減少。

直到今天,仍有一些“日本遺孤感恩團”到中國訪問。他們很多都已是耄耋老人,回東北祭拜他們的養父母,探視撫育過他們的這片土地;還有一些則是“日本遺孤”的後代,他們對中國人民有很深的情感。

直到現在,中國還有少數的日本遺孤後代,具體有多少人,已經難以確計。我想,這也已經完全不重要了。


菁城子

鄰國的心態

在中國的周邊鄰國中,對中國人民影響較大的國家,當然是日本國。如果下一次中日戰爭爆發,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在亞洲日本亦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家,也是一個最有爭議的國家。

因為國土曲捲而狹長,日本人容易形成一種侷促狹隘的眼光和複雜的心態,既偏激又固執,既自悲又自傲。日本人的性格形成與他們的地理環境和地域資源分不開的,一方面他們有善於學習其他民族,一方面又說明了他們是一個心胸狹隘的民族。這就是人們通常稱之為“島國心態”------認為自己族群最特殊、最優越的心態。這種心態是難生存於脫離自身外的世界。

繞不開的侵華戰爭及歷史遺留。

當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14年,從國內移民到中國東北的人數高達160多萬人。

當時,東北各大中城市風景優美的地區,多半劃為日本人的住宅區。而天皇投降詔書一下,東北的百萬日僑瞬間便成了“難民”。更讓這些日本僑民心寒的是,日本政府採取“棄民”政策,使他們陷入了極度困難的境地。

在中國沒有被遣返的僑民,都是“化整為零”,用種種方法,融入了中國社會之中,大批年輕婦女嫁給了中國人,進入了中國家庭。許多有一技之長的日本人,如工程師、技術員、熟練工人擔心回日本找不到工作,也紛紛要求中國留用,不願回國。

關內的日僑沒有東北的多,但他們也害怕回國後沒飯吃、沒房子住,都是千方百計地設法留在中國不走。而且關內對日僑留華的政策要比東北鬆得多:當時北平有令,日本婦女若已嫁給中國人,可申請加入中國國籍即可免遣返。

在這樣歷史背景下,留下的日本人本身要趨吉避凶,隱名埋姓減少曝光度,加上中國人本身從骨子裡就仇視日本人,就算有留在中國的日本人想成立日本族,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也是不允許。

追隨下的無奈

時至近日,長期以來部分日本人常常“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甚至把一些國家的正常舉動也視作對自己安全的蓄意威脅。為了應付這種根本不存在的安全威脅,他們常常做出一些過分的“準備”:一方面是努力使自身變強,成為強者,為此甚至不惜採取擴張主義政策侵略周邊國家;另一方面則是追隨強者,實用主義地尋求強者的保護。

儘管日本和美國是同盟關係,儘管日本社會層面相當推崇美國文化,但讓日本真心實意追隨自己的老大哥,將自己搬入美國模式,貼上美國標籤,對日本來說,也是不能做到這一點。

上面說過日本人是一個自私、狹隘的民族 ,另外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扔在自己頭上的兩顆原子彈,給它們的同胞造成了難以承受的苦難。 所以日本族在中國的土地上不會出現,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也不會出現。


琴川學院派

民族是一個外來詞彙,西方實語境下具有政治意義,用以表達文化、語言、歷史或宗教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

中國本來沒有民族的概念,歷史上雖然有“華夷之辨”,然而華夷的區別並不是斯大林提出的“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從共同的文化特徵中顯示出來的共同的心理構成”,而是中國質樸的文化觀“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因此,匈奴王子金汨磾能成為漢武帝的託孤大臣,李陵也成了黠戛斯的始祖。

到了清末,中國勢衰,西方文化強烈地衝擊著古老的東方朝貢體系,中國接受了很多西方概念,民族概念就是其中之一。西方視角的民族概念衍生出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民族國家等政治概念,這與中國傳統的“天下觀”有很大不同。為此,近代學者折中古今學說,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詞彙,用以在國際指代“中國人”,用心頗為良苦。

孫中山沿襲此說,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是中國現代國家之基礎。現在的中華民族的官方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的統稱。這其中,並沒有日本族。日本福岡市博物館展出的“漢委奴國王金印”,說明日本國與中國在東漢時期就有交流。有說法稱,“徐福東渡”的蓬萊仙島實際上就是九州島,天照大神就是徐福本人,民間多有此說。

在歷史上,有很多民族都湮滅了。然而日本由於孤懸海外,少有侵略征服,一直存續到現在。可是,怎麼這麼久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56個民族中沒有日本主體民族“和族”呢?

相比英吉利海峽,日本與中國大陸間隔著黃海、東海,暗流很多,風暴也多,在航海不發達的古代,由日本來到中國的旅途,危險重重。李白曾經給阿倍仲麻呂寫過一首哀悼詩,因為李白聽聞他出海返回日本遇到風暴死在了海上。

(安倍仲麻呂)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哭晁卿衡》

除了海上途徑,還有朝鮮半島的陸路。不過,朝鮮中國自秦漢至隋唐,是為中國氣勢恢弘萬千的中華第一帝國、中華第二帝國,日本經由朝鮮來到中國的,或許有之,因為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就與日本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些人來到中國,以中國傳統的華夷之辨,這些來自異國的人,只要說中國話,行中國禮儀,被中國教化,也成了中國人了。比如唐朝名將高仙芝(高句麗)、黑齒常之(百濟國)都是外國人,最後都能在長安建功立業,也都成了中國人。

(百濟人:黑齒常之)

到了清末,日本開始強大起來,對周邊國家進行侵略,荼毒了東亞70多年。這段期間,日本人大量移民,來到臺灣、朝鮮、中國東北。日本曾經制定過一個計劃,有組織的移民500萬日本人到東北,徹底改變東北民族構成,實現日本佔據東北的狼子野心。在抗戰期間的14年間,日本不遺餘力地進行這項計劃,至日本戰敗,東北日本移民已達130多萬。這些日本人由於人數眾多,又居於統治民族地位,對處於弱勢地位的中華民族刻意打壓,如強制推行奴化教育,不準學習中國歷史,只學習東北和日本歷史——“欲亡其國,先亡其史”,日本的做法真夠狠毒。

這些居於統治地位的日本移民,以殖民武力做後盾,佔盡了土地、礦產、水利等資源,成為寄生地主階級,中國人淪為被剝削的佃農。階級的對立,絕無融合的可能。中國人也沒有了“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的文化自信,當然也不會“以德報怨”,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讓日本人與中國人的激烈的民族矛盾成為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最大聚焦點。

中國付出了慘重代價擊敗了日本侵略者,這些日本佔領軍和移民都被遣送回了日本,一些留下來的婦孺融入了漢民族,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小姨多鶴》電視劇反映了這段史實。

(小姨多鶴劇照)

因為二戰中日民族之間的戰爭原因,這些留在中國的日本人也大都取了中國名字,組建了中國家庭,再不會有和族了。

印度據稱有900多個民族,印尼也有300多個民族,但是這兩個國家並沒有按照西方民族國家的施政原則來創建政策,而是採取了模糊策略。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把國家定義為公民聯合體,而非民族聯合體,賦予公民政治身份,從而減少民族身份法定化形成的距離感,有利於民族融合的自然演化過程,也會使公民的效忠對象為國家。

中國本來沒有民族,只有文化認同。也正是這樣的文化認同,使得中國天生具有海納百川,氣象萬千的大國氣質。民族國家這樣的概念,已經把歐洲折騰成一個破碎的拼盤,歐盟各國領導人拼命想要做成的事,其實就是中華文化在2500多年前就已經形成的精神內核:“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南北朝時為何南朝能稱正統?南朝著名道士顧歡針對北朝魏周政權在北中國大力推行佛教的行為不滿寫下的《夷夏論》,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對民族的看法。

“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濫用夷禮,雲於翦落之徒全是胡人,國有舊風,法不可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