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逃離三重「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贸易战:逃离三重“修昔底德陷阱”

邵宇

中美贸易战:逃离三重“修昔底德陷阱”

目前看來,特朗普的政策組合,對中國也並不是毫無益處的。它能促使中國降低稅負(關稅增值稅)、促進自主創新(芯片等)和壓制泡沫(美元走強),也算是以開放倒逼改革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僅就貿易問題而言,中美仍在許多議題上存在較大分歧。同時,關於人民幣匯率的問題雙方也未達成一致,而這就不僅僅侷限在貿易層次了。

中美贸易战:逃离三重“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貿易糾紛促使中國自主創新

6月15日,美國正式公佈將被加徵關稅的中國商品清單,對50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25%的關稅。美國關稅清單包括“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的產品。總統特朗普稱,如果中國報復,美國將追加更多關稅,並表示未來幾周他將非常強硬地在貿易方面與中國對抗。

總之,即使中美以及美國與歐洲、加拿大在關稅問題上達成了某種共識,全球貿易糾紛出現緩和,很可能也只是暫時的。從歷史上美日和美德的貿易糾紛來看,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美國對中國態度的轉變,也並不是從特朗普上臺才開始的。

但特朗普上臺確實是一個拐點。特朗普貌似出招混亂,但背後邏輯相當縝密:減稅壓制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FDI資本含技術);CFIUS(外資投資審查)壓制中國ODI(對外直接投資/購買技術),配合“301調查”阻斷技術擴散(目標是中國製造2025);威脅制裁中興通訊直接打斷中國製造產業鏈;移民政策削弱留學生學習權限(縮短理工簽證,制約千人計劃);令人困惑的弱美元,其實旨在加息週期保持出口競爭力,並隨時可能變臉給出致命的雷霆一擊。

中美贸易战:逃离三重“修昔底德陷阱”

從特朗普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第一輪談判清單可知,美國在貿易上的訴求是要建立“自由、公平和互惠(或對等)”的經貿關係。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隨著英國退歐、歐元和歐盟危機以及本次中美摩擦的不斷髮酵,“逆全球化”的聲音不絕於耳。中美貿易摩擦是以美國和美元為核心的全球化3.0秩序矛盾的集中體現。歷史經驗表明,貿易摩擦是國際關係中的常量,如上世紀50-90年代持續了近40年之久的美日貿易摩擦,以及法國極力推動的歐元也是作為抗衡美元地位而存在的。

中美贸易战:逃离三重“修昔底德陷阱”

經濟全球化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產業鏈分工和協作生產,仍然會是國際經濟合作的主流模式。

儘管特朗普代表的美國第一的力量正在力圖重新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塑造全球化,但依據布熱津斯基的表述,美國是第一個,也將是最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大國。軍事上“一超多強”的單極權力體系和以美元為核心的貨幣體系,與經濟上的多級體系不匹配,故失衡在所難免。所以,當下中美貿易糾紛,以及後危機時代全球在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協作,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國際貿易、貨幣和金融規則的重構。本質上就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只要雙方有利益交匯點,通過不斷地試錯,迴歸“均衡”不是沒有機會。

當然,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目前的國際形勢複雜程度遠超以往,我們必須用極大的智慧、勇氣、技巧和努力,才能突圍中美之間可能存在的權力、體制和文明的三重修昔底德陷阱。祝全球好運!

(作者系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長按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