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人被蜱虫叮咬两人身亡

被恐惧笼罩的一个月

一家三个人发“怪病” 两人不幸身亡

5月20日

6月初

76岁的岳母也出现高烧不退,“症状一模一样,出血都无法凝固。”

6月5日

于是,李师傅的妻子回去后,在母亲家周围找到了黑色的蜱虫,还用手机拍摄下来。

6月9日

这一天是李师傅岳母出殡的日子,李师傅在外面忙丧事的时候,裸露在外的右小臂被蜱虫咬了一口。

6月12日

6月15日

蜱虫小资料

蜱(pí)也叫壁虱,鳖吃,俗称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综合

多来自苏皖交界处的农村地区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当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而发病的人群,主要是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

蜱虫叮咬后有“潜伏期”

感染后病情较重的多是老年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蜱虫病还有潜伏期,比如李师傅6月9日被叮咬,三天后才出现发热等症状。吴卫华医生说,被蜱虫叮咬后,人最短在2-3天后发病,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左右。

如何鉴别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还是蜱虫病?吴卫华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复期三个主要的过程。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症患者多合并神经、精神症状,预后较差。

特别注意

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的病例

专家提醒,家人特别是陪护的家属要注意自我保护,除了蜱虫叮咬可以感染病毒发病以外,正常人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而感染。

江苏疾控>>

蜱虫今年并未变得更毒

如何避免被蜱虫叮咬

首先,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 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

被咬伤后如何紧急处理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